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东南四个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中国东南四个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中国东南四个典型海域的中国东南四个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周秋麟 陈宝红(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杨圣云(厦门大学海洋学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摘要摘要摘要 本文结合历史资料和2001~2002年的调查成果,对中国东南4个典型海域南麂列岛海 域、东山—南澳海域、三亚海域和山口—涠洲岛海域的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人类活 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这4个典型海域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 典型海域 海洋物种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国海域拥有独特的地理、水文和气候等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海域生物资源极 为丰富,拥有巨大多样性的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群和群落结构。

到目前为止,我国管辖海域已 记录了海洋生物20278种,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

多种多样的海洋生境为许多珍稀生 物如中国鲎、中华鲟、白鲟、海豆芽、儒艮、鹦鹉螺、中华白海豚、黄唇鱼等提供栖息环境,这些物 种对于全球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南方的水域尤为典型。

如何管理和保 护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种及其生存的环境以及中国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 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选择中国东南沿海四个典型海域,即南麂列岛海域(浙江省)、东山—南 澳海域(福建省和广东省)、三亚海域(海南省)和山口—涠洲岛海域(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代 表中国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洄游通道、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 态系统,通过对各典型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管理和保护中国东南海域的生 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1 1 各典型海域的海洋环境特点各典型海域的海洋环境特点各典型海域的海洋环境特点四个典型海域跨越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和北部湾。

各海域海流系统复杂:在东海海域 除了浙-闽沿岸流、台湾暖流和南海暖流等控制性海流系统外,还受到沿岸流和上升流锋面 (潘玉球等,1998)和台湾海峡逆温跃层(颜文彬,1991)的影响;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则受到闽- 粤沿岸流、珠江等江河的径流和海峡暖水及南海暖流的影响;三亚海域由于面向大洋,完全受 到南海暖流的影响控制;而山口—涠洲岛海域则还要受到北部湾封闭的影响。

1.1南麂列岛海域南麂列岛位于浙江省平阳县东南海域,由52个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组成,距大陆沿岸 30海里*,因此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特征和外海性海洋生态系统特征。

台湾暖流和长江径流在本区汇合形成锋面,导致不同生态物种(寒带、暖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分布。

并且, 在南麂列岛附近终年存在沿岸上升流。

该上升流区的叶绿素和浮游生物的数值非常高,而且氮 磷比例起变化(蒋加伦,1986)。

上升流可以把富含营养物质的底层水源源不断地输向上层,这 是维持南麂海区海水肥沃的一个重要因素(孙健璋, 2000)。

独特优越的海洋环境使南麂列岛周围水域成为中国重要的渔场之一。

《中国21世纪议程》将南麂列岛列为惟一的群岛重点区 域。

1.2东山-南澳海域东山-南澳海域跨越广东和福建两省,北回归线从该海域间通过。

东山湾实际由三个海湾 组成,即东山湾、诏安湾和宫口湾,这些半封闭的海湾都是由基岩和河口平原组成,初级生产力 范围为0.32~17.2 mg/m2, 年平均值为3.33mg/m2。

南澳湾包含有许多小海湾,如后江湾、前 江湾、云澳湾、燕墩湾、竹栖肚湾、青澳湾和深澳湾, 水深一般6~12m(海湾志编辑委员会, 1998)。

该海域地处亚热带,拥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系统,又有漳江等河水的输入,夏季受 南海的外海水和台湾暖流的影响,秋季受闽浙沿岸流的影响,还受到台湾海峡逆温跃层的影 响,此外,在南澳水域也发现有上升流(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委员会, 2000)因而该海域的生 物种类非常丰富,有多种生态类群,也是许多贝类种苗的生产区。

在东山-南澳水域附近,由台 湾暖流上升流形成了台湾浅滩大渔场。

1.3三亚海域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主要受到南 海季风漂流和南海暖流的影响。

整个保护区面积55.68km2,保护区海岸线210km:40%是岩岸,20%是珊瑚礁。

该区是热带太平洋珊瑚礁分布带的最北端。

该海域由三个海湾组成,即亚龙湾、榆林湾和三亚湾,各具绵长的沙滩。

海湾切割进陆地,风波不兴,为鹿角珊瑚的发育提供 了良好的环境(海湾志编辑委员会, 1999)。

珊瑚礁特殊的地形地貌、水文状况和优越的生境条 件使该海域分布着高度多样性的海洋动植物区系。

1.4 山口-涠洲岛海域该区包括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涠洲岛和斜阳岛。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位于广西壮 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总面积8000 hm2(陆域和海域面积各占4000 hm2),其中红树林有林 面积 730 hm2 ,红树林生态系养育着丰饶的生物;涠洲岛是一座火山岛,位于北海市的东南方 48km的海域,是广西沿岸最大的岛屿;斜阳岛位于涠洲岛东南方。

涠洲岛和斜阳岛位于北部 湾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位置,周围水域基本不受陆地径流影响,高温高盐,北岸、 东岸和西南岸有不甚发育的珊瑚礁。

由于珊瑚礁生长的地理位置独特,并且有多个品种,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海里=1.853 km极具保护价值。

涠洲岛和斜阳岛海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区系呈现热带、亚热带的特点。

岛 上有多种海鸟和候鸟,目前,涠洲岛已建立了一个自治区级鸟类自然保护区。

各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2 各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各典型海域的生物多样性2.1南麂列岛海域该海域已经鉴定的各种海洋生物1851种,包括贝类421种、大型底栖藻类178种、小型藻 类459种、鱼类379种、甲壳类257种和其它海洋生物157种。

其中虾类79种,种数居浙江省 第一位,有东海首次记录4种,浙江首次记录12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该海域的贝类和藻类资源特别丰富,两者分别占全国贝类和藻类种数 的30%和25%,约占浙江省贝藻类种数的80%,大约30%的种类为我国沿海分布的北界或南 界。

其中有36种贝类目前在中国沿岸仅见于南麂海域;而黑叶马尾藻、头状马尾藻和浙江褐茸 藻是在南麂列岛发现的世界海藻新种,还有22种藻类被列为稀有种。

在459种小型藻类中有 30种为我国海洋藻类新记录。

南麂列岛的物种体现出很好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性,从而使南 麂列岛获得了“贝藻王国”的美誉。

由于独特的海洋环境条件,南麂列岛的贝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区系复杂,既有在全国沿 岸常见的广温广分布种类,又有由黄海冷水团带到浙江沿岸的少数冷温带种类。

同时,由于该 海域受台湾暖流的影响,出现了较多的热带性种类,甚至过去只发现于海南岛南端和西沙群岛 的典型热带种也出现在这一海域,这些种类在福建沿海尚未发现,从而形成了明显的“断裂分 布”现象。

当然,亚热带种类是南麂列岛贝类组成的最主要成分。

根据初步统计,在南麂列岛海 域发现的物种总数中,东海和南海常见的热带种占50%、,广温和广布种占40%,主要分布于渤 海、黄海和东海北部的寒带和寒温带种占5%,主要分布于南海,最南分布到厦门水域的热带 种占5%。

这样一来,我国南北海域的各类贝类在南麂列岛几乎都可找到它的代表种。

这种热 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不同温度性质的贝类生态类型同时并存的现象,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在国际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南麂列岛大型底栖海藻在温度性质上可分为暖水性、温水性和冷水性三类:其中暖水性种 类有51种,温水性种类有130种,冷水性种类仅1种。

可见南麂列岛大型海藻的温度性质具有 明显的暖温带性质,同时含有相当多的亚热带性成分,其区系为暖温带性向亚热带性过渡的典 型。

该海域成为研究海洋藻类的重要基地。

此外,南麂海域既是一些北温带冷水性甲壳类分布的南缘临界,同时也是一部分暖水性甲 壳类分布的北界。

2.2 东山-南澳海域该区已记录的海洋生物1286种。

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7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24种和 省级重点保护生物20几种。

有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6)名单中的极危物种(CR)1 种,濒危物种(EN)6种,易危种(VU)2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1995)附录Ⅰ的有10种,附录Ⅱ的有14种,附录III的6种。

有红树林植物5科6属6种和珊 瑚6科10种。

其中,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 hainanus Swinhoe)、花龟(Ocadia sinensisGray)、(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和环纹华游蛇(Sinonatrix aequifasciat a Barbour)为中国特有种。

本海区属热带一亚热带区系,海洋生物以暖水性种和热带性种为主。

以浮游生物为例,根据温、盐适应性的差异和分布范围,本海区的浮游植物有5个不同类 群:①广温广盐类群,该类群分布广、出现率高、且数量大,是本区最重要的类群之一;②广温低 盐类群是本区仅次于广温广盐的重要类群;③高温低盐类群; ④高温高盐类群;⑤暖温性类群。

浮游动物以近岸暖水类群最重要,其次为河口低盐类群,两者占浮游动物总个数的绝大多数。

浮游动物可分为4个类群:①河口低盐类群;②暖温性类群;③近岸暖水性类群;④广高温 高盐类群。

尤其重要的是,由于本区位于南海和东海的交界处,常年受到各种海流和上升流的影响, 生产力较高,位于本区外海一侧的台湾浅滩是我国最稳定的渔场之一,因此该区既是多种国内 和国际珍稀物种的生长和繁衍区域,还是许多具有国际生物多样性意义的海洋生物的洄游通 道。

如珍稀海洋哺乳类生物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主要出现在河口港湾水域,其在中 国北部分布界限是长江口(30030′N)(黄宗国,1990),该水域是其重要的繁衍和洄游通道。

此 外,在这一海域洄游的生物还包括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灰鲸(Eschrichtius,robustus)、灰海豚(Grampus griseus)等重要哺乳类以及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绿海龟(Chelinia mydas)、蠵龟 (Caretta C. gigas)等珍稀龟类和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等,它们皆为本地种。

而珊 瑚和红树林在本区的分布也说明该海域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比较优越的环境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