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2. 短暂的AVB伴有左前分支阻滞 3. 新发生的左前分支阻滞不伴有AVB 4. 持续性IoAVB伴有束支阻滞(陈旧性或不能确定时间)
起搏治疗心动过缓适应证
窦房结功能低下(SND)
I类:1. 有记录的心动过缓,包括窦性停搏;有时心
动过缓由药物所致,而又无可替代的治疗方法。 2. 有症状的变时性靠
置入技术成熟
缺点: 电极导线 右室起搏可能使心功 能恶化 增加卒中的发生
起搏发展史
简单 复杂 寿命短 长 大、重 小、轻
低阈值电极
粗
细
阈值高
低
心脏起搏器治疗适应证: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主要 是症状性心动过缓——由于心率过于 缓慢,心排量下降,重要脏器尤其大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头晕,黑曚,近 似晕厥,晕厥等;及全身症状如疲乏, 运动耐量下降,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力学
起搏治疗心动过缓适应证
房室传导阻滞 - III 类适应证
1. 无症状的 Io AVB 2. 无症状的房室结以上的 IIo I型 AVB 3. 可以恢复的或不可能再发的AVB
起搏治疗心动过缓适应证
双束支和三分支阻滞
I类 IIa 类 Iib 类 III 类
1. 间断性 IIIo AVB 2. II型 IIo AVB 3. 交替性RBBB和LBBB 1. 晕厥,不能证实由于AVB所致,排除其它原因如VT 2. 电生理检查中偶尔发现HV≥100mms 3.电生理检查中偶尔发现起搏诱发HIS以下阻滞 1.神经肌肉疾患伴有任何程度的分支阻滞 1. 束支阻滞无AVB或无症状 2.束支阻滞伴无症状性 Io AVB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
窦房结及周围组织病变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Ⅱo、Ⅲo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严重的双束支阻滞、三支阻滞
缓慢性心律失常病变的发生部位
窦房结 房室结
His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氏纤维网
缓慢性心律失常病因(1)
IIa :1.自然发生的或药物所致的SND,HR<40bpm,
症状与心动过缓相关,但无记录。 2. EPS发现窦房结功能不全且有不明原因的晕厥。
Iib: 1. 清醒时HR<40bpm,症状轻微。
起搏治疗心动过缓适应证
III类: 1. 无症状的SND,包括药物所致的 HR<40bpm 2. SND病人的症状明确与心动过缓无关 3. SND病人的症状由非必须的药物治疗 所致
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 正常人,特别在睡眠中 运动员或高强度体力劳动者 甲减 颅内病变 精神抑郁 阻塞性黄疸 心血管药物β 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乙胺 碘呋酮 迷走神经刺激或应用拟副交感神经药物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 垂体机能减退 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新生物疾 患 颈部肿瘤 纵隔肿瘤 呕吐反射 低温 心肌梗死,尤其是急性下壁心肌 梗死 粘液水肿其他药物如可乐宁、西咪替丁等
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
RR间期进行性缩短 长RR间期<2倍正常RR间期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Ⅱ°-Ⅱ型(莫氏型):
PR间期固定,直至P波脱漏。
三度房室阻滞
房室呈完全性分离(P与QRS无关),且PP间期 和RR间期各有自己的规律,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至关重要)。心房多为窦性心律,亦可为房性 异位心律(心房颤动、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等)。 心室为缓慢匀齐的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律,如阻 滞发生在房室结内则为交界性逸搏,频率在4060bpm,QRS多正常(伴束支阻滞时宽大畸形), 如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以下则为室性逸搏心律,频 率25-40bpm,QRS宽大畸形。阻滞部位越低,频 率越慢、越畸形。
1.一度窦房阻滞 单纯性一度窦房阻滞在体表心 电图无法诊断。
2.二度窦房阻滞
Ⅱ°-Ⅰ型窦房阻滞:
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次P波脱落(出现一较长无P波的 间隔) 长PP间期<2倍短PP间期
①
②
Ⅱ°-Ⅱ型窦房阻滞:
① ②
PP间期固定 长PP间期=2倍短PP间期
3.三度窦房阻滞 亦称完全性窦房阻滞,这时窦房结发 出的激动完全不能下传至心房,不出 现P波及其后的QRS波。但可由心房、 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发出逸搏,以维持 心脏激动。
一、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房结发出激动的频率低 于正常下限60bpm,一般为45-59bpm,偶 尔可慢至40bpm,倘若窦性频率<40bpm, 则应疑为2:l窦房阻滞。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 的房室传导是正常的,每一个P波后均紧随 着QRS波群
(一)、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 正常儿童和成人睡眠时心率可慢至3040bpm,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或强度大的体 力劳动者安静时心率可在50bpm左右。迷 走神经张力过度增高产生明显窦性心动过 缓,属于病理性,难以解释的严重窦性心 动过缓常是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表现,或为 心脏停搏的先兆。有许多因素可直接作用 于窦房结的起搏细胞,影响或减慢窦性激 动的释放。
二、心脏症状
以心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绞痛为突 出表现。心悸主要是由于缓慢的心室率和 交替出现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特别 在心率突然减慢时,患者常有明显的心悸 感。
三、其他表现
肾脏缺血可以出现腰痛、尿少、尿液成 份改变; 消化道缺血可以出现食欲不振,胃肠道 功能紊乱; 骨骼肌缺血可以出现肌肉酸痛无力。 另外,患者可以出现血栓栓塞,常导致 脑卒中等严重后果,这主要发生在慢快综 合征组的人群中。
起搏治疗心动过缓适应证
房室传导阻滞 - I 类适应证
1. IIIo AVB
-有症状的心动过缓 -RR≥3sec 或 逸搏频率≤40bpm -临床需要使用药物但影响心率 -房室结射频消融后 -心外科术后,预料难以恢复 -神经肌肉疾患 2. 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症状的IIo AVB
起搏治疗心动过缓适应证
房室传导阻滞 - II 类适应证
全
IIa 1. 无症状的IIIo AVB 伴有心脏扩大或左心功能不 2. 无症状的II型IIo AVB,窄QRS(宽QRS为I类) 3. 无症状的希氏束内或以下 Io AVB (EPS证实) 4. AVB ,有起搏器综合征症状,临时起搏有效
IIb 明显的 IoAVB,心功能不全,缩短AV间期可以改善血流动
起搏治疗心动过缓适应证
急性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
I类
1. 持续性HIS内或以下的II度AVB伴有双束 支阻滞或HIS束以下的III度AVB。 2. 短暂的结下II或IIIoAVB伴束支阻滞(必要时行EPS) 3. 持续性有症状的II或IIIAVB。
IIb类 1. 持续性 房室结IIo或IIIoAVB。 III类 1. 短暂的AVB 不伴有室内阻滞
4、阿托品试验
具体方法:静注阿托品0.04mg/kg,记录注射 前及注射后1、2、3、4、5、10、15、20min的 心电图,计算最慢和最快心率。如最快心率 <90bpm,出现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交界性心 律等心律失常,考虑窦房结功能低下。
7、食道电生理检查 可以测定: 1.窦房结恢复时间 2.窦房传导时间 3.窦房结不应期
(二)有创性窦房结功能评价方法
房室阻滞
一度房室阻滞 二度房室阻滞 二度Ⅰ型(PR间期逐次延长) Ⅱ型(PR间期固定); 三度房室阻滞,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 心室,亦称为完全性房室阻滞。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延长, > 0.20sec.
Ⅱ°房室传导阻滞
Ⅱ°-Ⅰ型(文氏型):
① ② ③
(二)、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特征 1. P波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 2. PR间期>0.12s; 3. P波的频率< 60bpm;< 45bpm为 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 4. 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或出现逸搏、 干扰性房室脱节。
(三)窦性心动过缓的鉴别诊断 1. 二度窦房阻滞 当窦房传导发生2:1 阻滞时,酷似窦性心动过缓。应用阿托品 或体力活动后,心率可突然成倍增加 2. 未下传房性早搏 未下传房性早搏的 P’ 波可重叠在前一心搏的 T波上而不易辨认, 其心电图表现也颇似窦性心动过缓, 3. 房性逸搏心律 心房逸搏起搏点接近 窦房结,产生的P’波与窦性P波非常相似
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各种病因引起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导致: 自律性下降 传导阻滞 各种病因引起心肌病变、自主神经病变, 心肌微环境恶化
一、脑部症状
心动过缓致脑供血不足时可表现为头晕、 失眠、记忆力减退、烦躁、间歇性遗忘、 乏力,甚至人格改变。 1、R-R间期≥2s,患者出现黑朦,称先兆 晕厥 2、R-R间期≥5s,患者昏倒在地,但无抽 搐,称晕厥 3、R-R间期≥10s,则出现阿斯综合征,可 误为癫痫(植入心电记录仪可发现)
五、房室阻滞的部位 房室阻滞的预后和治疗,不仅取决于阻滞程度, 更取决于阻滞部位(此点更重要),阻滞区的准 确定位需借助希氏束电图,体表心电图只能依 QRS波群形状和阻滞的类型加上某些病理因素和 药物反应做出初步估计。
治疗
药物治疗 起搏治疗 其他治疗 --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 构建生物起搏的模式
Ⅲ°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
特征: 1.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 2.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时间 关系(P-R间期不等) 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P-P间 期<R-R间期) 4.QRS波群正常(提示心室起 搏点在房室交界区)
(二)二度Ⅰ型与二度Ⅱ型房室阻滞的鉴别诊断 二度Ⅰ型前者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预后较好; 二度Ⅱ型阻滞部位几乎均在希氏-浦肯野系统内, 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阻滞,伴晕厥发作,需要心 脏起搏治疗。 1.心搏脱漏前后下传心搏中PR间期是否固定, PR间期固定是Ⅱ型的标志,反之为Ⅰ型。 2.2:1和3:1阻滞,虽多见Ⅱ型,但亦可为Ⅰ型, 只有在较长的描记中记录到3:2阻滞,依下传的 PR间期是否相等,方能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