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知识产权法(第四版)教学全套课件
知识产权法(第四版)教学全套课件
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九、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否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值得再思考。
17
第三节 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一、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这类作品享有著作权,只是 著作权的行使受到限制。 二、不适用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和其他 属于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 正式译文
15
第二节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一、文字作品,包括从文学创作到实用名录等广泛的一系 列作品。
计算机软件属于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口头方式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美术、建筑作品。 五、实用艺术作品。
16
第二节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六、摄影作品 七、电影等视听作品 八、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
8
第二章 著作权法概述
第一节 著作权和著作权法 第二节 著作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著作权制度的历史
9
第一节 著作权和著作权法
一、著作权 著作权指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
著作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 著作权不同于工业产权。二者之间区别有三个方面:第一,二 者对象的表现形式不同,作品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工业 产权对象则是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第二,著作权的独占性和排他 性程度更弱;第三,是否需要登记注册方面也不同。 二、著作权法 著作权法指调整因著作权的产生、控制、利用和支配而产生的社 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三节 我国著作权制度的历史
1910年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 1990年颁布、1991年实施、2001年修订:《著作权 法》 1992年参加:《伯尔尼本章思考题】
1.著作权的概念。 2.著作权制度究竟为何而设立,其保护的核心利益 是什么? 3.著作财产权的性质与劳动报酬的区别是什么? 4.为什么说1990年前的新中国没有著作权制度?
13
第三章 著作权的对象
第一节 作品的概念 第二节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第三节 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14
第一节 作品的概念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 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作品的基本特征: 一、作品是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不是思想、
情感本身; 二、作品应当具有独创性,既不是依已有的形式复制而来,也不是依 既定的程式活程序推演而来。与创造性不同,创造性是指首创前所未 有的事物。 三、该表现形式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范畴。产品与作品不同,前者 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不属于作品范畴。
4
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区别:
(一)权利的对象或标的不同 (二)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专用性和排他性弱于物权 (三)实现方式不同 (四)发生冲突时,知识产权让位给物权 (五)期限不同 (六)作为财产权,其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不同
5
第四节 知识产权法与民法
民法与知识产权法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组成部分,是民事普 通法。
2.时事新闻 上述两种具备作品的条件,但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不给 予著作权法保护。 三、欠缺作品实质要件的对象,如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 式等,具备作品的形式条件,但其形式具有唯一表达的特点, 不具有独创性。
18
【本章思考题】
1. 什么是创作?什么是复制? 2. 什么是作品? 3. 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与其他作品的 区别是什么? 4.如何理解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10
第二节 著作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一、著作权制度的孕育——特许出版权时期 二、著作财产权时期,以1709年英国《安娜 女王法》和1790年美国《联邦著作权法》为 标志。 三、作者权时期,1793年,法国颁布《著作 权法》成为许多大陆法系国家著作权法的典 范。 四、国际条约作用下的著作权制度走向
11
第一章 知识产权法法导论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对象 第三节 知识产权的分类、性质以及与其他民事
财产权利的区别 第四节 知识产权法与民法 第五节 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历史与现状
1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成果和工商 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2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对象
19
第四章 著作权的内容、取得和期间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第二节 著作财产权 第三节 著作权的取得 第四节 著作权的期间
20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著作人身权是作者基于作品依法享有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 包括以下几种权利: 一、发表权,是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3
第三节 知识产权的分类、性质以及 与其他民事财产权利的区别
一、知识产权的分类 (一)著作权和工业产权 (二)创作性智力成果权和工商业标记权 二、知识产权的性质
(一)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 (二)私权公权化等提法是错误的。 三、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主要是物权)的区别 (一)权利对象不同; (二)独占性、专有性和排他性程度不同; (三)是否“占有”不同; (四)发生冲突时,知识产权通常要让位于物权; (五)期限不同; (六)价值不同。
一、知识产权及其对象、客体 知识产权对象即“知识”本身,知识是人类对认识的描
述,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知识产权客体是指在对象 上所施加的、能够产生一定利益关系的行为。 二、“知识”的本质就是“形式”,创造是“设计形式” 的活动 三、构思与表现 四、知识与载体或形式与质料 五、“知识”的特征
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存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在空 间上可无限再现或复制自己。
6
第五节 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历史 与现状
一、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
(一)创造是人类产生、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二)知识产权法律既是制度文明的典范,也是激发
创造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急速器 (三)科学技术、法律和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
二、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7
【本章思考题】
1.简述知识的本质、特征及样态。 2.简述创造与劳动的关系。 3.简述知识产权的概念。 4.简述知识产权的对象与客体,区分二者有何理论 意义和实践价值。 5.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属性。 6.论述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关系。 7.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 8.如何理解知识产权制度中创造者、投资人和社会 公众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