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刍议高师声乐教学的几个环节

刍议高师声乐教学的几个环节

收稿日期:2012-11-12作者简介:郭伟平(1957-),男,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

2013年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an.,2013第26卷第1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Vol.26No.1刍议高师声乐教学的几个环节○郭伟平(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一般而言声乐学习的技巧训练至关重要。

而技巧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以及自身的努力。

在声乐教学中,作为天分的嗓音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嗓音是不够的,情感与心理、文化与修养甚至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声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天赋;思想;情感;心理中图分类号:G 40-0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3)01-0141-03“一个好的歌唱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头脑———思想、智力;第二是心———情感;第三是身(自身条件)———嗓子,即歌唱乐器。

三者要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1]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这几点出发,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情感体验、训练技巧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声乐人才。

一、天赋的嗓音条件并不是学好声乐的唯一因素很多人认为,学习声乐要具备“天生一副好嗓子”,其实不然。

当然在没有接触到系统的正规的声乐学习以前人们这样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日常生活中,歌唱得好,嗓子必须好。

但是当真正开始学习声乐以后,人们就会发现,学习声乐仅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

歌唱同说话的生理发声条件是一样的,当然,如果全部用说话的状态来歌唱,那么歌唱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

因为说话时人的自然发音,是和走路吃饭一样的本能,也不用思考和训练就可以完成。

而唱歌训练,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对发音器官进行锻炼,是从无意识、下意识的说话达到有意识的、可以控制的发声状态。

由此可见,歌唱并非一件很难的事,只要是会说话的人,如果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就可以进行发声训练、进行声乐的学习。

一副好嗓子对学好声乐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仅有好嗓子不一定就能学好声乐。

许多成功的歌唱家在系统训练前并没有显示出与生俱来的优美的嗓音,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名成家并不是仅仅靠着好的运气和这样的音乐天赋,而是更有赖于他们不懈的努力,可以说对于他们而言,心灵和头脑才是让他们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力量。

因为一个人歌唱的过程就是一个进行全面思考的过程,大脑的思维支配着身体,支配着歌唱中的生理活动并且贯穿歌唱的全程,心理活动带动生理活动,头脑、生理、心理三者的协调统一才能进行正确的声乐学习和歌唱。

“声音观念是对声乐研究和声乐教学基本规律的全面理解正确评价,基本态度和根本看法,建立一个科学的声音观念对提高声乐教学和声乐教学质量,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2]面对每一位高师声乐学习者来讲,教师在完成合理、科学的声音概念陈述、示范以及具体的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有着一定难度的训练工作,只有通过对每一位学生声音的不断研究、全面认知以及学生们对声音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进入建立合理、科学的声音观念指导下的歌唱训练,而这个过程是决定学生们能否顺畅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务必要认真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情感和心理是改善和提高声乐学习的重要途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其实讲的就是音乐歌唱的情感性。

情感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声乐的学习。

甚至可以这样讲,一定的激情和歌唱的欲望是歌唱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

因为欲望和激情是使思维产生动力的火花,激情一旦迸发就会调动身心的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歌曲演唱中,使人情绪饱满、激情四射、收放自如。

如果演唱时只是一味地按照音符唱旋律或者是单纯地卖弄发音技巧,而歌唱本身空洞无物,缺少生活的感悟和真实的感情,那么,这样的演唱就不会吸引观众,甚至会给人留下毫无生气之感。

恰恰相反,当歌唱时表演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歌唱,观众也会跟着演唱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被其流露的情感所感染。

歌唱中的技巧只是演唱者可以把握的工具,而工具只有赋予了它情感的力量才会得到释放,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技术是手段、艺术是生命。

声乐技巧,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常被人赋予“玄”的内涵,事实上声乐的技巧会在长期反复不断的练习中得以积累。

技术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会调动人的身体各部分始终处于和谐平衡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歌唱的质量,相反则桎梏人的演唱效果,长此以往成为阻碍歌唱的心理障碍。

声乐技巧可以学习,但是要真正消化吸收也许要花费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要完全控制声音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接受训练;声音的控制和把握也必须被彻底吸收掌握才能运用自如,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心理能力。

但是不论多么高超的声音技巧最终都是要为演唱服务的,说到底也就是为了更能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歌唱者而言,就像在生活中表达情感一样———欢乐、热情、悲伤,如果希望征服观众,就应该不断学习在歌曲中表达感情。

对歌曲的诠释一定要让自己身临其境,置身于具体环境中,真真切切的去体会。

摒弃虚伪和做作,用情感和真心来歌唱。

能够做到这一点,歌唱者就会在无形之中拥有吸引力,当然这种无形的氛围的营造会把听众控制在歌唱的情感之中,这或许就是一位歌者所能拥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由此看来,在掌握一定技术的基础上,情感表达如同演唱者的生命,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歌者感人肺腑,听者动情动容的艺术效果。

人们歌唱音色受心理因素影响,有着鲜明的情感色彩,具有特殊的音乐表现力[3]。

因此,在获得优美的歌唱因素的训练中需要发挥歌唱者的丰富的想象,在发声之前,就要在想象中塑造成型,无论是声音位置的安放,以及音质、音色的调控都要在歌唱者的意念想象的掌控之中,通过反复的揣摩不断的实践体验,逐渐的总结出最适合自己客观能力表现得优美的音质、音色。

而这个在心理想象、心理调控的声音训练过程也是歌唱者完成自己歌唱艺术形象的塑造过程。

三、文化与修养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条件声乐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加强文化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加强文化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如果想要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有更长足的发展,那么加强文化修养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

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赋予音乐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把歌唱家和作家等这样的群体称为文艺工作者,而所谓文艺也就是文学和艺术的结合。

文学和艺术向来是不分家的,文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是对于生活的积淀进行艺术化的表达和创造,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在立足于文化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升华和提炼,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和艺术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从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歌唱比赛可以看出,很多的歌手在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同时大大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至于回答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会让人大跌眼镜,至于道德修养则更不得而知了。

能够登上歌唱舞台的歌手专业技能应该都是不错的,也许在技巧上有的歌手离成名成家也就一步之遥。

但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歌唱不但是一种艺术创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而不论歌手的歌唱技巧有多么的高超,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作支撑,那么就永远也成不了歌唱家,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匠人。

总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除了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外,很少去汲取其他的学科的营养来充实自己;有些人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姿态,好像真的以为自己牛气冲天就是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因此淡漠了文化学习,结果对于许多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都知之甚少或者干脆就是盲区。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无知、没有内涵、素质低下的歌手形象。

由此可见,文化修养在声乐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中,要不断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要提醒和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智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歌唱中真正地体现音乐本身的深邃与真挚。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声乐教学的基本保证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教与学和谐互动,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

声乐教学是面对面地教学,师生关系显得更加重要。

古训有:“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值得信任的老师,学生会把学习当成乐趣、当成一种精神享受,积极实现长远目标和具体要求,即便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和难点也会主动地去克服和战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信任老师的前提,学生就更容易激发自己学习声乐的兴趣,而在声乐的学习中积极稳定的兴趣才能在学习和平时的练习中持久的集中注意力,并保持兴奋的状态,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记忆清晰,较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去配合老师,提高自己的歌唱技艺。

要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必须要有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即使是情绪低落时也要及时调整,决不能把低落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

大家都知道,正确的声音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训练过程,在这样一个枯燥的过程中,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应对各种问题,即使是学生的声音难以入耳,也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当看到学生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和褒赏,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肯定,心里也就更加坚定了学习声乐的信心和决心,热情和歌唱的欲望会随之而来。

如果老师缺乏耐心和细心,甚至冷漠淡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老师也就会渐渐疏远,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很有可能学生的声乐学习也就因此而中途夭折。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声乐的基本保证。

总之,艺术是时间点滴积累的结晶,尤其是声乐艺术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打磨。

聪颖的天赋、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心态,丰富的内涵,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心是对通往漫长而艰辛的成功之路最好的润泽。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要站在理性的高度全面认识声乐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质量,培养出时代和人民需要的合格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1]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60.[2]杨立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27.[3]曹文海.声乐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责任编辑丁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