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

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 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 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 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 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 地,称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精舍,又称精庐,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 学舍,即集生徒讲学之所。又,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 所也称精舍。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 农桑”就是限制农业生产。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 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 与王宫。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 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 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 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大司徒是官职名。《周礼》地方官有大司徒,为 六卿之一,掌管教化。
B.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显宗即为 年号,“显宗即位”亦可称为显宗元年。
C.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 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
D.羌胡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亦用于泛称西北 部的少数民族。
“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6、[2016·天津卷,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
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豆蔻是指女子十三四岁。古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 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 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传说龙喉下有逆 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 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 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 行惩罚。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 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 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 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 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A.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即避讳名字,对尊长避免说写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
B.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分别指代家 中儿子的长幼顺序,“季”也就是现代的老四。
C.古代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参加在京师的会试。 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秋闱”,首名称“会元”。
D.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功名的尽头。
A.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有
时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指的是后一个意思。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
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薨,是古代对死亡的一种隐晦的说法,指的是古代的
诸侯或者官员去世。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 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中的“察”“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具有一定的政治地 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 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 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 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 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 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 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 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 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 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 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 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1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B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官全国典礼、科举、学 校、土地户口等事宜。 C.靖康元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 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D.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 加的称号叫谥号。
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四十岁为不惑之
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 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 天国曾设仆射一职。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 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 “幸”,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 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