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秦汉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至东汉灭亡(公元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古钱币形制统一和继续发展的阶段,圆形方孔钱取代了刀布,虽然中间经过了反复(王莽的币制改革),但最终“孔方兄”成为中国古钱的代名词,它为以后钱币的标准化和大量铸行奠定了基础。

秦国其实在统一之前就铸行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钱币界称为“战国半两”,但有些半两的年代不易断定,为便于分类,将秦国半两钱均归入这一类下。

【秦】半两【西汉】半两三株白金三品五铢【新莽】契刀、金错刀→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货泉、货布→货布货泉布泉国宝金匮直万国宝珍匮五千【东汉】东汉五铢龟兹五铢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公元220-581年),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生产破坏,是中国货币经济的倒退时期,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所占比重增大,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善,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钱神论》也作于此时。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往往特点鲜明,如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又称北周三品)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三国】魏五铢蜀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直百直一定平一百章武直百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西晋】【东晋十六国】丰货汉兴太夏真兴凉造新泉【南朝】四铢孝建四铢大明四铢永光景和两铢太清丰乐太货六铢续铢五铢【北朝】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北周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又一个统一、繁荣时期,隋五铢、初唐至盛唐的开元通宝,数量虽大但个个精美,部分开元钱的字口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中国又陷入分裂、战乱,朝代更替频繁,这一时期钱币特点是铸量少、工艺粗、品种多、珍品多,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如后周和南唐的钱币),其中南唐钱币最早出现了“对钱”(即两枚钱币仅书体不同,钱文、大小、铜质均相同),成为北宋时期对钱大量出现的先声。

【隋】隋五铢【唐】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会昌开元高昌吉利突骑施钱【五代十国】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天成元宝天福元宝汉元通宝周元通宝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乾德元宝咸康元宝开元通宝永隆通宝天德重宝天德通宝天策府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广政通宝大蜀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开元通宝开国通宝大齐通宝乾亨通宝乾亨重宝飞龙进宝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钱的大繁荣时期,钱币铸量大、品种多、版式多,往往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性,皇帝也参与其中,亲自书写钱文,即所谓“御书钱”。

到了北宋徽宗时期,中国的钱币艺术达到高峰,徽宗皇帝不是治国明君,确是颇具天赋的艺术家,此时的“瘦金体” 御书钱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将中国古钱独有的钱文之美、形制之美和工艺之美三者结合,成为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

南宋时期钱币的铸量较北宋有大幅下降,版式也逐渐趋于单一,钱文以宋体为主,整个南宋钱稍显沉闷,但后期所铸部分大钱(如嘉定元宝折十、大宋通宝当拾等),却颇得徽庙遗风,备受藏家青睐。

【北宋】宋元通宝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祐元宝至和元宝至和通宝至和重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嘉佑重宝治平元宝治平通宝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通宝宣和元宝宣和通宝靖康元宝靖康通宝应感通宝应运元宝【南宋】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隆兴元宝隆兴通宝隆兴重宝乾道元宝乾道通宝乾道重宝纯熙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绍熙元宝绍熙通宝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禧通宝开禧元宝圣宋元宝圣宋重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宝庆元宝大宋元宝大宋通宝绍定通宝绍定元宝端平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祐元宝淳祐通宝皇宋元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辽金西夏元是和宋代时期相当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铸币,辽代(公元907-1125年)建国比北宋还早,契丹族以游牧和渔猎为主,开始并不用钱,后来所铸钱币风格多粗犷,别有北方民族的韵味,其中不少珍稀品种。

金代(公元1115-1234年)虽也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它占据了中原政治、文化的繁荣地区,钱币受到徽宗铸钱的影响,加上工匠的地位较高,金代钱币几乎无一不精,许多钱文书法精妙绝伦,使人感受到金代统治者对汉文化的仰慕。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位于西北的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国土面积不大,早期铸币风格类辽,铸工较粗,中后期类宋、金,逐渐精美。

元代(公元1206-1368年)主要使用钞(即纸币),很少用钱,前期铸量少,铸工较粗,中后期数量渐多,且不乏精美品(主要指至正时期)。

元代还有一种礼佛用的供养钱,可能为寺庙所铸,钱体较小,书体随意,但也可能参与流通。

元末起义军钱是是颇具特点的一类钱币,往往书法流畅劲道、铸工精美,这类钱除作为货币流通外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具有宣传义军政权的作用。

【辽】天朝万顺通行泉货神册通宝天赞通宝天显通宝会同通宝天禄通宝应厉通宝保宁通宝统和元宝景福通宝重熙通宝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助国元宝壮国元宝【金】天辅元宝天眷通宝天眷元宝天眷重宝皇统元宝皇统通宝正隆元宝大定通宝泰和通宝泰和重宝崇庆通宝崇庆元宝至宁元宝贞佑通宝贞佑元宝阜昌元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西夏】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元德通宝元德重宝大德通宝天盛元宝乾佑宝钱乾佑元宝天庆宝钱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元】大朝通宝大朝金合中统元宝元贞通宝元贞元宝大德通宝至大通宝至大元宝大元通宝大元国宝皇庆元宝皇庆通宝延祐元宝延祐通宝至治元宝至治通宝泰定通宝至顺通宝至顺元宝至元通宝至正通宝至正之宝供养钱【元末起义军钱】龙凤通宝天佑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明代(公元1368-1644年)也主要以钞为主,但早期的大中通宝、洪武通宝种类、数量却不少,其中不乏珍稀品,后来用铜钱就渐渐少了,钱文的艺术性也逐渐下降,永乐、宣德以下,匠气渐浓,到了后期(天启、崇祯时期)因纸币贬值,加上战乱频仍、财政吃紧,银和铜钱的使用又多了起来,天启时期有大钱,崇祯以小平钱为主,数量众多,版式复杂。

南明钱和明末起义军钱铸量也较多,这时出现了一种“折银钱”,即背文有“五厘”、“壹分”等折银价,这一时期也有大珍品,如张献忠所铸金、银、铜三种西王赏功钱,久负盛名。

【明】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万历银钱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崇祯通宝南明钱→大明通宝弘光通宝隆武通宝永历通宝【明末起义军钱】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兴朝通宝【三藩钱】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清代(公元1636-1911年)是铜钱的最后一个高峰,早期的钱币依然延续了明末的风格,工匠气息浓,观赏性较差,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制钱铸工精整,分量足,传世品多黄亮,到了中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质量趋于下降,钱体逐渐轻小,到了中后期的咸丰朝,太平天国起义、外敌侵扰,国家财政困难,朝臣于咸丰三年提议铸大钱,并多由名家书写,钱文风格为之一变,几乎各地钱局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看面文即知铸地,一时百花齐放。

虚值大钱易引起民间盗铸,名家书写的钱文除使钱币美感增强外,也利于区分官铸与私铸钱。

钱币界将咸丰皇帝与王莽、宋徽宗并称3大铸钱高手,某种意义上说,咸丰皇帝是“被高手”,但也足见钱币界对咸丰钱的认可。

咸丰之后是祺祥,不懂古钱币的人很少知道这个年号的,它仅存在69天就改为同治,因此祺祥钱数量稀少,是清钱名珍。

清后期的钱币乏善可陈,到了光绪时期,就渐渐为机制币所取代【清】天命通宝天聪通宝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同治重宝光绪通宝光绪重宝宣统通宝【清末起义军钱】太平天国钱→天国背通宝天国背圣宝太平天国背圣宝天国太平背圣宝天国圣宝背太平太平圣宝背天国金钱义记平靖通宝平靖胜宝宝泉局:顺治元年开铸,至宣统二年底裁撒。

宝源局:顺治元年冬开铸,光绪三十一年停办。

延绥镇局:顺治二年开铸,顺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币绝少。

荆州镇局:顺治三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荆”字币尤少。

襄阳镇局:顺治七年开,顺治八年停办,背“襄”。

密云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康熙十年停办。

宣府镇局:顺治元年十一月开,顺治八年停,十年复开,十开年又开铸背满汉文“宣”字钱。

康熙元年铸满汉文“宣”字钱,旋停。

六年复开,十年撤局。

临清镇局:顺治二年五月开铸,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复开,钱背铸满汉文“临”字。

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十四年撤局。

巩昌府局:康熙六年开,不久停。

雍正五年迁到兰州改名宝巩局,七年又停。

咸丰五年重设,至同治三年废止,因此,除乾隆、嘉庆外,历朝“巩”字钱均少,南昌康熙宝巩更少。

薊州镇局:顺治二年开,康熙十年撤,咸丰四年重开,十二月撤局。

铸钱甚少。

漳州府局:建于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钱亦不多。

江宁府局:建于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满文“宝安”。

肇庆府局: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停于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宝广”。

宝德局:建于咸丰四年,次年被撤销,背满文“宝德”河南省局:建于顺治四年,康熙元年停办,六年复开,九年再停。

雍正开年重开,九年又停,咸丰四年再次重开,直至光绪末年撤销。

山东省局:建于顺治六年,康熙九年停。

雍正九年改为“宝济”局乾隆三年停。

咸丰四年再次复开,直至同治、光绪均有铸造。

江南省局:顺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后至光绪年间铸有“宝宁”机制币。

湖广省局:顺治六年改名“宝武”局,光绪末年撤。

宝苏局:康熙六年开,每文重一钱四分。

九年停,康熙二十三年复开,因户部变更钱制,每文减重至一钱,康熙四十一处每文改为一钱四分,雍正二十年,每文重一钱二分,至光绪言末年撤,光绪十五年曾铸机制币。

宝津局:光绪十三年建成,以土法铸造重一钱“光绪通宝”十四年用机器铸钱,二十二年起土法、机器同时铸钱,二十四年改铸七分重小钱,二十五年撤。

宝台局:开铸为康熙二十七年,停于同治。

成都府局:雍正十年开,光绪二十九年停,钱背文“宝川”长沙府局:康熙六年开铸,钱背“南”字。

九年停,二十二年复开,三十九年停,雍正七年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铸,嘉庆元年又开,光绪二十五年停。

贵州宝黔局:雍正八年十月开,乾隆五十九年停,嘉庆年间有铸造,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时停时铸,光绪三十一年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