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三 红曲色素的提取

实验三 红曲色素的提取

红曲霉菌是一种好氧性微生物, 除了能进行固体浅盘培养外, 还可 以用液体摇瓶培养的方法来获得种子。 液体菌种生产具有纯度高、活力强、繁殖快的特点,接种到固体培 养料内有流动性好、萌发点多,菌丝生长迅速等特种点。液体菌种应 用于生产与固体菌种相比有以下优点:菌种生产周期短;接种后,萌 发点多;接种方便、成本低;适宜工厂化生产。液体菌种为固态发酵 的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具体方法:
1、称取红曲米样品 0.5g, 放入带有刻度的 lO mL 具塞试管中; 2、加入 80%的乙醇 8 mL, 摇匀, 60℃水浴保温萃取0.5h; 3、取出冷却, 用普通定性滤纸过滤入lO mL 量筒中, 用 80% 乙醇洗涤残渣 2 次, 合并滤液, 并用 80% 乙醇定容至10mL; 4、以 80% 乙醇作对照, 在 505nm 波长下, 用 lcm 比色皿测定样品的吸光度。 5、计算: 红曲色价(以lg样品计)=A505×lO×2
培养条件对菌体生长及红曲色素形成的影响
2. 温度和pH 虽然不同的红曲霉菌株其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适生长pH有所不同, 但大多数菌株的适温为30~35℃,25℃以下或40℃以上生长缓慢。 最适pH为3.0~5.0,pH 3.0以下生长缓慢,pH5.0以上则不适于产 生色素。 3. 无机盐类 高浓度的CoCl2(10-4)、CuCl2(10-6)和ZnCl2(10-3) 对大多数红曲霉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低浓度的CoCl2(10-5)、 CuCl2(10-7)和ZnCl2(10-5)可促进色素生成。
红曲色素的提取
具体步骤:
1、取 200g 固体发酵之红曲, 在植物粉碎机中将其粉碎;
2、将红曲粉放于 500mL 三角瓶中, 加入提 取液(丙酮 : 水 =80:20)200-300mL;
3、室温下摇动10-15min左右,过滤;
4、在旋转蒸发仪中减压蒸去丙酮( 尚有水分, 60℃ );
5、用 l mol/L HCl 调残留液(约 l00mL) 的pH至3.0, 加至分 液漏斗中;加入 150ml的醋酸乙酯 (EtOAc)分次抽提。
红曲固态发酵
固态发酵的定义:微生物在几乎没有游离可流动水的 培养基上的生长过程及生物反应过程。
影响红曲发酵的因素
(1)菌种:应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产红色素明显的菌株; (2)原料:一般选用无黏性的梗米或籼米,其淀粉含量高、营养丰富, 且可吸收适量水分。米的含水量对发酵影响很大,起始水分含量低,红 曲色素易生成;水分含量高,会抑制色素合成。一般米中含水量以25 %~30 %为宜; (3)补水:红曲霉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补充适量水分,尤其在生长 旺盛期补水显得更为重要; (4)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到水分的蒸发,对发酵的影响也很大,一 般RH控制在85 %以上; (5)温度:能在20~37℃范围内生长,通常冷却至30℃左右即可接种, 采用30℃发酵; (6)通气:红曲霉是一种好氧性微生物,因此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良 好的通气。
实验三、红曲发酵及红曲色素 的提取
1
红曲霉菌 红曲 红曲色素
2
3
红曲霉菌
红曲霉菌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 真菌,红曲霉菌能使大米发酵制 成红曲米。 红曲霉菌菌丝具有横隔、多核、 分枝较多且不规律。 由红曲霉接种于大米发酵得到 的红曲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 称为丹曲,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 历史,很早就应用于食品着色、 食品发酵以及中医中药。
红曲固体发酵
红曲固体发酵
一、实验原理
红曲霉菌作为红曲的生产菌, 以其可产生大量天然色素而著 称。红曲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食品色素、药物和发酵食品。 红曲的主要成分 1)红曲色素:黄色素、橙色素和紫红色素 2)活性酶 3)洛伐他汀(日本发现) 4)抑菌物质:桔霉素(Citrinin)等 国内红曲的生产现在普遍采用固态发酵的方法。
注意:发酵后期, 若红色素产生量多, 可稀释后测定。
四、注意事项 1. 无水 Na2S04 可回收, 反复使用, 不要扔掉。 2. 有机溶剂易燃, 注意远离火源, 原则上应在通风柜中进行。
五、思考题 : 1.为什么要用无水 Na2S04 脱水? 2.萃取后米粒中仍带有红色, 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特性:



红曲菌是腐生真菌,生长的最适pH为3.5-5,能耐 pH3.5,尤嗜乳酸。 生长温度为26-42℃,最适温度为32-35℃;能耐 10%乙醇。 能合成生物素、泛酸、尼克酸硫胺素、核黄素等。 还能产生 及少量 等。红曲菌的液化型α-淀粉酶的活性弱,而糖化 型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故可用来生产红色麦芽 糖。红曲菌的蛋白酶的活性较高。
补充点:培养条件对菌体生长及红曲色素形成的影响
1. 碳氮源和生长素
红曲霉能利用多种糖类生长,一般说来,淀粉、糊精、葡萄糖等都是 良好的碳源,而在对麦芽糖、蔗糖等的利用上各菌株间差异很大。另外, 适于红曲霉生长的碳源并不一定有利于色素的产生,如红曲霉Monascus sp.3.973菌株用合成培养基(糖5%,NaNO3 1%,KH2PO4 0.5%, MgSO4·7H2O 0.25%,FeCl3微量,150 mL三角瓶内装25 mL培养基)培 养时,若以麦芽糖为碳源,可得生物量(干重)0.1 g,稀释100倍后的 发酵液其吸光度(A505nm)为0.860;而以木糖为碳源时,生物量仅0.04 g,但是1%发酵液的吸光度(A505nm)可达1.850,说明生长与色素的产 生之间不呈正相关。 就氮源而言,NaNO3、NH4NO3、(NH4)2SO4和蛋白胨等都是红曲霉生 长的良好氮源,然而菌体生长与色素生成之间也不呈正相关。泛酸钙、 对氨基苯甲酸、维生素B6、肌醇等含氮物质具有促进某些菌株生长及色 素生成的作用。
工艺流程:
菌种→选育→斜面培养→摇瓶培养→液体种子发酵
大米→清理→浸泡→清洗→蒸饭→冷却→接种→固体培养→ 干燥→粉碎→红曲色素提取
红曲色素的提取及红曲色价测定
1
红曲色素的提取
2
红曲色价测定
红曲色素的提取
一般提取方法:
萃取法 组织培养法 粉碎法 压榨法 酶反应法 微生物发酵法 人工合成法
• • • •
• 1、了解红曲菌液体菌种的制备方法, 为红曲发酵实验准备 液体种子。 • 2、了解固体发酵的工艺过程 , 在实验室中小规模制备红曲。 • 3、熟悉从红曲中分离代谢产物的方法,以及掌握红曲色素 色价的测定方法。
1
红曲液体菌种的制备
2
红曲固体发酵
3
红曲色素的提取及红曲色价测定
红曲液体菌种的制备 一、实验原理
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呈深紫红色 粉末,略带异臭,熔点为 165~192℃。 红曲色素中的脂溶 性色素均能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常用的溶剂是乙醇和醋酸,红曲 色素含量低时其溶液呈鲜红色, 含量高时呈带黑褐色并伴有荧光 产生。对蛋白质的着色性能极好, 一旦染着,虽经水洗,亦不掉色。
红曲色素的特性:
• • • • 1 热稳定性 经研究证明,红曲色素的热稳定性较好,优于其他合成色素,在天然色素 中其耐热性能也属优良。 2 光稳定性 红曲色素的醇溶液受紫外线的影响较小,但日光能使色度降低。通过对红 曲色素中红、橙、黄3类色素光稳定性实验分析发现,红曲色素中红、橙、 黄3类色素间光稳定性差别很大,黄色素的光稳定性最强,其次为红色素, 橙色素对光最不稳定。 3 对其他物质的稳定性质 实践证明,红曲色素不受常见金属离子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4 抗菌性 对食品中 54 种易污染的微生物进行抑菌试验证明:红曲色素对肉毒梭状 芽胞杆菌,蜡状芽胞杆菌、霉状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葡萄球菌、荧光假 单胞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次
第四次
图一:红曲代谢产物分离工艺流程图
分工:
• 一组:配制提取液(丙酮:水=80:20), • 二组:配制1mol/L HCl, • 三组:配制2mol/L NaOH, 1000ml; 500ml; 2000ml;
• 四组:配制Na2CO3(pH=9),
500ml;
红曲色价测定:
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是一种由红曲霉属的 丝状真菌经发酵而成的优质的天 然食用色素,是红曲霉的次级代 谢产物。 红曲色素,红曲色素分为黄 色素、橙色素和紫红色素。商品 名叫红曲红,是以大米、大豆为 主要原料,经红曲霉菌液体发酵 培养、提取、浓缩、精制而成, 或者是以红曲米为原料,经萃取、 浓缩、精制而成的天然红色色素。

红曲霉可代谢生成多种酶类,有葡萄糖淀粉酶、 葡萄糖苷酶、蛋白水解酶、酯化酶等。
红曲
红曲又名丹曲、赤曲、红曲 米,是以籼米为原料,经红曲霉 菌液体深层发酵精致而成,是一 种纯天然、安全性高、有益于人 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而且本品 色泽鲜艳、色调纯正是天然绿色 食品理想的着色剂。 它应用范围广泛,包括食品类 (肉制品、果汁、色酒、果酱、 饮料、糖果、糕点、酱油、保健 醋等);药品类(药品着色剂、 功能性保健品);化妆品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