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变形球菌。

临床多为混合感染。

感染途径:
(1)牙源性感染(90%)
(2)损伤性感染
(3)血源性感染
临床表现:
1.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起病急,局部和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并发败血症或颅内感染。

临床上出现局部剧痛和多个牙齿松动。

发生于上颌的颌骨骨髓炎,早期炎症较局限,病变发展可导致上颌窦炎;发生于下颌的颌骨骨髓炎,通常炎症较弥散,可压迫神经引起下唇麻木或因咀嚼肌受累而出现张口受限。

病人常有明显的全身反应,高热、白细胞数增高及核左移等感染中毒征象。

2.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可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牙源性感染所致。

病程较长,以局部表习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

多个牙齿松动及龈沟溢脓,相应面部有炎症浸润硬块,皮肤、黏膜有瘘管并有脓液流出,有不同程度开口受限。

如瘘管堵塞,可导致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

应根据临床反应,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的结果,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局部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外敷。

物理疗法如超短波,能缓解疼痛,促使炎症的局限与消退。

当脓肿形成时,应及时作脓肿切开或拔除病原牙,使
脓液排出,既防止感染的扩散,又能通过减压而缓解剧烈疼痛。

(二)慢性期
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手术目的是及时清除死骨、消除病灶。

慢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以摘除死骨为主,如死骨已完全分离则手术较易进行。

慢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手术以刮除病理性肉芽组织为主。

死骨摘除及病灶清除术手术指针:
(1)经药物治疗,拔牙或切开引流以后,仍遗留经久不愈的瘘管,长期流脓;或从瘘管探得骨面粗糙,甚至发现已有活动的死骨。

或虽无瘘管,但炎症仍反复发作者。

(2)X线片已发现有骨质破坏者。

(3)患者全身条件能耐受手术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