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发展对城市空间影响作者:刘中邦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邮编:215011摘要:本文以天津港为例,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对港口、城区的空间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港口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论文通过天津港与天津滨海新区的空间发展具体分析了港口发展是如何影响城市地域结构, 与空间形态的,探讨港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机理。
并为港口与港口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出了个人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港口;港口城市;天津滨海新区;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首先,阐述一下港口变得越来越显著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港口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货物装卸和换装场所,而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条件优越的港口城市,依托强大的经济腹地,城市规模发展,可能跃升成为国际性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沿海地区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
使港口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港口城市的城市空间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本文从城市规划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天津港与天津滨海新区空间发展为例,研究港口对港口周边城区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影响。
该图反映了港口空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港口如何由渔港阶段发展到拥有集装箱码头的港口阶段。
天津港与滨海新区发展概况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
天津港包括海港和河港两部分。
海港位于渤海湾最西端海河入海口北岸,称天津新港,是天津港的主体,承担全港吞吐任务的90%以上。
河港位于海河下游的塘沽区,距海河口8.7公里。
天津港区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76平方公里,陆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
天津港经过50年代初期、1957年、1973年3次大兴建港工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开发建设,成为以新港为主体,由北疆、南疆、海河三大港区组成的现代化港口,是中国北方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枢纽港,现以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国际港口。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面积2270平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4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外资大量进入,成为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其中天津港就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港(海港区)用地规模(陆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对滨海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对城市临港的城市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等功能布局产生深刻地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对滨海新区空间影响分析港口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在五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1港口对城市的向心力。
2港口对腹地的吸引力或城市离心力。
3港口沿交通线发展的轴向力。
4港口用地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力。
5人为等因素的改造力。
天津港对滨海新区空间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天津港促进滨海新区的城市空间扩张港口城市的发展极就在港口。
港口及其港口周边区域具备了成为“发展极”的最有利的条件。
天津港的经济发展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背靠着首都北京和我国东北、华北发达的城市群和工业带。
这种优势带动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扩张。
天津港的发展,促使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逐步东移,在空间上的体现出来的是滨海新区的快速扩张。
以滨海新区中的塘沽区为例,近20年来,天津市与港口发展相关的产业也逐步搬迁到滨海新区的塘沽城区。
从1985年到2000年,塘沽城区的面积由44..3平方公里扩张到95.7平方公里。
到2006年,塘沽城区的城区仍然在空间上扩张,而且扩张的速度愈来愈快。
(滨海新区空间扩张轴线)滨海新区空间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由分散的状态T字型带状发展。
滨海新区的城区发展一方面沿东西向交通线扩张,另一方面沿环渤海一线扩张。
其两条发展轴“箭头”就是天津港,可以看出天津港对滨海新区的拉动作用。
天津港交通集疏线路对滨海新区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天津港交通集疏线路对滨海新区城市空间结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津港的疏港铁路(公路)对城区分割造成的影响。
,公路、铁路与城区空间混杂示意图)在港口与港口城市的用地布局中,铁路、疏港公路的进线与站场位置对港口与城区均有重要影响。
这里以铁路进线为例说明,图中展示了三种不同情况的铁路进线与港口、城市布局的关系。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1)港区与城区相邻或分开布置,彼此互不妨碍,并留有发展余地。
城市面海,有一定长度的海滨公共活动岸线。
(2)铁路集疏运系统比较顺畅,铁路线沿城市边缘绕进港区,兼顾工业区,不切割城市,编组站设在市外,当地客货运线进入市区。
(3)城市对外公路可沿城市周围辐射外伸,进港公路与对外公路可方便连接。
天津港的进港铁路与塘沽城区参照的是第二种布局模式。
天津港有两条进港铁路,分别沿滨海新区中塘沽原有城区的边缘绕进港区,本来是避免干扰城市空间发展。
但滨海新区的扩展是沿海河向南北拓展,铁路就干扰了城市的发展。
以进港北部的铁路为例,这条铁路处在塘沽城区北面的边缘区。
当天津开发区建设时,塘沽城区向北发展,天津开发区与塘沽城区的联系逐步紧密,于是北部的铁路就成为一条穿越城市中心区的铁路,将塘沽城区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空间分割开,阻碍塘沽城区向北拓展。
同时南部的铁路线也阻隔了城区向南扩张。
随着铁路货运量的不断加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也越大。
解决方式是在铁路与城区间设置了隔离带,但同时造成了塘沽城区与天津开发区在空间上的分隔。
造成这种原因是铁路进线只考虑了与港区的便捷地联系,未考虑到滨海新区城区的扩张,导致铁路线将现有城区分割。
天津港对滨海新区城区用地布局的影响天津港与滨海新区的城市用地,与港口联系最密切的主要是四种(港口与港口用地布局示意简图):1、以港口为主题的各类用地,包括港区以及为港口集疏运的铁路、公路、管道和各种辅助设施用地。
2、仓库货物和辅助用地,包括港口和城市、部门和货运的中转或储备仓库及货场,凡是与港口关系密切的,其用地以接近港区为宜。
3、沿渤海海岸的生产用地,包括宜于利用水运和接近港区的工业或者其他产业的生产用地,这类工业或产业又必须利用岸线和邻近水域。
此外还有各种涉外机构的用地。
天津港,作为对外开放的枢纽港,陆地用地的范围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而各种用地中需要量最大的便是这种用地,对港口未来发展的关系甚大,新港的建设预留出了大量的土地(主要是盐田与盐碱用地)4、生活居住用地,和一般城市的居住区相同,包括住宅用地、公共建设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公共绿地等部分。
生活居住用地的布局布置离港区一定距离(5公里-20公里),避免港区的生产环境对生活居住用地的干扰。
理想的城市布局(土地获得最大的利用)是按照以下层次作紧凑的排列“码头—港口作业区—港口后方—工业区—其他城市用地”总的来说,从港口用地与城市用地布局来看,天津港与滨海新区城区的大的关系结构是毗邻式。
生产用地与港区对接,并顺着港口码头的顺海岸拓展,工业生产用地同时与港口对接,城市居住用地沿城市通道一线展开,工业、港口、城市居住,各自留有发展空间。
天津港口引发滨海新区城区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滨海新区城区随着天津新港的发展,空间规模上是扩张的态势。
一方面城区在平面上向外部拓展。
另一方面,在立面上,城市的空间上不断出现现代大尺度的建筑,建筑高度不断升高,城市空间加密。
其最主要表现在工业区、仓储物流区等的空间结构演变。
工业区:一部分天津市区的工业企业迁移到塘沽城区,同时港口的发展也吸引了高技术产业(电子、化工、石化、船舶修造等)向滨海地区集聚。
工业区的发展又带动了居住生活区的发展,吸引天津市区的人口迁入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产业布局图)港口城市与港口形成了“港口—临港工业区—城市生活区”的空间联系。
一方面,现代港口作业区(港区)与滨海新区的城区相分离,避免港口作业对城市的干扰;另一方面,滨海新区中临近港口的优势又吸引工业(包括物流、仓储)向港口积聚,形成临港工业区。
港口城市与港口形成了“港口—临港工业区—城市生活区”的空间联系。
一方面,现代港口作业区(港区)与滨海新区的城区相分离,避免港口作业对城市的干扰;另一方面,滨海新区中临近港口的优势又吸引工业(包括物流、仓储)向港口积聚,形成临港工业区。
它包括(1)港口产业与港口关联产业的发展成为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生集聚效益。
(2)临港大工业的发展产生协作引力,吸引前后向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
(3)前面所述的各种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消费与就业呈现扩张的趋势并影响了港口城市非经济基础部门的发展。
临港工业区将港口与城市生活区相联系。
港口是临港工业区的载体。
城市生活区是提供工业区的工作者居住休闲的空间。
因此,在港口扩张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港口工业区与城区的空间扩张。
在空间形态上,工业区的地块划分规整,同时路网结构上往往是与港口的岸线成垂直与平行布置,偏于交通的集散与港口的对接。
小结经济因素:天津港发展带动滨海新区临港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滨海新区的城市扩张。
交通因素:天津港港作为海陆交通的枢纽,起到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作用。
与港口联系较紧密的就是通道(包括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油气管道等)。
这些通道对与港口毗邻的塘沽城区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交通发展加强了滨海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有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天津港交通会造成滨海新区的生活区的干扰,铁路线将滨海新区城区分割。
空间布局因素:天津港作业与城市生活区会产生矛盾。
在空间布局上滨海新区的空间与港口区布局上采用了“毗邻式”的布局,形成了“港口—临港工业区—城市生活区”的布局模式;另一方面,港口码头的生产岸线对城市的生活岸线造成干扰,同时降低了景观品质。
对港口与港口城市发展的几点启示港口与港口城市应联动发展中国的港口与港口城市发展应考虑联动发展。
港口和临港工业能够为城市的物流和生产中心职能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基础,并提供就业岗位。
而城市为港口发展提供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本,是港口发展尤其是商贸港口的必要支撑。
充分利用港口产业带动城市产业发展随着港口职能的不断扩大,港口产业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港口附近的相关产业,随着交通的便利,一切与港口相关的产业都可以在相对较远的区域开展,而不必毗邻港口。
因此,港口城市应充分利用港口产业的扩散作用带动城市产业发展,并在港口城市的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更为开放的城市形态。
应避免港口的集输交通线路在空间上对港口城市造成干扰随着港口尤其是海港,货运量的增大,集输交通线路(铁路、公路)必然会对周边的城区造成一定干扰。
对于港口城市的城区可能会造成空间分隔、空间异化等。
其港口集输交通线路的规划应考虑港口城市的空间发展。
总之,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港口与港口城市迎来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期。
我们规划工作者应该将港口与城市的规划相结合,积极发挥港口对港口城市的正向影响,使之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1洪承礼,《港口规划与布置》,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2于汝民,《港口规划与建设》,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3罗正齐,《港口经济学》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年4易志云,《环渤海港口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天津发展定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