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机制.ppt
β-内酰胺酶分类
1989年, Bush 1995年, Bush-Jacoby-Medeiros 修订补充,沿用至今。 2007年,Queenan and Bush (Clin Microbiol Rev. 2007,20:440-458)
Bush, Jacoby & Medeiros -内酰胺酶分类表(1995)
改变外膜通透性,减少抗生素进入 增加外流 产生生物被膜。
细菌耐药机制示意图
微生物间的抗生现象
抗生物质:微生物生长末期产生 的次级代谢产物。抑制自身蛋白、 酶合成,降低代谢,节能;杀灭 对手。
抗生现象:为了不被其它微生物 产生的抗生物质侵入与杀灭,不 断加强自身耐受与抵御能力的现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G+比例 28.8% 33.5% 38.2% 22.7% 30.8% 25.2%
G-比例 71.2% 66.5% 61.8% 77.3% 69.2% 74.8
G+菌株分布
占革兰阳性菌比例 9% 1% 25%
65%
葡萄球菌属 肠球菌属 链球菌属 其它革兰阳性菌
15% 0%
27%
58%
葡萄球菌 肠球菌 链球菌 其它
合计69%(2004-2005)
抗菌药物分类
β-内酰胺类 ❖ 青霉素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氨苄
西林、 哌拉西林… ❖ 头孢类:一、二、三、四代… ❖ 其它β-内酰胺类:头霉素、碳青霉烯、
单环、酶抑制剂、氧头孢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
替米星…
抗菌药物分类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 霉素、罗红霉素…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莫 西沙星、加替沙星…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替加环素…
第二阶段是随着广谱青霉素的使用,在 肠杆菌科及其它一些革兰阴性菌中,出 现能够水解这类抗生素的质粒介导广谱 酶,如:TEM-1、SHV-1等。
β-内酰胺酶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呋辛为代表的第二代耐广谱 酶头孢菌素开始在临床应用,产生染色体介导 的头孢菌素酶,这是β-内酰胺酶发展的第三 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 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 大量出现,第四阶段 。 第五阶段:碳青霉烯酶
G-菌株分布
占革兰阴性菌比例
18.4% 9.2%
23.0%
13.7%
14.2%
21.5%
克雷伯菌属 大肠 不动杆菌属 绿脓 肠杆菌属 其它
2002-2003
主要菌种
1. 大肠埃希菌 732株(18%) 2. 铜绿假单胞菌 555株(14%) 3. 肺炎克雷伯菌 435株(11%) 4. 鲍曼不动杆菌 413株(10%) 5. 金黄色葡萄球菌 278株(7%) 6. 阴沟肠杆菌 196株(5%) 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74株(4%)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抑制核酸合成或作用,影响核酸代谢, 阻碍遗传基因的复制: 利福霉素类、灰黄霉素、喹诺酮类、甲 硝唑、呋喃类、新生霉素等 抑制细菌代谢: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 抑制结核环脂酸的合成:异烟肼
抗菌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结构使其灭活。 改变靶位蛋白。改变细菌细胞内与抗生 素作用靶位,使细菌对该抗生素不再敏 感,但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 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集聚。
β-内酰胺酶分类
以其功能为基础的分类
1968年,Sawai,
可诱导的头孢菌素酶
广谱β-内酰胺酶
1973年,Richmond和Sykes,
class I~V
1976年,Sykes和Matthew, A、B两大类
1981年,Mitsuhashi和Inoue,
头孢菌素酶Csase
青霉素酶Pcase
头孢呋辛水解酶Cxase
B J M
1989 年
Buch 分组
Richmon
d-Sykes 分类
MitsuhashiInoue型
分子 分类
酶作用底物
抑制作用
C ED A TA
代表酶
1
1
Ia, Ib, Id
2
2a
a
没包括
2
2b
III
b
2
2b’
除IV中K1
b
外,其它
e
没包括
2
没包
没包括
br
括
2
2c
II, V
c
2
2d
V
d
CSase
产生灭活酶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夫西地酸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灭活酶 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灭活酶 乙酰化酶 腺苷化酶 核苷化酶 磷酸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I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I、酯酶II 核苷酸转移酶
β-内酰胺酶发展
第一阶段是由于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 致产生质粒介导青霉素酶,致使耐青霉 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增加。
抗菌药物激发细菌抗生能力,耐药。 耐药使得人类千方百计造出能杀灭 各种耐药菌的新抗生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出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 菌(MRS)。
抗生素对耐药菌的选择
个别细菌耐药
抗生素暴露
耐药菌为主
细菌耐药分类
固有耐药:由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 传。 如: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素;
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 链球菌对庆大霉素。 获得耐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 谢途径,得到的耐药。分质粒介导和染 色体介导。
抗菌药物分类
氯霉素类:氯霉素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利福霉素类 磺胺、硝基咪唑类、呋喃类 恶唑烷酮类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其不能生长繁殖: -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素、环丝霉素等 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两性霉素B、制霉菌 素、米康唑、酮康唑等 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使其丧失生长繁殖的物 质基础: 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夫西地酸等
Pcase V Pcase I CXase
没包括 Pcase IV Pcase II, PCaseIII
C
头孢菌素类
- - Amp C酶(从阴性菌中
细菌耐药机制及现状
细菌分类
G+ 葡萄球菌属:金葡、表葡、溶葡、人葡… 链球菌属:肺炎链、化脓链… 肠球菌属:粪肠球菌、屎肠球菌… G- 肠杆菌科:大肠、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
枸橼酸、沙雷… 非发酵菌:铜绿、鲍曼不动、嗜麦芽、产
碱杆菌属…
所占比例
年度
98-99 00-01 02-03 04-05 06-07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