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玉米大斑病又叫煤纹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玉米栽培区。
近几年来玉米大斑病在吉林省有加重趋势,为害严重,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可减产50%以上。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症状;病原;发生条件;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68-1
1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一般是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但也常有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
起初在叶片上产生小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斑点。
小病斑逐渐沿叶脉扩大,形成长梭形病斑,病斑一般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可长达15~20厘米,宽2~3厘米,后期变为青褐色或黄褐色。
2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
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
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病条件下萌发入侵。
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
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间始见病斑时间:在东北地区,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
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
3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
病原菌为大斑病长蠕孢菌,属半知菌亚门。
分生孢子梗多由病斑上的气孔抽出,单生或2~6枝束生,不分枝,榄褐色;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一或几个,淡榄褐色,梭形、长梭形,多数正直,少数有向一边微弯的,中部最宽,向两端渐细,顶细胞钝圆形,长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9个分隔,脐点明显凸出于基细胞之外,分生孢子在越冬期间能形成厚壁孢子。
菌丝体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以23℃~30℃为最适宜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0℃,适温为20℃。
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为23℃~25℃。
4 玉米大斑病的侵染循环
玉米大斑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地面和玉米秸秆垛上的病部越冬,位于土面5~10厘米以下,病残组织内的病菌,同受其他微生物影响,逐渐失去活力。
大斑病在玉米苗期即可发病,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由玉米的气孔及表皮侵入,形成发病中心病株,以后继续蔓延,可形成多次再侵染,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5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条件
5.1 品种抗病性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
有些地区常流行成灾,是种植感病品种促成玉米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要选择高抗玉米大斑病的品种。
5.2 连作制度
连作地由于越冬的病原体多。
初侵染发生较多,导致再侵染也发生较早较多,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造成的损失也就较为严重。
相反轮作造成损失,也就较轻。
5.3 气象条件
在品种感病和有足够的菌源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决定因素。
一般温度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孢子萌发,侵染和孢子形成。
在长春地区6、7、8月份的平均气温多在15℃~28℃之间,雨量比较集中,当雨量超过80毫米则病情发生严重。
尤其是7月份雨量在40毫米以下,即使在8月份雨量适中,当年也为轻病发生年。
5.4 栽培条件
栽培条件对病害轻重有一定影响。
如秋翻地病轻,不翻地病重;间作病轻,清种病重;轮作病轻,连作病重;肥沃地病轻;瘠薄地病重,合理密植病轻,种植过密病重;追肥病轻,不追肥病重。
总之,凡能促进玉米生育健壮,而不利于病菌侵染的栽培措施都有利于减轻病害,反之则使病害加重。
6 病情调查
为了掌握病情发生程度和发展趋势,选择代表田块,每块田选五点。
品种抗病性鉴定应以玉米吐丝后15天左右的病情为标准。
玉米大斑病发病情况共分7级。
即:0级,全株叶片无病;0.5级,全株叶片有零星病斑,占叶面积1%左右;1级,全株叶片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5%~10%;2级,全株叶片有中量病斑,占叶面积10%~25%;3级,植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出现大片枯死,中上部有中量病斑占叶面积10%~25%;4级,下部叶片病枯,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出现大片枯死,上部有中量病斑;5级,全株基本枯死。
7 防治方法
7.1 综合防治
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从生产实际出发,当前应采取选用高抗玉米大斑病的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主要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玉米大斑病菌属于弱寄生菌,当植株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时最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因此增施粪肥可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如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
由于该病存在阶段抗病性问题,可适当早播以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此外,应注意合理密植,以降低田间湿度。
在病残体中越冬的病菌是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因此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株(叶)效果较好,如深埋病残体,及时打除底叶等。
7.2 药剂防治
所需药剂:①50%多菌灵500倍液;②41%木春3号乳油1500倍液;③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④40%克瘟散乳油500倍液。
发病初期叶面喷雾,以后每隔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
作者简介:郭秀珍(1971-),女,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农业站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