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染色体病

遗传学染色体病


罗伯逊易位是较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在活 婴中的发生率为1/1100,主要发生D组的 染色体特别是13和14号之间。
易位(translocation,t)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易位(translocation,t)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染色体数目畸变
(一)、整倍性(euploid)改变
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或减少,导致多倍体或单倍体。
三倍体(triploid):3n=69

三倍体(triploid): 全身性的三倍体是致死
性的,很难活到出生。出生后能够存活者
一般是二倍体和三倍体的嵌合体(3n/2n)
,其主要症状为智力和身体发育障碍并有
染色体结构畸变核型的描述
.详 式: 对染色体的结构改变用重排染色体区带的组成来 表示。 ①、②、③、④项内容仍然适用,第⑤项内容增 加描述畸变染色体带的组成。 46,XX,del (1) (pter→ q21:)
46,XY,inv(1) (pter→ p22 :: p34 → p22 :: p34 →qter)
第八章
染色体病
Chromosome disease
染色体病:由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
疾病。 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上由2.5-3.0 万个结构基因,平均计算,每条染 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严格的排列顺 序,各基因间的比邻关系也较恒定 。 人类的24号染色体形成24个基因连 锁群。
倒位(inversion,inv)
臂间倒位(pericentric ,inv (4) (p14q21) 详式 46,XY,inv(4) (pter→ p14 :: q21 → p14 :: q21 →qter )
倒位(inversion,inv)
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r)
2p21
2q31
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r)
2p21
p21 q31
2q31
简式 46,XY,r (2) (p21q31) 详式 46,XY, r (2) (p21→ q31 )
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r)
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r)
易位(translocation,t)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易位(translocation,t)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两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之间通过着丝粒融 合形成的易位称为罗伯逊易位。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
缺 失 的 效 应 —— 部 分 单 体 型 (partial monosomy),导致流产或致病。

复 (duplication,dup)
某一染色体片段出现两份或两份以上,便构成 重复。
重复(duplication,dup)
正向重复
反向重复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
重复的效应 —— 部分三体型(partial trisomy), 有害遗传效应相对较小。
易位(translocation,t)

单向易位:又称为转位(transposition)
一条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另外一条染色体上 连接。 可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末端,亦可转移到 另一条染色体中间连接。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一次断裂,相互交换 片段后重接。
倒位(inversion)
一条染色体上两个断裂点之间的片段倒转180度 重新接合,称为倒位。
分为:臂内倒位、臂间倒位
倒位(inversion,inv)
臂内倒位(paracentric inversion)
4q13
4q24
简式 46,XY,inv (4) (q13q24) 详式 46,XY,inv(4) (pter→ q13 :: q24 → q13 :: q24 →qter )
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导致多倍体(polyploid)
三倍体(triploid):3n=69 四倍体(tetraploid):4n=92
临床上罕见,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了一例伴 有多发畸形的四倍体活婴和一例四倍体和二倍 体的嵌合体的病例报告。
染色体数目畸变
整倍体(euploid)
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导致多倍体(polyploid)
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纺锤丝或着丝粒功能障碍或者
染色体行动迟缓,染色体不能随其它染色体一起 进入子细胞,其结果该配子缺少一条染色体,正
常受精后便形成亚二倍体。
有丝分裂发生染色体丢失→嵌合体(46/45)。
减数分裂染色体丢失
2N
N
N-1
N
N
N-1
N-1
N
2N
2N
2N-1
2N-1
三、染色体畸变的描述

核型的描述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
减数分裂后期Ⅰ的不分离
减数分裂后期的Ⅱ不分离
有丝分裂不分离(mitosis non-disjunction)
有丝分裂 不分离→嵌合体(47/45; 46/47/45;46/47)
染色体数目畸变
非整倍体(aneuploid) 非整倍体改变的形成机制
(2)染色体丢失(meiotic loss)
这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已发现 的相互易位核型达600种以上。
易位(translocation,t)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20q12
4q25
简式 46,XY,t (4;20) (q25;q12) 详式 46,XY, t (4;20) (4pter→ 4q25 ::20q12→ 20qter;20pter→ 20q12::4q25→4qter)
易位(translocation,t)
相互易位携带者 B
A
C
D
四射体
易位
联会
易位(translocation,t)
罗伯逊易位携带者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
缺失 —— 部分单体型(partial monosomy) 重复
—— 部分三体型(partial trisomy)
倒位(inversion) 易位(translocation) 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
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
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
简式 46,X, i (Xq) 详式 46,X, i (X) (qter→ cen→ qter)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
缺失 —— 部分单体型(partial monosomy)
重复
—— 部分三体型(partial trisomy)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
缺失 —— 部分单体型(partial monosomy)
重复
—— 部分三体型(partial trisomy)
倒位(inversion)
易位(translocation) 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 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
倒位(inversion,inv)
倒位(inversion,inv)
倒位的效应 ——原发性的倒位只造成基因顺 序的改变,故不产生异常的表型效应。 倒位携带者:带有倒位染色体表型正常的个体 称为倒位携带者。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过 程中,形成特有的倒位圈,在倒位圈内如果发 生交换,则形成带有染色体缺失或重复的异常 配子。
倒位携带者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
缺失 —— 部分单体型(partial monosomy) 重复
—— 部分三体型(partial trisomy)
倒位(inversion) 易位(translocation, t)
染色体发生断裂后,片段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
上。 常见形式: 单向易位、相互易位、罗伯逊易位
四、染色体结构畸变
染色体结构畸变:
染色体本身结构的破坏或重排。
染色体结构畸变发生的基础:
染色体断裂及断裂后的重排。
衍生染色体(derivative chromosome).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
缺失 (deletion,del):
染色体部分片段的丢失称为缺失。
分为:末端缺失、中间缺失
缺失(deletion,del)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
一、染色体畸变的诱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二、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染色体数目异常(numerical aberration) 染色体结构异常(structural aberration)
染色体数目异常
人类的精子或卵子各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23),为单倍体(n)。 人类的体细胞具有两套染色体(23×2) ,为二倍体(2n)。 染色体数目偏离正常核型数目(2n=46) ,或虽然染色体数目是46但为假二倍体 的核型,即构成染色体数目。
(1) 染色体数目畸变核型的描述:
用“+”或“-”说明增加或减少的染色体
例:47,XY,+21;46,XX,+13,-14.
(2)染色体结构畸变核型的描述
染色体结构畸变核型的描述
.简 式: 对染色体的结构改变,只用其断裂点来表示。 描述内容包括:①染色体总数,②性染色体组成, ③畸变类型符号,④受累染色体序号,⑤断裂点 的区带号。 46,XX,del (1) (q21) 46,XY,inv (1) (p22p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