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平衡翻译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平衡翻译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平衡
中文摘要
2002年范志毅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名誉侵权案件为十年来我国因体育新闻引发的侵权诉讼中媒体的首次胜诉。

本案判决首次提到了“公众人物”的概念。

保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存在一定冲突。

公众人物隐私权有别于普通公民,需要受到更多的限制。

当然,这种限制并不是无限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很多方面仍然要受到严格保护。

本文从该案件判决入手,提出相对普通公众,公众人物隐私权由于存在受关注度高、与公共利益有着更大的相关性等特点,保护公众人物隐私权和维护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协调、平衡的问题,阐述了隐私权、公共利益、公众人物的概念,并从坚持公共利益原则、建立公众人物曝光制度等方面具体阐明了如何平衡保护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公众人物;隐私权;公共利益;权利克减;平衡
目录
引言 (2)
一、案情和判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本案的判决所提出的问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公众人物和公共利益的基本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公众人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公共利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权利克减与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限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权利克减理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限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冲突的平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公共利益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际恶意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公众人物曝光制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2002年范志毅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侵权案件(以下简称“本涉诉案件”)是十年来我国因体育新闻引发的侵权诉讼中媒体首次胜诉,而且,在本案中首次提出了“公众人物”的概念,自此,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与新闻媒体监督权的冲突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名人与媒体纠纷的案件并不少见,本案的意义正在于其首次明确提出了公众人物的概念,指出法律在对待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方面的特殊规则的核心精神,即在涉及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时,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应当被特殊对待,公众人物比一般公民更有义务忍受轻微伤害。

在本案判决书中十分简要地对公众人物进行了论述,简而言之,公众人物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的社会成员。

这一概念与公共利益的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是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的观念中衍化而出。

公众人物在名誉权、隐私权方面与一般个人名誉权、隐私权保护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也体现出了社会对于大众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的保护,体现出一种对于某种程度上公共事务信息公开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

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保护之所以有别于一般人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也是因为公众人物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公共事务。

本文从本涉诉案件的判决入手,思考如何将个案中对“公众人物”概念的理解转化成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众人物”的共同理解以及如何将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共利益二者间平衡的理解由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转化为法律的相关规定。

由此提出,相对普通公众,公众人物隐私权由于存在受关注度高、与公共利益有着更大的相关性等特点,保护公共人物隐私权和维护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协调、平衡的问题,阐述了公共利益、公众人物的概念,并从坚持公共利益原则、建立公众人物曝光制度等方面具体阐明了如何平衡保护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结语
本涉诉案件发生后,引发了理论界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该案本身就是“活法”。

其判决书在法律精神上,具有明显的突破性进展,使得“公众人物”这个概念首次登陆中国的判决书,学界对于这样的判决理应高度关注,并且认真对待,轻视案例研究的传统思路应该在学界逐步得到改善。

但也有专家认为,由于公众人物是美国宪法概念,在我国法律上并无规定,因此从法律上无法确定,更不能写入判决书。

还有专家认为,新闻自由优先于个人人格权是十分危险的观点,法律应首先保护个人的人格权,关于“微罪不举”的观点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公众人物的知名不能作为媒体侵权的理由,并因媒体不代表公共利益,因此媒体应对其侵权承担责任。

司法实践中,在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奥运会跨栏冠军刘翔诉《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精品卓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中友百货侵犯肖像权一案的一审判决中指出,刘翔在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一事,成为2004年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刘翔因此成为知名公众人物。

这是“体育名人是公众人物”第二度被写入法院的判决书,由此可见,“公众人物”的观点及其人身权、隐私权与公共利益平衡的把握问题在我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实务界的对其共同理解。

虽然本涉诉案件也许暂时还无法成为今后同类案件的判决依据,但从长远来看,此案对于后来人所提供的某些启示,远远超过了一件普通的体育名人新闻官司,在我国新闻法制史乃至立法层面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与公共利益维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传播速度的加快,此种冲突会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理念和成熟的立法技术,结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及司法实践中的有益经验,更好地协调解决公众人物隐私权和社会公共利益间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