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紫砂壶的文化与商业

紫砂壶的文化与商业

紫砂壶的文化与商业作者:来源:《商业文化》2007年第03期地点:北京中华家园时间:2007年3月主讲:宋双才紫砂壶收藏家,昵称“北京老壶”顾问:张志强紫砂壶收藏家、制壶人,超级壶友策划:薛跃进《商业文化》执行总编壶友:丁国忠吴芃芃李瑞兰王爱民常波赵蓉梁斌宋双才:大家都是紫砂壶的爱好者,有的还是多年的收藏爱好者。

今天相聚在此,关于紫砂的问题我都愿意回答,和大家共同探讨。

薛跃进:在座的人当中,您是接触紫砂壶年头最长的吧?宋双才:我是1975年开始接触壶的。

买的第一把壶,是因为我的母亲。

那年我在清华上学,有机会去宜兴实习,母亲就要我带一把壶回来。

紫砂壶已有400年的历史了,泡茶隔夜不馊,好喝。

当时什么也不懂,就到当地的杂货铺里挑了三把壶回来。

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假货。

真正开始喜欢紫砂壶是后来的事情。

2002年以后,发现紫砂壶的功用不仅仅是泡茶,还有更多的其他作用,比如说房间装饰、艺术把玩啊,所以就越来越喜欢了。

常波:我对壶是刚刚入门,用紫砂壶也十年了。

我的壶龄虽长,但仅限于解渴。

现在有四把壶。

买第一把壶的时候,当时还觉得很好呢,后来才发现壶嘴儿都是歪的。

宋双才:值得收藏的壶,起码要有形。

常波:除了壶形,还得是名家做的吧?我五年前在马莲道的茶城买了几把壶,壶上还可以刻我的名字。

刻自己的名字好不好呢?宋双才:好啊,就像书画里的双款一样。

常波:反正当时就是觉得好玩,买那个壶花了500多吧。

张志强:当时500块钱算是很高了。

等你玩壶成了名家,后面又有自己的戳,这壶就值钱了。

常波:这壶是不是也跟瓷器似的,一部分是生活用品,还有一部分是艺术品?宋双才:是。

所以我总跟大家说,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理解紫砂壶就足够了,根本不用再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

用别人的观点去看,越看越不明白,用自己的观点看总有看清楚的一天。

瓷器和艺术品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拿一块金子到银行去兑钱,肯定不怎么值钱。

把它做成一枚戒指,可能就很值钱,做成一尊佛就更值钱了。

赵蓉:常先生讲他是才入门,我还没入门呢!接触茶也是巧合。

一个朋友开茶馆,送了一套茶具给我,觉得挺好玩的,开始鼓弄一下。

宋老师在博客中讲,您买第一只壶只花了5毛钱,却是一把好壶?宋双才:对,5毛钱。

现在看来那把壶是非常好的。

赵蓉:现在值多少钱?宋双才:2004年我在潘家园看过一把同样款式的壶,但质地没有我的好,要价800元。

李瑞兰:升值空间还是挺大的。

宋双才:看怎么讲了。

5毛钱要是在1980年买猴票,可以买6枚,现在一枚猴票卖2000元,6枚就是1.2万,比这把壶值钱多了。

梁斌:我觉得壶文化实在是太深了。

在这儿看见张先生的壶,觉得自己那些壶就是垃圾。

像我们这种刚入门的人,想买一把壶自己用,第一步应该怎么办呢?宋双才:有您这种疑问的人特别多,我们先来把话题说大一点: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文献里讲茶是完病之药,就是说茶从发现时起就是跟药结合的。

做饭的时候一片树叶飘进锅里,吃完饭后,病人的病好了,于是就开始对树叶感兴趣,这就是茶的雏形,后来茶用来调味,比如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后来文人雅士对茶的推广宣传有所探讨,既然喜欢喝茶,就要讲究得细腻一些。

很多人就开始对喝茶的器皿关注起来,比如说宋代喝茶,一定要用什么样的盏才能看茶看得清楚,到明代发展到顶峰。

从明代到清代,中国开始受到外族的入侵,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侵蚀了,清代统治者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修修补补,比如说清代的家具,和明代相比,雕工啊镶嵌啊都做得十分繁琐,茶的文化也开始没落。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茶文化的探索,在清朝开始往下走,然后到民国、到解放、到文革,整个一条线都是往下走,大家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对文化的需求肯定要受影响,一些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我们的茶文化。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拐点呢,就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那时出现了一个食谱,有六种颜色,其中绿色就是指绿茶,通过喝茶来提高免疫力。

大家为了保命,开始重新关注绿茶,茶的产业开始复苏,报纸上也出现了大量关于茶的文章。

绿茶大受关注之后,乌龙茶红茶也站出来,茶文化在整体上开始被撬动,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包括现在的普洱茶热。

普洱茶被称为热的古董,可以收藏,越藏越香。

2006年我们国家茶出口是102万吨,第一次超过100万吨。

但即使这样,在近百年来我们国家始终没成为茶出口的第一名,肯尼亚是出口茶叶的老大。

作为一个茶起源的国家,这是一种压力啊。

更多人开始关注茶了,喝茶的人就开始选择茶具了。

但同时,紫砂壶的发展也正遭遇瓶颈。

紫砂壶从产生开始,就有了层次上的区分,分为两块,一是使用器皿,纯粹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文人雅士所用,除了喝茶外,还有把玩的因素在里面,能使人的精神愉悦,这类是精品。

当时的紫砂没有官窑但因为是文人喜欢的东西,价值比较高。

过去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人做的一把壶使用十年后可值金一笏,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把金元宝挨着码一直放到笏板那么长。

我们估算了一下,大概得放十几个金元宝,可见当时一把紫砂壶有多贵了,土比金子还贵。

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全世界可以让土跟金争价的只有中国人了。

中国人发现了茶,发展了茶文化,发明了最适合喝茶的茶具,这都是得天独厚的。

但也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紫砂壶的精品价格比较高,实用的价格比较低。

比如一个壶匠有一块紫砂泥,是做一把精品壶还是做一把实用壶呢?他肯定做精品,因为这样可以赚更多的钱。

所以,买一把收藏的壶很容易,而买一把喝茶的紫砂壶,很难。

薛跃进:你想吃一个馒头,但所有人都去做汉堡包了。

宋双才:对。

这个问题我从去年就开始注意了,于是就开始动员一些企业,像吴裕泰,我跟他们讲,现在紫砂壶市场已经遭遇了瓶颈,谁去观察它、发现它,谁就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不要再作那些收藏品了,用好一些的紫砂,做大家喝茶用的壶,卖价低一些。

我曾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人为什么总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美国人通过调查发现:工艺品收藏消费量最大的是在60—80美元,折成人民币就是400—600元的东西卖得最好最多。

发达国家都是这样一个水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卖4000—6000呢?奢侈品有它的消费空间,但毕竟是少数的。

宜兴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一车子不如一箱子,一箱子不如一盒子。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的人一把壶可能值30万,另一个人要做几车壶才能相抵。

我们没有必要为不要的功能埋单。

当然喝茶的壶也是可以把玩的。

比如说,我买的那把5毛钱的壶,现在也值钱了,存世量少,就值錢了。

大家应该呼唤价格在400—1000元间的喝茶用壶。

当然每个人的需要不一样,比如说花几百万买的房子,花50万装修,那是得用5000元的壶了。

这跟环境等各方面都要匹配,一个普通人如果花5000块钱买把壶,那他就舍不得用了。

其实,做一个100块钱成本的壶,很容易卖到200到300,这么高的利润,已经非常好了。

薛跃进:现在紫砂壶是不是有价无市?宋双才:可以这么讲,一方面是还在继续做壶,大家可以花同样的钱买到比你手里更好的东西;再有,拍卖公司拍的都是存世量很少的东西,既然你继续做,我就不会更多地拍卖它。

不可能为现在做壶的人去定价,如果定了三十万一把,那么以后这个人的壶价都是三十万,就没有必要再用拍卖公司了;第三是没有这样一个市场体制去满足这样一种交换,就是大家把壶拿过来交换。

壶的价格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涨了10到15倍,也就是说,那时候花200元买到的壶,现在花3000元也未必买得到,价值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壶的需求量增大了,喜欢的人多了,但紫砂壶市场现在是一条腿,买可以,卖很难,花1万6买把壶,但未必能1万6卖出去,如果一把壶成了孤品,价值才可能上涨,现在的藏壶存在“变现”难的问题。

薛跃进:任何一种商品在普及阶段都有这样的过程。

收藏壶也是一样,过去的文化就是圈子文化,相近的文化水平,相近的喜好与理解能力,甚至是相近的消费能力。

现在爱收藏的人多起来了,普及率高了,但对紫砂壶还不太熟悉,是普及率还不到。

宋双才:盛世收藏,首先是价值驱动,所以我跟一些做壶的企业讲,如果让人买了你的壶,第一把壶是400块钱,那么第二把壶就可能是800,第三把壶就可能是2000,知名度高了,买你壶的人自然会多,假使有10万人买你的壶,而其中有百分之一的人买高档壶,那这个高端市场也会很大。

紫砂壶是个地域文化,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在喜欢它,常有人问买什么样的壶,我说有时候一个很普通的人做的壶都值得一买,有时候一把壶值不值得买他们都不是很清楚。

艺术是什么?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但是换句话,光有情感宣泄的是作品而不是艺术,艺术更是情感的共鸣。

一把壶只有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它,价值才会提升。

玩儿壶,应该去发现好壶而不是去寻找好名,我们不是在炫耀财富,而是在追求一种文化的熏陶。

张志强:我觉得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说我今天想收藏,明天就去买十把壶回来。

如果是这样,那也收不着好壶。

王爱民:最早的紫砂壶是什么年代呢?宋双才:中国的壶文化很悠久,陶器产生的时候就已经有壶了。

那时候壶不是现在这个状态,是颈比较高的瓶子,可能跟葫芦有关,到了后来发展到紫砂壶,明代发展到高峰,这跟茶的品饮方式改变有关。

宋的时候还是点茶,做成团状,不是我们现在的冲泡,就是日本现在保留的那种状态,把茶弄成茶末,倒到里边来搅。

以前的壶都是烧水用的,烧水是在厨房,烧完水放到一个什么器皿里,拿到外面来,再做茶道。

冲泡是明代一个皇帝的弟弟开始改的。

到明代有了这样的变化后,壶成了几案上可以摆放的东西了。

壶从厨房上升到厅堂,身份就提高了,有文玩的价值了。

出土最早的壶叫乌金提梁,是宋还是元的不太清楚。

但那个壶是有出土记载的最早的一把,是壶祖宗。

李瑞兰:我是一个喝茶的受益者。

中医有一句话叫芳香毕散,喝茶的时候闻香气对人身体特别好。

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喝铁观音,受益匪浅。

说喝茶就离不开壶,我第一把壶是在潘家园买的,20块钱。

造型挺好看的,但是买来以后,张总说你不能用它沏茶,它外边抹了鞋油。

现在我家里刚装修完,最大的亮点就是一个茶具上边放着若干把壶。

那第一把壶没扔也没送人,这些壶记载了我对壶的认知过程。

这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

现在我能认识到它好不好,不好在哪儿。

我能去欣赏它们,把玩它们。

宋双才:过去文人有三雅,就是文人玩的东西,一个是兰花,一个是奇石,一个就是紫砂壶。

它不是皇宫里面的贡品,是民间的,但它被文人雅士喜欢,不华贵,但高级。

我们喜欢的也还是这种文化的东西。

紫砂确实是陶,瓷是挂釉的,很早就产生了,不挂釉的就是陶,紫砂介乎它们之间,叫炻器。

它不挂釉,但是致密度要比陶好。

我说说紫砂壶的特性吧。

一个就是它的成形能力强,可塑性好。

瓷器一定不能用一种陶土来做,要有添加物。

紫砂壶就用一种材料做,就是紫砂,成形性非常好,不用添加任何东西。

我们紫砂代表团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人没想到中国可以有这种东西,不用任何添加物,能经得起1200度的高温去烧,他们非常震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