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
形态染色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呈短杆状,也有细长、丝状的菌体。
革兰氏染色阴性。
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有菌毛,特殊培养条件下可产生。
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副猪嗜血杆菌普通琼脂平板不生长,血平板上生长贫瘠,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缓慢。
副猪嗜血杆菌生长严格依赖V因子。
在含有V因子的血琼脂平板或巧克力琼脂平板生长良好,24~48小时培养形成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边缘整齐、光滑,圆形,微隆起的露珠样菌落。
直径0.5~1mm。
血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V因子需要试验,副猪嗜血杆菌生长需要V因子,生长呈“卫星现象”。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培养,生长呈“卫星现象”。
致病力与毒力
构成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素一般认为是荚膜、外膜蛋白和脂多糖(LPS)。
机体免疫主要以体液免疫为主。
机体产生抗体主要是针对荚膜多糖和外膜蛋白,且外膜蛋白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
根据热稳定抗原的差异,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至少15个血清型,有些分离株(约25%)无法定型。
目前的优势菌株为4型和5型。
不同血清型毒力存在差异,1,5,10,12,13及14型为高毒力;2,4,15型为中等毒力;其他血清型视为无毒力。
神经氨酸苷酶(唾液酸酶)是巴氏杆菌科其他细菌的一种潜在的毒力因子。
绝大多数(90%以上)新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产生神经氨酸苷酶,被认为是HPS 的毒力因子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构成正常菌群,被视为条件性致病菌。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格氏病(Glaesser’s disease),特点是发热,关节肿胀,呼吸系统紊乱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理变化可见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等。
本病多发生在断乳后和保育期间,应激因素常是发病的诱因。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与某些病毒感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并发或继发,也常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合感染。
免疫防治
疫苗的使用是预防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国外较广泛应用灭活疫苗。
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所产生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加之有些菌株不能分型的影响,提倡应用地域性灭活疫苗或多价(型)特异性疫苗免疫。
1
在诊断的基础上,临床上应用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有条件的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防治。
微生物学诊断程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