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宋元书画私藏特展”:私人藏家珍品先睹为快!▲“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海报由龙美术馆主办、中国嘉德独家赞助的“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将于2016年10月28日在中国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揭幕。
展览被誉为建国之后中国大陆地区举办的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次私人珍藏宋元书画精品特展,包括书法、绘画、古籍善本在内的80余件宋元珍品亮相本次展览。
展览历时三年筹备方才得以呈现,提及此,龙美术馆创始人、收藏家刘益谦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之所以筹备时间如此长,也是由于宋元作品在民间相对稀少的缘故。
宋元书画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峰,朝代的更迭与时代的战乱导致宋元时期的传世佳作留存十分稀少,据统计其存世量不超过3000幅,绝大部分真迹已经被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流传珍藏于民间私人机构和藏家手中的作品寥若晨星,如吉光片羽般珍稀难见。
提及自己的宋元书画收藏部分,刘益谦表示,宋元书画是中国书画的精髓,中国书画经历上千年的流传,绘画精神依然来自于宋元精神,直至今日,宋元书画仍是中国画家写生、临摹的样本:“我这二十多年的收藏,积累了宋元作品也就四十多件,所以能收藏到一件宋元书画,可以说是苍天庇佑,任何收藏家,只要对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宋元绘画是高不可攀的。
”据悉,本次参展的80余件作品,二分之一来自龙美术馆馆藏,另外一半则来自海内外20余位藏家的鼎力支持,卷、轴、页等多种形制;展览以书法绘画为主,兼少量古籍善本。
许多著录累累或曾在市场当中惊鸿一现的名品佳作,都出现在本次展览当中。
▲展览正在龙美术馆紧张布展中(图片来自刘益谦朋友圈微信)展览目前正在龙美术馆紧张布展中,谈及对于展览的期待,刘益谦自己也坦言,自己能去借的(作品)都去借了:“本次展览出作品来自于华人世界这么多年收藏,我相信这个展览肯定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展览由郝量、谢晓冬担任联合策展人,以“敏行与迪哲”为主题,将展览分为“帝制文心、恪悟教礼、隐逸修身、尚意求道四个部分,共计十二个章节来表现“敏行圣人之道”的千载私人收藏传统,力求使本次特展,在文物赏析之外,起到发扬传播宋元书画之美学与精神传统的价值。
联合策展人谢晓冬表示,宋元书画研究、展览已是社会热点,但民间的私藏状况还是扑朔迷离,难以有较为完整的展示与刊印,此次得到广大华人藏家支持汇集八十余件宋元佳构成就本次特展,这在历史上也是空前。
作品的选择、整理、论述以前辈学者研究成果为主。
通过海内外大量学术研究与作品展示,现今我们对宋元书画有了较为全面的瞭解与认识。
当下机构与私人藏家尤为珍视保存宋元书画,艺术界更是从中学习分析,期待打破固有的现代性舶来思想,从我国艺术内部找到发展动力。
“收藏家无私行为无疑是敏行的体现,作品所涵盖的丰富信息就是迪哲之源。
趁此特展时机,期待学界研究、艺坛实践可在以往的基础上,涉猎更广的文化边际,探究更深入的具体内容。
只有通过学习研究寻找我国艺术自身的现代性所在,文化才可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样我们也能从根本上理解宋元书画的特征与价值”谢晓冬表示。
帝制文心▲北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卷》水墨纸本纵27.5厘米横525厘米龙美术馆藏《写生珍禽卷》是徽宗写生花鸟画的典范,笔调朴质简逸,全用水墨,对景写生,无论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
卷分十二段,分别描绘了画眉、山喜鹊、戴胜、麻雀、白头、斑鸠、太平雀等十二种不同种类的珍禽,乾隆分别题名。
花卉以折枝表现,珍禽立于枝头,或低首、或回望、或耳语,姿态各异。
珍禽翎毛以淡墨轻擦出形,以浓墨复染,再以墨点染头尾,鸟身浓墨,黝黑如漆,羽留白线为界,微露青光。
▲《写生珍禽图》局部卷钤“政和”、“宣和”、“双螭玺”十一方,残印一方,另有“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古希天子”、“乾隆鉴赏”、“石渠宝笈”、“重华宫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梁清标印”、“梁清寯印”、“常山世家”、“玄映斋藏”、“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朝鲜人”、“安歧之印”,为梁清标、梁清寯、安岐、清内府旧藏,有长尾甲、张大千题跋。
著录于《画继》、《南宋馆阁录续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
▲五代张萱《唐后行从图轴》设色绢本纵180厘米横100厘米红树白云楼藏此作旧传为唐张萱所绘,人物着色,竹树用墨,画法极古,描绘的是武则天仪仗出游皇家御园的场景。
画作右上角原有“明昌”大玺,重装时被裁掉。
今本幅钤有“吴廷”“朝鲜人”“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明善堂书画记”“张珩私印”“吴兴张氏图书之记”“张氏图书”“心赏”及“金巩伯精鉴印”半印,知为金章宗完颜璟,明吴廷,清安岐、怡亲王允祥,近代金城、张珩旧藏。
▲张萱《唐後行从图》红树白云楼藏局部此画著录于北宋《宣和画谱》、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王毓贤《绘事备考》、安岐《墨缘汇观》、李调元《诸家藏画簿》,以及近代《文人画选》、《中国名画集》、张珩《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北宋李迪《双禽图》设色绢本纵23厘米横25厘米龙美术馆藏李迪宣和间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历事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
工花鸟竹石,亦善画猫犬。
写生功力极佳,画鸠“作寒冷状,精俊如生”,画鶺鴒“翘翘欲起”。
《双禽图》中,两鸡雏一昂首前望,一回首以看,表现小鸡雏顾盼的姿态,又符合宋体院画注重观察写生的标准,充满自然野趣。
卷左上有作者落款:“庆元丁巳李迪画。
”钤“神品”“张则之”“项墨林鉴赏章”“程茂所藏”“项元汴印”“墨林秘玩”鉴藏印,为项元汴、张孝思、程茂旧藏。
▲南宋李嵩《花篮图》设色绢本纵21厘米横26厘米龙美术馆藏李嵩历任南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人尊为“三朝老画师”。
南宋宫中盛行赏花,会依时令举行不同的赏花活动,这也使得宫廷插花艺术相当盛行。
随後,插花静物便逐渐成为南宋画院中常见的院体画题材。
▲南宋李嵩《花篮图》局部此幅《花篮图》便是一幅颇具代表性院体静物画。
该画於右下角款记“李嵩画”。
画作用勾勒法设色,笔墨秀丽精细,毫厘间转换细腻自然;花朵轮廓线,花与叶之正反向背根茎分明。
构图上,大小花种错落有致,枝叶蓬勃向外延展而不乱,结构严谨有序;花篮的提篮向右,与画家落款同侧,为南宋典型的宫廷画风。
▲马远青峰夕霞图南宋《马远御题山水册》设色绢本纵26.6厘米横27.3厘米心远楼藏马远与夏珪齐名,时称“马夏”。
因远所绘多残山剩水,故人又称“马一角”。
山石用斧劈,树用拖枝,屋宇用界画,远山则用大笔渲染,空濛迷茫,善于表现空气感。
▲马远寿椿图此册中的十幅书法作品皆为宋宁宗题前贤及宋徽宗诗句,钤“御”“书”联珠朱文方印;十幅绘画作品为马远所作,马远根据宋宁宗的诗意而绘成此图,水墨与金碧设色间有,共二十幅,虽寥寥数笔,而尽现人间四季变化,精细入微,堪称存世绝品。
经李慧漱考证,画册中有两幅是可以找到实景的,见于南京大学收藏的一幅南宋皇城地图中。
▲马远水亭听竹图▲马远楼台春望图宋宁宗十幅题诗的书法风格,与马远《踏歌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远《松寿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以及马远《华灯侍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面的宋宁宗御题一致。
每幅钤有宋理宗“缉熙殿宝”(残印)和“张伟”“金隆”等收藏印章,可知为南宋宫廷递藏之物。
从材料上看,书法与绘画皆作于南宋单丝宫绢上;从装帧上看,装裱时使用了落花流水绢底,依此判断应为明代宣德至成化间重装,所以造成宋理宗“缉熙殿宝”收藏印残缺。
清代末年归法国收藏家,后又归王季迁。
▲宋代佚名《摹郭忠恕四猎骑图》设色绢本纵39.5厘米横192厘米龙美术馆藏▲《摹郭忠恕四猎骑图》局部▲元代刘贯道《人物故事图》设色绢本龙美术馆藏▲南宋《司马伋告身》水墨绫本纵26厘米横247厘米龙美术馆藏▲南宋《吕祖谦告身》水墨绫本纵26厘米横226.5厘米龙美术馆藏▲《吕祖谦告身》局部▲北宋司马光《神采帖》水墨纸本纵22.9厘米横32厘米龙美术馆藏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此帖应为司马光壮年时所写,其时司马光虽已步入仕途,然官阶不高。
信札记叙了司马光与同僚一起去拜访一位政界前辈,未获接见,後以谦卑的措辞向该前辈致函,问候“太师”身体状况。
收信人被称“太师”,据司马光文集及时代背景判断,或为文彦博。
文彦博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
其加检校太师的制词,即由司马光起草。
是帖钤“徵明”“卧菴所藏”“吴荣光印”“万卷书楼”“松菊主人”“桃源洞天”“伍元蕙儷荃氏”“潘延龄印” “寄心松竹”为文徵明、朱之赤、吴荣光、伍元蕙、潘延龄旧藏。
恪悟教礼▲南宋《萧照瑞应图卷》设色绢本纵34.5厘米横1463.3厘米龙美术馆藏此卷《瑞应图》共十二段情节:“诞育金光”、“显仁梦神”、“骑射举囊”、“金营出使”、“四圣护佑”、“磁州谒庙”、“黄罗掷将”、“追师退舍”、“射中台榜”、“射中白兔”、“大河冰合”、“脱袍见梦”。
▲《瑞应图》局部此卷钤有“都穆之印”、“都穆”、“守初”、“廖氏守初”、“怀迂道人”、“伯·起”、“松陵崔深”、“顾朝回氏”、“君玉□□”、“司马印”、“赏鉴”、“凤翼”、“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寿”、“八征耄念之宝”、“几席有馀香”、“落纸云烟”、“绘月有色水有声”、“笔花春雨”、“卍有同春”、“乐意寓静观”、“犹日孜孜”、“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鉴藏印,为崔深、司马垔、都穆、张凤翼、陈阶尺、清内府旧藏,董其昌两次题跋,乾隆题有长诗,和珅、梁国治、董诰唱和。
著录于《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南宋画院录》、《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等。
▲南宋朱熹等《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卷》水墨纸本尺寸不一私人藏此宋元名贤题五代徐铉书《项王亭赋》手墨,徐铉篆书《赋》在至正年间戴在跋时尚存,后失去。
今尚存宋元诸贤题跋有北宋宇道、胡师文、张景修及彭君时、蔡天启(肇)、蔡晋如(蕃)、刘无言(焘),而南宋有刘岑、朱熹、查钥三跋。
元明则有至正十四年甲午戴在一跋。
其中北宋诸公手墨估计仅赖此卷留存人间,而彭君时、刘无言四家题名是否是刘无言所书暂不可考,但书法颇类米芾、米友仁父子,或是米氏朋友或受其影响者。
朱熹书用笔瘦劲,字体呈内敛的纵势,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季夏帖》、《上时宰二剳》甚似,而与圆厚任意之《城南唱和诗》卷稍有不同而笔意仍有贯通处。
本卷钤有“释六舟”、“达受之印”、“达受”、“六舟所得”、“小绿天庵”、“六舟”、“六舟藏书画金石之印”、“二十八宿井砖之室”、“曾向天台行脚回”、“海昌僧六舟心赏物”、“天平玉佛庵”、“释六舟长物”、“释达受”、“海昌释达受六舟珍藏之印”、“陆舟”、“曾游雁宕来”、“同寿”、“小绿天庵藏”、“六舟所藏宋笺”、“竹朋真赏”、“竹朋鉴定”、“石泉主人秘玩”、“李佐贤收藏书画之印”、“可园宝藏”、“可园珍秘”、“第一品”、“南皮张氏可园收藏庚壬两劫所余之一”、“续雅”、“张厚谷印”、“张氏只斋”、“希逸”、“张珩私印”、“乌程”、“葱玉张氏”、“吴兴张氏图书之记”、“谭氏区斋书画之章”、“区斋珍藏”、“谭”、“敬粤人谭敬印”、“龢庵鉴定真迹”、“敬”鉴藏印,为达受、李佐贤、张之洞、张厚谷、张珩、谭敬旧藏,著录于李佐贤《书画鉴影》、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