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的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的核心位置,美术馆主体建筑以其独特的“伞拱”结构让人难忘。
建筑总面积约33000m2,展示面积达16000m2。
4层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个部分,地上2层为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地下2层设有儿童展厅、图书馆、艺术品修复室、艺术书店和停车场等。
建筑基地原为运煤码头,现场有一段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煤料斗卸载桥,该卸载桥大约长110m、宽10m、高8m,以及一个两年前施工完成的2层地下停车库。
因此,当美术馆的功能介入后,设计团队意识到画作多半是挂在墙体上进行展示的,而空间的划分也是通过墙体完成的,如果建筑的结构也由墙体完成,那么如何设计出功能复合的“墙”就成为整个设计的灵魂所在。
最终他们采用了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地下一层的原车库空间由于剪力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连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
墙并没有构成完整封闭的围护,而是独立成片,向上弯曲延伸,形成屋顶,在视觉上形成一种无尽的延伸感和流动感,同时通过一定的空间尺度,营造出艺术文化空间独有的仪式感和沉静氛围。
建筑师在这里追求结构即空间(structure as space)概念的表达,显示了空间的自由与流动性。
而这个流动空间和密斯式的流动空间略有不同,它的墙体上部是有不同方向以及高度的“伞体”覆盖的,因此,这个空间的流动性因为上部覆盖的差异而有所阻滞。
这种自由和流动性也体现在这里是没有固定的参观路线,人们可以遵循着自己的艺术感知行进。
机电系统都被整合在“伞拱”结构的空
伞拱之下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LONG MUSEUM WEST BUND IN SHANGHAI 设计柳亦春陈屹峰
02
0102550m
070
工程名称:龙美术馆西岸馆坐落地点:上海
设计公司: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面积:33007m 2竣工时间:2013.12摄
影:苏圣亮
01西南立面02总平面图
03外立面上起舞的线条04主入口
05煤料斗卸载桥与建筑一起
形成独特的空间语言
071
腔里,地面以上的“伞拱”覆盖空间,墙体和天花均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们的几何分界位置也变得模糊。
这样的结构性空间,在形态上不仅对人的身体形成庇护感,亦与保留码头煤料斗产生视觉呼应。
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得以呈现一种原始的野性魅力,而大小不同的空间组成,以及留有模板拼缝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会带来一种现实感。
这种“直白”式的结构、材料、空间所形成的直接性与朴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产生的力量感或轻盈感,使整个建筑与原有场地的工业特质间取得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接续关系。
清水混凝土“伞拱”下的展览空间和地下一层传统“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由一个回转的阶连接接,这个充满表现力的展示场所和不同主题的展览,共同构造出一种并置的张力,将这里变成一个具有时间性的展览空间。
不同于封闭内向型的美术馆空间模式,龙美术馆在功能设计上更多地强调了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
如地上2层,有视野开阔的江景餐厅、公共景观庭院、音乐厅、咖啡厅、艺术品商店等。
这一切使得艺术不再远离大众,而是与公众的日常休闲生活息息相关。
(文字整理:宇治)
收稿日期:
2015.06.15
072
10
09
06一层空间主要展示当代艺术07独立成片的墙面向上延伸
08墙体和天花板表面均为清水混凝土09一层平面图10结构概念图
主入口
入口大厅商店现当代艺术展区视听室
工作房
艺术品商店
餐厅VIP 室
货运电梯
0510m
073
074
12
11楼梯通往美术馆的上层
12拱形屋顶的轴测图
13墙体和天花的几何分界位置模糊
14二层空间可以眺望周围的环境
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