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章□1)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总人口比重为(D)A. 6.68%B. 8.04%C. 8.41%D. 8.49%2.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B)4个民族A.满、壮、回、蒙古B.壮、满、回、维吾尔C.壮、回、苗、蒙古D.回、藏、满、壮3.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是(A)A.塔塔尔B.鄂伦春族C.赫哲族D.珞巴族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C)A.大杂居、小聚居B.交错杂居C.大分散、小聚居D.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有○1地域辽阔、人口稀少○2物产众多、资源富集○3多数居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4地广人稀、土地贫瘠(A)A.○1○2○3B.○1○3○4C.○2○3○4D.○1○2○3○4(第二章□2)1.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的特点有○1外来性○2本土性○3单一性○4多元性○5多样性(C)A. ○1○2○3○4○5B. ○1○3○5C. ○2○4○5D. ○3○4○52.曾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过的游牧民族有○1猃狁(xian.yun)○2匈奴○3蒙古○4鄂伦春○5契丹(A)A.○1○2○3○5B.○1○2○3○4C.○2○3○4○5D.○1○2○4○53.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是在那个时期(B)A.夏、商、周三代B.秦汉C.魏晋南北朝D.隋唐4.少数民族不仅有发达的畜牧业,农业方面也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如宁夏的水利工程“秦渠”、“唐徕渠”,那么,新疆人民独创了什么水利工程(C)A.邓国渠B.白渠C.坎儿井D.都江堰5.蒙古族的历史著作有○1《青史》○2《蒙古秘史》○3《蒙古黄金史》○4《蒙古源流》(B)A. ○1○2○3B. ○2○3○4C. ○1○3○4D. ○1○2○4(第一章□3)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者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C)A.郭沫若B.翦伯赞C.费孝通D.林耀华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中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这一理论强调了(B)A.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性的多民族共同体。

C.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

(第二章)1.纵观中国历史,解决民族关系的战争主要有四种,那么康熙与噶(ga)儿丹之间发生的战争属于那种?(C)A.民族掠夺战争B.民族征服战争C.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D.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2.民族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A)A.首要特征和基础B.核心内容和主线C.拥有保障的地位D.本质所在3.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D.民族个体之间4.下列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提法哪个是正确的?(D)A.平等、团结、互助、竞争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B.平等、团结、友爱、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多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D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第三章)1.民族发展,是以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的质与量的提高A.变化B.演进C.进化D.形成2.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3.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C)A.夷狄B.夷族C.族类D.蛮夷4.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5.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A.自觉B.自由C.自然D.自愿6.(多选)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渐进式发展D.突变式发展E.跳跃式发展(第四章)1.私有制社会里生产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A.自然因素B.文化因素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2.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各民族一律平等3.民族问题与什么相始终(D)A.私有制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原始社会D.民族存在4.下面关于民族问题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 B)A.民族问题包含社会问题B.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C.民族问题比宗教问题重要D.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民族问题(第五章)1.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D)A.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B.工人阶级的民族平等观C.封建社会的一般平等观D.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2.从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过程看,民族平等观念是在(B)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B.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C.封建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D.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3.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在于(A)A.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B.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C.主张和坚持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4.(多选)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有(ABD)A.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一律平等B.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C.允许少数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D.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5.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有助于实现民族之间结果的平等(A)A.正确B.错误6.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A)A.正确B.错误7.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B)A.正确B.错误(第六章)1.最早成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是(B)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广西壮族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A.自治机关设立和建设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C )个A.28B.35C.44D.55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A.中央集权制B.民主集中制C.地方自主制D.政治协商制6.(多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7.(多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8.(多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9.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10.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D.传承性和变异性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满、回12.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封建制度B.封建农奴制度C.奴隶制度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13.下列民族中解放前处在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是B.东北的鄂伦春族14.1979年以来,国家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对口支援15.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主要性因素是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50.新时期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导方针是A.革命化B.年轻化C.知识化D.专业化51.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2.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简答1.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是什么?3.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什么是民族融合5.马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6.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是什么?7.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8.我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1、各民族分布: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少数民族分布: 大分散,小聚居2、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4、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在经过长期的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融为一体的过程,即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

5、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6、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原则。

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水平,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专业素质培训,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实践锻炼。

7、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发展,着力落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8、民族性、传承性、群众性、地域性、变异性、约束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