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之苏州拙政园
考察时间:2013年6月17日—6月24
考察地点:南京、苏州
很早就听说江
南园林甲天下,苏
州园林园林甲江
南,一直希望能有
机会去苏州看一
下苏州的园林。
趁
着这次系里考察
的机会,一定得好
好逛一下苏州园林。
22日早上九点左右到达拙政园门口,或许是来得有些迟,售票处早已人山人海,待蔡导买完门票,我们一拨人陆续进了拙政园。
在游览拙政园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一些了解。
拙政园与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母。
去苏州拙政园是必看的景点。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据导游介绍,文徵明当时画了500多幅草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
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分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
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面积约18.5亩。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
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
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走进大
门第一个景点
是兰雪堂,是
主人接待客人
的地方。
堂名
取自李白“独
立天地间,清
风洒兰雪”的
诗意。
游人进入仿古的大门,便是一个较为开阔的朴素庭园,地面为浅色方石铺筑,三面粉墙相围,东边墙根下,一株百年女贞枝叶婆娑,姿态十分入画,正面墙中,以湖石砌成一素雅花坛,上以古松,奇石为造景主题,点明了古园的景色格调。
花坛两侧为圆形洞门,是游人出入古园的通道,上有砖刻门额两块,左为“入胜”,右为“通幽”。
穿过洞门,又是小天井,迎面便是兰雪堂。
堂坐北朝南,内有中堂隔板区分前后。
前置艺术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板北侧是巨大的翠竹图。
堂内除了花几,琴桌等家具外,还有四块大理石屏,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
从别有洞天进
去,我们来到了东
园的莲池。
看到这
一美景,不禁想起
了杨万里赞美杭州
西湖莲花的那句优
美的诗句“接天莲
叶无穷碧,映日荷
花别样红。
”只可惜
来的时间较早,见
不到“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但是据蔡导介绍,在古代,私家园林内是不允许建塔的,只有寺院和皇家园林才有资格在园内造塔,园林的主人很希望在自己的园林内有塔景,就巧妙的借用了园林西边的报恩寺塔,在自己的园林内可以清晰的宝塔的风采,这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堪称一绝,体现了自身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由于拍摄角度问题,没拍到园林西边的报恩寺塔,略表可惜。
从东园穿过游廊屏风,
便进入了中园。
中园是拙政
园的精华所在,精美幽深的
中园是最能体现出拙政园
的价值和地位的。
先来欣赏一下香洲。
中
国古代园林中,常有这种半
浸于水中的石舫,上部则有
木结构的舱楼。
我觉得,中
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突出
的精髓点——追求精神层
面里高度的浪漫和自由。
这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譬如西方的园林,它整齐、严谨、一目了然,建筑则威严庄重。
这些风格,在中国园林里恰恰找不到,它追求的是天然的、含蓄的和浪漫的。
它幽曲而深邃,淡雅而甜美。
就像这石舫,人要枕水而眠,建个水上建筑,竟连外形也造成小舟的样子。
处身其中,即便无风无波,不也宛如荡漾水泽吗?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
香洲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
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
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
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
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
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这是见山楼,底层被称
为“藕香榭”。
见山楼三面
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
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
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
假山石级。
它是一座江南风
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
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曾经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办公的场所。
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忠王李秀成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拙政园也有着不解的缘份。
100多年过去了,如今英雄已去,楼榭依然,见山楼载荷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风云。
右图则是园林中唯一的
一座廊桥—小飞虹。
苏州是
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
必有桥。
拙政园里有石板桥、
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
特别。
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
廊桥。
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最后游览的则
是西园。
对于西园,
我最钟情于“与谁
同坐轩”。
小亭非
常别致,修成折扇
状。
苏东坡有词“与
谁同坐?明月、清
风、我”,故名“与
谁同坐轩”。
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同坐轩显示出截然不同
的形态。
这就是古人设计
的妙处。
给人以视觉上的
无限享受。
听说西园的倒影楼也别具一番风味,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
但是由于
时间较匆促。
我们并没有找到它。
下次有机会一定再去细细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