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黄氏三步法_在进展期胃中上部癌_省略_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价值_黄昌明
_黄氏三步法_在进展期胃中上部癌_省略_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价值_黄昌明
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毆
根据 2010 年日本《胃癌处理规约》规定,对进展 期胃中上部癌行 D2 淋巴结清扫时须清扫脾门淋巴 结[1]。过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常常不惜同时切除脾、 胰体尾,但却带来更多的并发症,没有提高患者术后 5 年生存率( 35. 6% vs 42. 2% ,P = 0. 622) [2-3]。目前, 随着外科解剖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的进步和人们对 脾脏抗肿瘤、抗感染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 了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价值。但是,由于脾门位置 深在、邻近脏器多、血管解剖复杂、脾脏质地脆弱,在 开放手术行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时,术者常需将脾脏 及胰体尾游离到腹腔外操作。而腹腔镜具有放大的 手术视野和相对较广的器械操作空间,这样的特点使 在腹腔镜下行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具有更好的视觉 效果 和 更 精 细 的 操 作 能 力。自 2008 年 韩 国 学 者 Hyung 等[4]首次报道了腹腔镜保脾的脾门淋巴结清 扫术后,日本学者及我中心均进行了该手术的报道,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认可[5-10]。
黄昌明 陈起跃 黄泽宁
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毆
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毆
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櫔毆
黄昌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主任,享受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 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胃肠外科杂 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World J Gastroentero》《Chinese Med J》等 10 余家核心期刊审稿 专家。在 SCI 源期刊、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15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60 余篇。主编 中文专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技巧》《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技巧( 第 2 版) 》,以 及英文专著《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Surgical Technique and Lymphadenectomy 》。 多次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现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
一、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 随着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技术的发展, 外科医师开始寻找最合适的手术入路以达到更快更 好地完成这一术式的目的。因此,有的学者采用中 间入路的手术方式,即术者站在患者的右边,在剑突 下方多置入一个穿刺套管,超声刀由脾动脉根部开 始向远端进行 No. 11 p、No. 11 d、No. 10 淋巴结清
免损伤其 后 方 的 肾、肾 上 腺 及 相 关 神 经、血 管。 至 此,完成脾门区淋巴结的清扫。
二、“黄氏三步法”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 的优势
“黄氏三 步 法 ”从 理 论 上 将 原 本 复 杂 的 腹 腔 镜 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总结成程序化的步骤。笔者认 为其有以下优势: ( 1) “黄氏三步法”手术方式高效、 安全。笔 者 分 析 2012 年 1 月 至 2014 年 10 月 行 “黄氏三步法 ”腹 腔 镜 胃 癌 根 治 术 并 脾 门 淋 巴 结 清 扫术的 346 例患者资料,结果显示平均清扫脾门淋 巴结为( 2. 71 + 2. 79) 枚 / 例,平均转移脾门淋巴结 为( 2. 34 ± 1. 49) 枚 / 例,无一例患者因术中损伤脾 血管或脾实质而中转开腹,术后亦未出现脾门区出 血、脾缺血或脾坏死等脾门淋巴结清扫相关的并发 症,显示了较好的近期疗效。106 例行腹腔镜保脾 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利用“黄氏三 步法”行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病例相比于 “左侧 入 路 法”,有 着 更 短 的 手 术 时 间 [( 33. 6 ± 3. 8) min vs ( 21. 5 ± 7. 7) min,P < 0. 001]和更少的 术中出血量[( 31. 4 ± 9. 8) ml vs ( 21. 5 ± 7. 7) ml, P < 0. 001],这一结论证明采用程序化的手术步骤, 将脾门淋巴结清扫有序地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的“黄 氏三步法”有利于保持术者流畅的手术思路,可更好 地保证手术安全。( 2) “黄氏三步法”可缩短初学者 学习曲线。脾门淋巴结清扫术与其他胃癌手术一样 都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达到稳定熟练 的程度,此过程即腹腔镜手术的最初学习阶段,称之 为学习曲线,通常以初学者的手术技术达到相对稳 定所需的手术例数来衡量。当达到一定的手术数量 时,手术操作技巧上会有明显的提高,达到稳定的平 台期,即顺利地跨越了学习曲线。福建医科大学附 属协 和 医 院 胃 外 科 利 用 累 积 和 曲 线 图 分 析 “黄氏三步法”和“左侧入路法”的学习曲线[16]。结 果表明,“黄氏三步法”的学习期仅为 30 例,而“左 侧入路法”为 43 例。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黄氏三步 法”程序化的步骤有利于术者动作记忆的形成,可以 在锻炼初学者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自信,很好地提高 初学者的反应速度、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缩短学习曲 线。( 3) “黄氏三步法”分工明确。“黄氏三步法”对 主刀与助手明确分工,固定的手术步骤不仅有利于 团队默契的建立,也有利于保持术者流畅的手术思 路,减少了主刀和助手反复变换牵拉部位造成的手 术耗时,可确保手术安全、快速地进行。
·6·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2016 年 2 月第 9 卷第 1 期 Chin J Laparoscopic Surgery ( Electronic Edition) ,February 2016,Vol. 9,No. 1
着胰腺的走行方向剥离胰腺被膜至胰尾上缘,将剥 离的横结肠系膜前叶和胰腺被膜向头侧完全掀起, 充分显露胰腺上缘进入胰后间隙,可显露脾下叶血 管或脾下极血管。助手右手提起该血管表面的脂肪 淋巴组织,以超声刀非功能面紧贴血管向脾门方向 分离,于胰尾末端、脾下极附近可显露胃网膜左血管 根部。而后助手轻轻提起胃网膜左血管,超声刀细 致地分离胃网膜左血管周围的脂肪淋巴组织,裸化 胃网膜左 血 管 后,于 其 根 部 上 血 管 夹 并 给 予 离 断。 以此离断点为脾门淋巴结清扫的起始点向脾门方向 离断 1 ~ 2 支胃短血管,在分离过程中,不能一次夹 持太多组织,应 采 用 步 步 为 营 的“蚕 食 法”切 割 分 离,从而减少创面渗出。由于脾门区血管解剖复杂 且变异多,在超声刀凝固、切割过程中,应避免太大 的张力,防止血管还未凝固、切断前就已被扯断,造 成难于控制的脾门区出血。
DOI: 10. 3877 / cma. j. issn. 1674-6899. 2016. 01. 002 基金项目: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基金[( 2012) 649]; 福建省科技计 划重点项目( 2014Y0025) 作者单位: 350001 福州,福02@ 163. com
扫[11]。有学者采用胰后入路的手术方式,即术者立 于患者左侧,助手站在患者右侧,先离断脾胃韧带、胃 网膜左及胃短血管,游离胰腺下缘、进入胰后间隙,在 胰后 间 隙 游 离 脾 静 脉、脾 动 脉,清 扫 脾 门 区 淋 巴 结[12]。然而,有学者对上述两种术式提出质疑,他们 认为上述手术入路要求主刀首先在全胃标本移除后 才能得到较好的术野显露,部分胃短血管须离断两 次,需多置入一个穿刺套管才能对该处淋巴结单独进 行清扫,手术整体的流畅性被打乱,而且无法做到整 块切除的原则。我科自 2010 年 1 月起采取“传统左 侧入路”,即沿胰尾上缘进入胰后间隙行腹腔镜保脾 脾门淋巴结清扫,该入路手术时通过牵拉胃脾韧带显 露手术区域,保持局部张力,沿着胰尾进入胰后间隙, 在根部离断胃短血管等,将脾门区淋巴结同胃肿瘤整 块切除,符合肿瘤根治原则[13]。但经过一段时间“传 统左侧入路法”的临床实践,笔者发现其手术步骤不 固定,导致助手需要经常更换牵拉部位才能达到更好 地显露手术视野的目的,这不仅影响手术进程,也使 主刀与助手的配合需要较长的磨合过程。故笔者在 随后的临床实践中,总结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 的特点,于 2012 年 4 月探索出一套程序化的腹腔镜 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即“黄氏三步法”[14-15]。
·7·
以下几点: ( 1) 为了准确完成腹腔镜保脾 No. 10 淋 巴结清扫术,建立一支稳定默契的团队在术中占重 要地位。( 2) 脾门在解剖上处于较深的位置,质地 较脆,与毗邻的器官组织关系较为复杂。术者清扫 淋巴结时,视野不容易显露,牵拉过程中很容易破裂
gastric carcinomas[J]. 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4,51 ( 58 ) : 1229-1232. 4 Hyung WJ,Lim JS,Song J,et al. 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splenic hilar lymph node dissection during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08,207( 2) : 6-11.
第三步,脾上极区域淋巴结清扫: 助手左手牵拉 胃底大弯侧,向右下方牵引,主刀左手下压脾门处血 管。以胃网膜左血管断端为起点,助手轻轻地提起 脾胃韧带内脾血管分支表面的脂肪淋巴组织,以超 声刀非功能面紧贴着脾动脉终末支及脾静脉属支表 面的解剖间隙,小心细致地钝性和锐性交替推、剥及 切割分离,将脾上极区域各血管分支完全裸化。此 时,常有 1 ~ 3 支胃短动脉由脾叶动脉发出,走行在 脾胃韧带内。助手应夹住胃短血管向上方牵引,超 声刀紧贴胃短血管根部细致地解剖其周围脂肪淋巴 组织,裸化胃短血管并确认其走向胃壁后,于根部上 血管夹后给予离断。特别的,位于脾上极最后一支 的胃短血管往往很短,容易被损伤出血,此时助手应 右下方充分牵拉胃底,充分显露该血管以助主刀仔 细分离。主刀继续裸化脾叶动脉前方,彻底地清扫 脾门区前面脂肪淋巴组织。当胰尾位于脾下缘并离 脾门有一定的距离时可清扫脾门后方淋巴结,此时 助手左手以无损伤抓钳向腹侧提起脾血管末端,主 刀左 手 下 压 肾 前 筋 膜 ( Gerota 筋 膜 ) ,超 声 刀 沿 Gerota 筋膜前方清扫脾血管后方淋巴结。此处应注 意,清扫时超声刀分离平面不要超过 Gerota 筋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