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源性猝死(SCD)与心肺复苏(CPR)
心源性猝死(SCD)与心肺复苏(CPR)
新的重要变化
* 删除了非医务人员在开始胸外 按压前评估循环体征的过程,对无 呼吸无反应者吹2口气之后立即开 始胸部按压。 * 简化急救呼吸的指导。所有呼 吸(口对口、口对面罩气囊、气囊 对气道)均应吹气超过1秒钟,有 足够的气使胸部隆起。
新的重要变化
* 删除了对非医务人员在不做胸 外按压时急救呼吸的培训。 * 单人急救时,对各个年龄段( 除新生儿)胸部按压与吹气比 30:2。简化了教学,为不间断 胸部按压提供了较长时间。
SCD 与 CPR
死亡概念
※临床死亡 ※生物性死亡
※猝死
※社会性死亡
※脑死亡
※假死
死亡概念
• 猝死与心性猝死 • 心性猝死与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
&
VF
&
VT
&
PEA
&直线
asystole
发生率
20余个国家:
CA发生率:36-128/10万/年 Ω 随年龄增加,男多于女 Ω 75%SCA在症状发作1小时内 Ω 75%死于院外
氨茶碱
研究表明:对心动过缓性心 脏停搏应用氨茶碱并不能提高 ROSC。没有研究证明氨茶碱改 善出院存活率,也没有证据表 明在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应用氨 茶碱有害。
阿托品
5项前瞻性对照非随机研 究在院外、院内心脏停搏患 者应用阿托品有益处。
碱性药物
心脏停搏和CPR(在院外心脏 停搏)或在ROSC后常规应用碳 酸氢钠并不推荐。在高血钾威胁 生命或是造成心脏停搏、代谢性 酸中毒或三环抗抑郁药过量时才 使用碱性药物。
按压通气比
• 实践证明非专业人员做2次吹气 需要14~16秒,在此期间停止胸 部按压 • 动物模型:大于15:2的按压/通 气比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一项院外心脏停止研究中从呼 叫到达现场间隔时间4分钟以内 ,仅用按压即可获得好的结果
按压通气比
• 一项研究医务人员救治心脏停搏 者,通气过多,院内研究表明在 有高级气道心脏停搏者,行CPR 时有通气过度现象。 • 动物实验表明:过度通气与胸内 压增加、及脑血管灌注压降低、 存活率降低有关(LOE6)。
按压通气比
• 最明显的挑战是如何将对增加胸 部按压的需要转变成一种既简单 、又适用于窒息性或VF的方案推 荐。 • 共识为:同意连续胸部按压适用 于VF的头几分钟。但通气对窒息 性心搏停止及各种类型心搏停止 时间延长者更为重要。
按压通气比?
大家一致认为针对不同类型心 搏停止施行不同步骤的CPR时很困 难。为了简化操作和教学,一致同 意将按压/通气比定为 30:2。适 用于从小儿(新生儿除外)到成人 的单人CPR。双人救助儿童行CPR 时,则推荐15:2的按压/通气比。
本指南与以前版本不同之处: 1 以迄今发表的论文作为证据基础。 2 对潜在的利益冲突的处理过程建立 了新的架构,并使之透明化。 3 使指南易学易记,便于操作。
最有争议问题
一、VF时按压与电击何者优先?
1.标准的做法是:VF一律首先电击。 2.提出挑战的理由:病人倒地到急救 人员到现场时间4~5分钟或更长, 在此期间进行CPR可能改善预后。
内皮素
5项在心脏停搏的动物实验研 究中应用内皮素-1提高冠脉灌注 压,但并不改善心肌血流。未见 人类研究报道。
抗心律失常药
没有证据表明,在心脏骤停 期间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 增加病人出院存活率。与安慰剂 或利多卡因比较:胺碘酮能增加 病人入院短期存活率。
胺碘酮
在院外顽固性室颤/无脉性室速 进行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LOE1) ,与1.5mg/kg利多卡因比较,使用 胺碘酮300mg或5mg/kg能提高存活住 院率。 对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室 速应用胺碘酮可提高患者对除颤的反 应。
SA危险因素
• 冠心病占80%,有20%的SA作为首 发临床症状 • 心衰,EF低者 • 心电图异常 • 左室肥厚 • 有SA家族史 •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 • 肺活量低,HCT高,安静时HR快
SA发生时间
• 易发生早晨,傍晚 • 显示活动和环境触发 • 起床:Bp增高,HR增快,HRV,血 小板聚集 • 寒冷,酒精,精神心理促发 • 星期一,工作压力,冬季
PEA
PEA有电活动而无脉搏,即EMD 有些研究认为:有些PEA有室壁 运动和能测到血压 很难与严重的心源性休克鉴别 AMI发生PEA时提示左心室破裂
病 因
• • • • • • • • 56%-66%SD是心脏病,男性多见 缺血性心脏病 非粥样硬化的冠心病 心肌病 瓣膜病 心肌炎症 先心病 原发心电异常
新的重要变化
* 将儿童患者定义修改为青春期前, 医务工作者应用儿童BLS指南。但 非医务人员急救者应用儿童CPR指 南不变。 * 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要教施救 者用力快速按压(100次/min),胸 部要完全复位,减少中断胸部按压 时间。
新的重要变化
* EMS人员在未有目击者除颤前应 先做5个周期的CPR(大约2分钟) ,特别当从呼叫到EMS人员到发 生地是4—5分钟时。 * 检查心律和治疗后的电活动时做 5个周期的CPR。在电击后不应立 即检查心律或脉搏,而应即刻 CPR——心外按压。在5个周期 CPR后,检查心律。
溶栓治疗
对于怀疑由肺动脉栓塞和AMI 导致心脏骤停者,在CPR时考虑溶 栓治疗,正在进行CPR不是使用溶 栓剂的禁忌症。
液体
在血容量无丢失的心脏停搏时 无常规使用液体与未使用液体的 对照研究证据。4个实验性VF动物 研究既不支持又不反对常规使用 液体。如造成低血容量时可使用 液体。
复苏后处理
复苏后阶段的合适治疗尚没 有经过很好的研究。 2项研究认为:亚低温可改善 院外心脏停搏存活者神经系统的 后果。但对院内心搏停止后的作 用尚无定论。 希望更进一步研究。
远期存活预测指标
• • • • 资料报道差异很大 5年存活率41%-77% AMI复苏成功者存活率好 远期存活率与年龄,EF,MI史, 心衰体征相关
CPR
生存链概念: 早期发现 早期CPR 除颤 ALS
CPR
•B L S •A L S •P L S
2005年CPR及ECC指南 的制定特点
目的:针对心性猝死和威胁 生命的心肺问题进行治疗推 荐以提高存活率。
血管加压剂
• 以没有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认为在 人类心搏停止时,任何阶段常规应 用血管加压药物均未提高出院生存 率。 • 动物实验表明,加压素优于肾上腺 素。但5个大型随机实验研究表明: 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在ROSC 24小时内 死亡数或出院前死亡数等方面均无 显著统计学意义。
去甲肾上腺素
在VF动物模型中提示有短期有益 作用,但未见临床研究报道。
推荐
• 如心搏停止>4~5分钟,在电击前 先做3分钟CPR。 • 首次VF几分钟内给予通气不重要。 • 但对窒息性心跳停止很重要(儿童 溺水系非心原性)。
共识
允许救助者将先做CPR只作为 一个选项,特别是当心搏停止发 生在院外、EMS反应时间4~5分 钟时,因此最终决定:当EMS反 应时间的确超过4~5分钟,可考 虑对院外的VF或无脉VT在电击前 先做1.5至3分钟CPR。
按压通气比
输氧及通气对新生儿至关重要 。由于没有支持对新生儿要用更高 的按压/通气比的数据,因此新生 儿CPR2000年指南对VF/VT推荐连 续3次电击,期间不做胸部按压。 2005年会议提出异议。理由是 用双相波除颤器除颤效果好(在 除颤后5秒VF可停止),而3次电 击延长时间,中断胸部按压,似 无必要。
利多卡因
研究表明,利多卡因能改善患者 短期存活率(LOE4),但ROSC率较 低和但心脏停搏发生率较高。 院外双盲随机对照研究(LOE1) 发现胺碘酮改善入院存活率,而利多 卡因使除颤后心脏停搏发生率增高。 没有胺碘酮,才考虑利多卡因。
镁
镁能有效的终止尖端扭转性室 速(与QT间期延长相关的不规则 /多形性室速)(LOE5),对QT 正常的多形性室速无效。异丙肾或 心室起搏能有效终止心动过速和药 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相关性尖端 扭转性室速。
除颤能量
关于使用的能量,一致意见为: * 使用双相截指数波形时,以 150~200J为宜; * 使用直线双相波形时,以120J 的能量为宜。
在院外心搏停止的研究中,第 一次360J效果并不比200J好。且反 复用较高能量除颤易于发生房室阻 滞。但未有证据远期有害。在使用 单相波除颤器时,初始和再次的能 量均为360J。
新的重要变化
所有急救措施,包括建高级气 道(气管插管、气管食道联合管、 喉罩)、药物治疗、重新评估患者 ,尽量减少中断胸部按压,检查脉 搏仅限于无脉停搏时。
新的重要变化
* 治疗VF/无脉VT仅一次电击立即做 CPR(胸外按压)取代了3次连续电 击。这种变化是基于使用新的除颤 仪第一次电击成功率高。 * 如果第一次电击失败,胸部按压可 以提高氧和基质酶作用物转到心肌 ,使再次除颤易于成功。
新的重要变化
* 新生儿复苏时,强调了通气弱化 了高浓度氧的重要性。 * 再次确认对适合NINDS入选标准 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静脉溶栓治 疗(tpA)。溶栓治疗应由了解中 风知识的医生按照规定的方案, 在中风监护病房进行。 *推荐了初级救治。
ILCOR通用心脏骤停流程图
无反应 ? 求救
A
打开气道 看生命体征 呼叫EMS/复苏队伍 如无规律呼吸,给2—5次吹气
一次电击与三次电击
截至目前为止,仍未有在人 和动物模型中,将3次电击与1次 电击对比的研究。但一致认为应 将中断胸部按压时间降至最少。 因此推荐在一次电击后应立即 CPR。
一次电击与三次电击
在每次电击后即刻恢复胸部按 压是一种新方案,并无证据可依 。推荐的理由是考虑到在复苏过 程中中断胸部按压过频繁。即使 在除颤时中断胸部按压时间较短 ,也会使ROSC急剧下降。
B
C
给30次胸部按压(每秒2次):2次吹气 持续直到除颤/监护仪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