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


颈神经的感觉范围可向前延
伸到前额部、眶下部
发病机制
• 当神经受卡压或炎症刺激时可出现牵涉性头部疼痛、 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类似鼻窦、耳部或 眼部疾病的表现
发病机制—假说
•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假说--解剖会聚理论
三叉神经第一支和颈神经上 三对的感觉传入纤维在上颈
髓的三叉颈神经核聚集成二
级核团 。这种聚合介导疼
临床表现
• 牵涉痛:
– 头痛部位常模糊不清,分布弥散并向远方牵涉
• 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 • 查体:
– 耳下方、颈椎旁及乳突下后方等处有明显压痛
体格检查
• 颈部小关节节段触诊 • 压痛点的评估:
– 枕大神经(枕颞部) – 枕小神经(胸锁乳突肌附着处) – 第三颈神经根(C2-C3关节) – 斜方肌前后缘和肌腹
痛信号放射至颈神经或三叉
神经支配的头颈区域
发病机制—假说
•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假说--肌肉痉挛学说
颈部肌肉的异常和机械性损伤
穿行于其间的神经受到卡压
形成颈源性头痛
发病机制—假说
• 肌肉痉挛学说--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
伏案工作者多见,通 常在长时间伏案工作
或劳累后加重,多数
病人伴有轻重不同的
颈部僵硬,活动受限
治疗
• 颈神经毁损治疗及手术常用方法:
– 颈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
– 颈神经后内侧支乙醇阻滞术 – 颈神经后内侧支切断术 – 颈后路小关节减压术
及颈肩部酸痛
发病机制—假说
• 其他致病说
• 机械刺激学说:
颈椎病变可造成颈神经或交感神经的机械刺激
或压迫而出现疼痛:
如:椎间盘变性、椎体退行性病变、椎体间的
错位、脱位或小关节紊乱、骨赘形成、椎间孔
狭窄
发病机制—假说
• 其他致病说
• 机械刺激学说:
颈部肌肉、韧带以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机械损
伤也可刺激颈神经或交感神经丛而引发头痛
治疗
• 颈部硬膜外腔注射方法:
– 对于单侧疼痛者,可在第2、3颈椎棘突间隙穿
刺,将针口斜面转向患侧置管
– 也可在第5、6颈椎棘突间隙穿刺,向头侧置管
注药治疗
– 患者应住院治疗硬膜外腔置入的导管要妥善固
定,防止感染
治疗
• 颈神经毁损治疗及手术治疗
– 适应症:
• 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活疗 • 可采用颈神经后内侧支破坏性阻滞
者)
– 休息、头颈部针灸、牵引、理疗
– 按摩慎重,许多病人经按摩后病情加重,有的
还发生严重损伤
治疗
• 休息很重要
– 减轻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改善情绪。
– 颈椎间关节的退行变多由于颈部外伤或长期劳
损引起,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 颈椎间关节退行性变的一个重要临床特征是慢
性颈痛,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对于治疗和康复都
解剖学基础
• 第1、2、3 颈 神经后支借交 通支相连接形 成神经环(或
称为颈上神经
丛)
解剖学基础
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分类
• 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
– 神经源性疼痛:
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刺激
– 肌源性疼痛:
腹侧运动神经根受刺激
常见病因
• 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椎间孔狭窄 •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引起的无菌性炎症 • 颈部损伤
发病机制—假说
• 其他致病说
• 炎性水肿学说:
上颈椎的炎性疾病如风湿、椎间盘炎或肌腱、筋
膜、韧带、软骨的炎性水肿,均可以导致高位颈
神经受炎症刺激而产生头痛
临床表现
• 患者年龄多在 20~60 岁 • 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后转为闷 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 • 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 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
X光引导下穿刺治疗
[1]WU J X, FAN R J, SONG W X, et al. [Effect of cervical paravertebral block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on cervicogenic headache] [J]. Zhen ci yan jiu = Acupuncture research, 2013, 38(5): 411-4
体格检查
• 颈部旋转屈曲试验
– 颈部旋转屈曲试验对颈源性头痛诊断的敏感性 91%,特异性为 90%。对于颈源性头痛的鉴 别诊断和鉴定患者的运动障碍在C1/2有很大帮

– 颈部旋转屈曲试验的旋转范围与头痛的严重程
度呈负相关
体格检查
• 颈部旋转屈曲试验(下图)
辅助检查
• 放射学改变与头痛的关系尚不明确。颈椎影 像学多是为了排除相关疾病
诊断标准
• Sjaastad 等认为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必须具有以 下三个特征
1.由头颈运动或姿势激发的单侧头痛
2.按压颈部引起头痛
3.单侧头痛放射到颈部和同侧肩部或上肢
诊断标准
• CHISG*颈源性头痛的断标准:
1.颈部症状和体征
⑴颈部活动和(或)头部维持于异常体位时或按压头痛侧 的上颈部或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 ⑵颈部活动范围受限 ⑶同侧的颈、肩或上肢非根性痛(定位不明确),或偶有上 肢根性痛
极为重要
治疗
• 口服药物治疗
– 消炎镇痛药
– 改善微循环
– 抗癫痫药
– 抗抑郁药
治疗
• 药物注射治疗
– 颈椎旁神经阻滞
– 颈椎关节注射
– 颈部硬膜外腔注射
–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
治疗
• 注射疗法:
– 在相应的病灶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既有诊断
作用,又起到治疗作用
– 无论是急性发期还是慢性期,注射治疗都是
定义
• 颈源性头痛学会将颈源性头痛描述为:
– 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或眼眶区或者上
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这个定义缺乏
特异性,因为几乎包括了整个头部
定义
• 由于上述定义缺乏特异性,颈源性头痛学
会又补充了颈源性头痛的特征:
– 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
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多有
• 肌肉痉挛
发病机制
• 头面部表面和深层结构都是由三叉神经及第 1~3 颈神经分布支配 • 大多数头痛(偏头痛除外)都可能与颈椎的病理变 化有关 • 神经解剖学发现上部颈神经和三叉神经核团之间
有联系
发病机制
• 第 1、2、3 颈神经离 开椎管后走行在柔软的 肌肉组织内,软组织炎
症、缺血、损伤、压迫
治疗
• 寰枢椎间关节注射 :
– 病人取俯卧位,X线从后部射入。用25G 4cm穿 刺针向关节腔穿刺
– 穿刺针到达关节后面,从此点向前向内移动穿
刺针直到进入关节腔内小范围内移动穿刺针可
避免反复的试穿刺
治疗
• 寰枢椎间关节注射 :
– 刺人关节腔内后,从侧位方向透视观看,可见 穿刺针尖已位于关节腔内 – 关节腔造影证实后注入阻滞药液1ml
头、颈部损伤史
特征
• 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或眼眶区或者上述 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 • 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
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
• 多有头、颈部损伤史
特征
• 具体部位:
– 关节、椎间盘、韧带、肌肉、硬脑膜(C1~C3)
• 这些类型的头痛通常是单侧的,往往在颈部 或者颅底开始,并蔓延到眼额颞区
• 疼痛范围符合分布规律
• 神经根刺激症状 • 影像学特点:对诊断晚期患者并不困难, 但早期患者常不易见到异常表现
鉴别诊断
偏头疼、紧张性头痛和颈源性头痛的区别诊断
偏头痛 紧张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
女性占多数
单侧性 从后背到前面的辐射 到身体同侧肩和臂的辐射
+++
+++ (侧方移动) -(+) -
++
- - -
流行病学
• 在普通人群中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率为 1%~4.1%
流行病学
• 在严重头痛患者中占 17.5%
流行病学
• 在挥鞭伤者中颈源性头痛患病率可达 53%
解剖学基础
• 头面部表面和深层 结构都是由三叉神 经及第 1~3 颈神
经分布支配
解剖学基础
• 第 1 颈神经在寰椎后弓 上方发出,后支内含有 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
治疗
• 寰枢椎间关节注射注意事项 :
– 寰枕椎间关节阻滞的操作规程在文献中也较少, 同样是因为存在刺破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危险 – 应在X线透视下施行 – 寰枕关节注射用于治疗寰枕关节源性头痛
治疗
• 颈部硬膜外腔注射适应症 :
– 经注射治疗效果不佳者,多系病变位于椎 管内,以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椎间盘源性神 经根炎多见,椎旁注射的药液无法到达病 变部位。可选用颈部硬膜外腔注药法
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
– 对神经阻滞试验阳性者均适用
治疗
• 颈椎旁病灶注射[1]

– 在第2颈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有良好治疗效果 – 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第1、3颈神经及周围软组 织内,发挥消炎、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由于药液直接注入病灶区域,疗效较好 – 由于第2颈横突的体标标志在较肥胖者不易触及,可在
*国际颈源性头痛研究会
诊断标准
• CHISG*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
2.诊断性阻滞可明确诊断
颈部可以达到确切阻滞的结构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
颈椎小关节、颈神经干、颈椎间盘
3.单侧头痛,不向对侧转移
*国际颈源性头痛研究会
临床实践中颈源性头痛诊断
• 上部颈椎旁、乳突下后部、及头部压痛点 是诊断颈原性头痛的重要依据 • 头颈部的外伤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