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作者:姚利忠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5期摘要:地域文化以自身特色丰富拓展着中华文化。

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精华,可以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丰富的素材,是促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梅李镇;地域文化;孝爱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4-0199-02梅李是世代闻名的“孝子之乡”。

据《常昭合志》载:“世俗所传二十四孝,吾邑竟其三,又皆在梅李。

”这三大孝子分别是“扇枕温衾”的黄香;“哭竹生笋”的孟宗;少年丧母,刻母为像,事之如生的丁兰。

自清代以来,有史料记载的梅李孝子还有乾隆旌表的入海飘流,千里寻父,哭树生桔,治愈母病的方焕先;咸丰年旌表的母病三年未见笑容,为救父命而被贼人所杀的钱亮灿;秉性孝友,曾割股愈亲疾的温文毅;只身乞食抵陕寻父,因父已故,乃检遗骸,囊负而返的管宝;父殁,束草卧棺侧两载,母病,割股煎药的张润;闻父病,星夜归里,途中遇盗,砍伤左手,仍力疾侍奉的邓开洲;母病,亲尝汤药,为其洗涤溺器的邓裕明;母严冬被薄,为其温衾,母患疽溃,晨夕吮其毒的吴长生等。

“我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十三岁撑起一个家的“全国孝爱之星”薛馥华;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放弃高考,科学种田,带领方圆几里百姓奔小康的好儿子殷健;三十三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好媳妇唐静宝;真比亲生儿子还亲的好女婿王建华;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本色,书写普通妇女平凡人生的朱新云;善良无私众口交赞的好媳妇吴淑英;“谁言寸草心,报答三春晖”坦坦荡荡男做女工的孙幼康;孝心、爱心、责任心于一身的著名企业家季丙元;“用情去做,真心实意”任劳任怨的好媳妇徐云华;“母亲生活好了,我才安心工作”的新常熟市民张文凤。

他(她)们是梅李镇首届十大孝星。

一、“孝爱文化”的内涵“孝爱文化”是梅李特有的地域文化。

作为地域文化的“孝爱文化”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既有地理环境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也有历史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建设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睦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文化馆既是群众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龙头。

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一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

社区文化活动的兴起,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外延,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与以往文化娱乐活动完全不同的时代特征。

人民群众是社区的主体,面向大众,为人民服务,是文化馆的职责。

那么,担负着群众文化工作任务的文化馆在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一、面向社区是文化馆工作的基础发展社区文化是文化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和职责。

社区文化主要是通过社区活动来体现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积极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居民的居住模式也由零星分散到相对集中,文化馆工作面向社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人们赖以生存的聚居地“社区”,当然就应该成为文化馆开展文化工作的首选对象。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馆要切实发挥组织、示范、指导、研究职能,根据社区文化特点,树立创新意识,探索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工作途径。

要突破传统封闭以条条为主的工作格局,不断开拓社区文化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社区文化工作的方法。

文化馆工作只要坚持面向社区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找准定位,开展群众迫切需要的文化活动就会受到社区领导和群众的欢迎。

实践证明,文化馆作为社区群文工作起龙头作用的单位,在指导社区文化活动既要搞好组织、指导、辅导,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这样既有利发展社区文化,也有利于发展自己。

近年来,文化馆在工作实践中注重了自身建设,他们立足于创业、创新、创优,充分发挥了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深化文化思想工作的内涵,发挥文化馆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的特殊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文化部门始终强调文化活动的宣传教育作用,组织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演出、比赛、展览等活动,使社区群众潜移默化地受教育和激励。

各种文艺活动的开展,不仅宣传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而且为增强社区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强化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几年来,文化馆立足于本职,胸怀全局,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群文活动,实现了文化育人的最佳社会效能,使一批批艺术新人在艺术的阳光里沐浴成长,为社区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

二、文化馆积极发挥骨干作用,牢牢扎根于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各级文化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高楼林立、道路拥挤的今天,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者应深入到社区工作中去,以现有的文化设施为载体,配合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以适应各层次群众的文化需要,开拓新的文化服务项目。

文化馆的职能是通过开展多样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满足群众艺术欣赏、娱乐和文化消费的需求,通过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和指导群众参与文化艺术实践,提高文化活动质量和艺术表现能力。

(一)构建稳固、长效的“文化进社区”工作机制,确定“文化进社区”工作目标。

文化馆在深入社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各街镇的不同情况及需要,分别确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各具特点的年度工作目标以及具体事项。

如可以组建一支团队、举办一期文化展览、组织一场活动、培养一批明星、赠送一份文化资料等。

(二)建立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进行文化挂点。

文化馆对派出的指导员基本要求是:联系一个点,辅导一个片。

即由文艺活动部和辅导部业务干部每人深入一个街道、镇进行蹲点,负责联络和指导该街镇的社区文化活动,并以个人专长,辅导多个街镇的群文活动。

根据制度,文化指导员每年下社区的次数不少于50天,年终进行考核。

通过制度,做好文化指导员的管理工作,使他们尽心尽职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使文化馆的业务辅导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切实下的社区,指导帮助所在街镇把社区文化工作搞好。

(三)协助街镇组织策划重大社区文化活动。

近年来,各街镇每年都会开展有主题的社区文化活动,文化馆应从活动创意设计、专业指导到宣传报道及解决难点问题等尽可能参与并给予支持和帮助,以作用于提升街镇社区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味。

(四)会同街镇联合举办重大特色文化活动。

以联办、协办的合作形式,文化馆可以联合一个或多个街镇共同举办重大特色文化活动。

我市著名群众文化活动“欢乐珠城温馨蚌埠”是我馆面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2005年以来,我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欢乐珠城温馨蚌埠”广场文艺演出为载体,多次走进社区,开展演出活动,受的社区居民的一致欢迎。

(五)送戏、送展、送作品到社区。

将文化馆的特色优势项目、活动及节目下社区展示,结合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为街镇社区文化活动壮大声势,增色添彩,并提高欣赏品味。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馆面向全市书画摄影爱好者公开征集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发生的巨大变化书画及摄影作品。

通过评选把获奖作品制作成展板走进社区进行巡回展览,一幅幅特色鲜明的作品,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驻足观看。

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我馆都会通过展览用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介绍了分布在我市各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

精美的图片,有趣的内容吸引了很多居民前来围观,有的市民还要手机将展板上的图片拍下来。

通过展览,让社区居民了解我市的非遗文化,增强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在送戏、送展、送作品到社区的同时,还要求文化馆创作干部多下社区采风,发掘和抓取社区创作题材,更多地为群众提供和表现社区风貌的作品。

(六)对文化站干部进行业务培训。

帮助街镇文化站干部在群文活动的组织、业务技能、专业、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提高。

例如,为帮助文化站干部在基层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群众文化发展的规律,提高文化站干部的群文理论水平,举办群文讲座、理论研讨会等。

(七)定期召开文化站长例会。

及时通报群文工作信息动态,布置、检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轮流请各街镇领导介绍街镇社区文化工作情况,交流各文化站工作经验等,从而检查、落实社区文化工作,促进各街镇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三、文化馆培养业余艺术力量,全面服务于社区文化馆是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综合性、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培养群众文化艺术骨干是文化馆群文工作的职责。

送文化下乡不但要经常化、多样化,更要变“送”为“种”,使其生“根”发“芽”。

群文业余骨干是活跃于社区文化工作中的中坚力量,群文活动是文化馆的生命所在,也是群文业余骨干成长的沃土,没有群文活动,就不好有群文业余骨干。

群文业余骨干是在群文活动中产生和涌现的。

因此,我们要放手让群文业余骨干走向舞台,要让他们唱主角,让他们的作品进入艺术的殿堂。

这些骨干,有的是业务上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有的虽无一技之长,但是热心为社区文化工作奔波的居民。

他们最熟悉社区的情况,最了解居民的需要,是社区文化活动的领头羊。

是文化馆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文化馆要花力气去发现这些骨干,团结好这些骨干;从工作方法上、业务技能上去培养这些骨干,提高这些骨干。

文化馆要对群文业余骨干进行针对性强,见效快的辅导,从提高群文业余骨干文化艺术修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着手,办班培训,对一些“热心型”的核心骨干,重点辅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对一些社交能力强,组织活动范围大的演员多让他们在社会各界进行文化广泛活动联系,大胆地让他们去组织、管理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

然后,通过他们去凝聚广大居民。

形成一支支如合唱队、舞蹈队、曲艺队等等,使社区文化活动兴旺起来。

有了这样的基础,再经过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反复积累,形成了某种特色,使它成为本社区的文化品牌。

使他们在社区、在自己工作的单位、在文化站、文化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文化馆应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名副其实传播、弘扬先进文化的真谛,立足区域特点的丰富土壤,在时代的高处迎接八面来风,不断研究社区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对当今文化前进方向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