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穴概况

武穴概况

武穴概况历史沿革资料截止时间:2006年12月31日西晋时期,广济境地仍分属蕲春、寻阳二县。

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蕲春县名为蕲阳。

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寻阳县治迁至江南柴桑,原江北境地划入蕲阳。

至此,改蕲阳县名为齐昌。

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齐昌地属陈。

公元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隶属蕲州齐昌郡。

隋初,永宁县属蕲州总管府(后改称蕲州、蕲春郡)。

隋末,废永宁县制,并入蕲春县。

唐武得四年(公元621年),又分蕲春,复置永宁县,属淮南道蕲州。

天宝元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蕲州郡为州,广济仍隶属。

五代十国,属淮南道蕲州。

宋代,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西路蕲州。

高宗南渡后,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不久恢复县置。

元代,广济属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改蕲州路为府,广济属该府。

洪武九年降蕲州府为州,广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蕲州,不久改属河南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四年还属湖广。

清代,初属蕲州,康熙三年(1664年)属黄州府。

清末废府立道,广济属湖北省江汉道。

民国初,广济仍属江汉道。

1926年废道,广济直属湖北省。

1932年10月,实行省、专、县三级制,广济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36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0年属鄂东行署。

1945年11月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隶属湖北省黄冈地区。

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自然地理资料截止时间:2006年12月31日1、区位条件武穴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四周与蕲春、黄梅、阳新、江西省的九江、瑞昌等地为邻。

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

武穴是长江中游北岸深水良港,早在明代成为临江重镇,清初发展成为“商贾杂处鳞聚之要埠”,《烟台条约》辟为外轮停泊港口,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列入开发计划,民国中期成为鄂省“七大商埠”之一,素有“入楚第一门”、“鄂东门户”之称。

城西田家镇一带江窄水急,扼长江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喻为“楚江锁钥”。

全市东西最大横距4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2公里,版图面积1200.35平方公里,北部为大别山余脉,中部丘陵起伏、湖港交错,南部为带状长江冲积平原。

全市行政区划为4个办事处、8个镇,辖325个村,73万人,耕地面积53.5万亩,水面21.9万亩,山林31万亩。

武穴港是长江十大深水良港之一,在长江北岸武汉至安庆433公里的区间内,唯有武穴港可停靠5000吨级以上的客货轮船,客流量在湖北仅次于武汉港。

同时,全国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和全国最长的高速沪蓉公路出入口,使武穴成为全国少见的“三长”交汇之地,处在全国实施梯度开发的战略的“结合部”,成为湖北长江经济走廊建设和边缘发展战略的重点倾斜地区。

2、地质概貌武穴地域形成经历了多期地壳演变,境内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质构造地处扬子淮地台和大别山台隆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构成了以平原丘陵为主的地貌结构。

北部——隅为连绵起伏的低山,中、西部是丘陵,南部和东南部是平原。

地势北部高而东南部低,自北向东南倾斜。

在低山、丘陵中分布着盆地和谷地。

平原中分布一些洼地。

山地主要分布在市境北部边缘地带,由大别山二支脉太平山、横岗山组成,面积84.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4%。

位于东北部的太平山,北面属蕲春,东面属黄梅,南面属武穴,北南走向。

其山高起冲云霄,故名东冲山。

清咸丰年间,周围农民上山躲避战乱,故改今名太平山。

主峰名一尖,海拔1063.4米,是全市最高点,东面有一山峰白砂裸露,刮大风时白砂随风飘扬,似雪片纷飞,旧县志载称为广济十景之一的“东冲积雪”。

位于北部的横岗山,因横亘于蕲春、武穴之间故名。

东南至西北走向,北面属蕲春,南面属武穴,主峰名天柱峰。

北面悬崖陡峭,南面较平缓。

古时杂灌葱茏,旧县志载称为广济十景之一的“横岗耸翠”。

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西北部和西南部一角,面积约397.9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3.15%。

按形态分为高丘和低丘,山顶高度40—500米。

高丘分布在中部偏北,紧临低山地带,丘高而密,坡度一般小于20度,沟谷比较开阔,水田比重大,土层深厚,宜于发展农、林、牧业。

低丘主要分布在中部,岗坡和缓,岗垄相间,发展粮、棉、油、苎麻和柑桔的条件极为优越,因而成为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油菜之乡和长江中下游优质水果基地,是湖北省唯一的粮棉油综合高产示范市和“吨粮田”、“双百棉”同时达标的县市。

平原分布在仓头埠——大金铺——花桥——郑公塔以南至长江沿岸,面积约717.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9.81%。

按成因分为长江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

长江冲积平原包括沿江田家镇、武穴、龙坪一带,面积约150.91平方公里,东西长,南北窄,地面平坦,局部稍有起伏,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是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

湖积平原分布在县境南部和东部滨湖地区,面积约566.95平方公里。

湖泊密布,残山孤丘夹杂其间,土质肥力较高,灌溉便利,发展粮油生产和水产养殖条件优越。

3、气候特征武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的主要特点,一年内日均温等于或大于10摄氏度,植物生产期长,雨量较多。

春季开始期在3月中旬,夏季开始在5月下旬,秋季开始期在10月上旬,冬季开始期在11月下旬。

夏季炎热,梅雨明显,秋高气爽,冬季较暖,气候温和湿润,是适宜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多宜地区。

境内日照年辐射的总量多年平均值为106.799千卡/平方厘米,市年平均125.4天晴日,年均日照时数为1913.5小时,全市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最高年为17.6摄氏度(1961年),最低年为16.2摄氏度(1969年),以7月气温最高(平均29.1摄氏度),1月气温最低(平均4.1摄氏度),年相差25摄氏度;全年多东风和东南风,但随季节有所转换。

一般年份,1—8月东风最多,9月份,西北风和西风渐盛,10~11月以西北风和西风为主,12月西北风和西风减少,东风和东南风增多。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278.7~1442.6毫米;降雪一般初日出现在12月,少数年出现在11月,1968年出现在11月10日;终日一般在3月,年平均降雪7.3天。

初霜日期多出现在11月下旬,终霜日期多出现在3月上旬,无霜期年平均262.3天,最长是1980至1981年为302天,最短是1962年至1963年为215天。

行政区划资料截止时间:2006年12月31日建市之初,全市行政区划为4乡、8镇、4街道办事处(包含1个农场)。

至2000年的十余年期间,该行政区划基本维持稳定不变,主要改变是:1997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两路乡改设两路镇,镇政府驻地由雀儿山迁至登高山;1998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田家镇街道办事处驻地迁至盘塘。

至2000年11月,全市行政区划为3乡、9镇、4街道办事处(包含一个农场)。

2000年,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合理布局,适度规模,优势互补,整体合并”要求,改革乡村管理体制,进行撤乡并镇。

2000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市乡镇撤并5个,变更1个,分别是撤销横岗乡、南泉乡、太平乡、两路镇、郑公塔镇,将龙坪街道办事处变更设置为龙坪镇。

全市行政区划调整为3街道办事处、8镇(包含1个农场)。

分别是武穴街道办事处、刊江街道办事处、田家镇街道办事处、梅川镇、余川镇、花桥镇、大金镇、四望镇、石佛寺镇、大法寺镇、龙坪镇(包含国营万丈湖农场区域)。

2004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万丈湖街道办事处,其行政区域为原国营万丈湖农场辖区,驻地新港,同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黄湖村、太泊村、万丈湖村和新港社区居委会。

至2005年,全市行政区划为4街道办事处、8镇。

在行政区划调整同时,全市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进行了适当变更设置。

在2000年撤并乡镇时,将刊江街道办事处所辖江家林、吴谷英、新矶、樟树下、朱奇武、郭应龙等6个村划归武穴街道办事处管辖。

因武穴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为切实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推进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按照精简高效、便于居民自治原则,2001年3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武穴街道办事处部分村委会(城中村、城郊村)和城区居委会进行调整设置,下官村、大桥村及大坝上居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被撤销,同时新设置钟楼居委会等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城区居委会由23个调整为21个。

2003年初,为切实加强武穴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原则,并考虑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21个居委会辖区进行了重大变更调整,将21个居委会辖区重新划分为12个社区,并在每个社区设置社区居民委员会。

12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正街社区居委会、北新村社区居委会、西新村社区居委会、西菜园社区居委会、刘家巷社区居委会、下港社区居委会、东新村社区居委会、螺丝旋社区居委会、大桥社区居委会、钟楼社区居委会、龙凤社区居委会、大世界社区居委会。

2004年底全市镇(处)、村基本情况见附表5。

2005年将北新村社区居委会更名为龙潭社区居委会,撤消龙凤社区居委会设置下关社区居委会,撤消李顶武村、大世界社区居委会设置李顶武社区居委会,撤消江家林村设置江家林社区居委会,共计13个社区居委会。

民族人口资料截止时间:2006年12月31日全市有19个少数民族,人口167人(男42人,女125人),主要是土家族、回族、壮族等,居住在农村多。

原来主要是南下军转干部,现在主要是打工或当兵的娶回武穴,故70年代的女性居多,主要来自四川、贵州及鄂西等西部地区。

其中中共党员5人(男4人,女1人);市政协委员1人(女)。

按民族成份分:土家族75人(男16人,女59人);回族26人(男12人,女14人);仡佬族2人(男1人,女1人);柯尔克孜族1人(女);苗族9人(男2人,女7人);藏族4人(男2人,女2人);彝族2人(女);满族8人(男3人,女5人);布依族3人(男1人,女2人);侗族1人(女);维吾尔族4人(男2人,女2人);蒙古族2人(女);高山族6人(女);缅甸1人(女);白族1人(女);畲族1人(女);瑶族1人(女);朝鲜族3人(女);壮族17人(男3人,女14人)。

资源特色资料截止时间:2006年12月31日1、植物资源林木类共有林木树种64种,其中用材林48种,经济林16种。

乔木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桑、杉、金钱松、马尾松、银杏、梧桐、八角、茴香、广玉兰、楠木、合欢、苦楝、楠竹、淡竹、荆竹、水竹、桃、李、栗、枣、梅、杏、柿等。

灌木主要树种有白栎、毛栗、黄荆、油茶、石榴、野山楂、猕猴桃、山鸡椒、牡荆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