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莆田市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特征。
近几年,莆田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实施先行先试的追赶战略,下大力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一)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2.12亿元,2005-2009平均增长速度为15.5%。
人均GDP24271元;财政总收入实现63.15亿元。
比2005年的29.46亿元,增长1.14倍,年均增长21.0%,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9.12%,比2005年高出个0.93个百分点。
见附表一:
莆田市部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莆田市着力推进“以港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4.3:53.3:32.4调整为2009年的11.1:54.3:34.6。
(三)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近几年,我市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理念,扎实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工业产业的升级。
一是规模不断增强。
2009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060.18亿元。
是2005年的2.25倍。
年均增长2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579家发展到2009年的1166家。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59.26亿元,是2005年的2.45倍,年均增长25.1%,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断现显。
形式了鞋革、食品、机械、电子、服装、等十大产业集群。
十大产业集群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4.6%。
其中,突破百亿的产业有鞋革产业已达237.15亿元,食品产业已达147.26亿元。
三是工业园区建设形式了规模,已初步形成了湄洲湾北岸经济技术开发区、涵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仙游经济开发区以及各工业集中区。
四是工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09年1166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60 亿元,比2005年增长1.43倍;2005年—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是:2005年151.52, 2006年159.08, 2007年180.99, 2008年187.32,2009年205.81,效益综合指数呈迅速上升之势,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四)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涵江华林蔬菜、南日鲍鱼、常太龙眼、萩芦枇杷、度尾文旦柚、优利可种猪等特色产业基地。
至2009年全市共有1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5家,市级103家,带动农户50万户,实现产
值130亿元。
(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改造了传统产业,使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较高的现代制造业不断扩大,至2009年,全市有1家企业荣获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称号,培育省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自主创新产品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44家。
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投放市场。
全市共获授权专利278项,其中发明13项,实用新型126项,外观设计139项。
已第三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二是品牌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体现区域产业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市品牌经济已初具规模。
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国家出口免验产品2个,福建省名牌产品12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85个。
(六)人民生活有效改善。
近几年,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有效改善。
至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21元,比2005年增长54.3%,年均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8元,比2005年增长57.0%,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31元,比2005年增长57.9%,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560元, 比2005年增长36.5%,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3%,比2005年降低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4%,比2005年降低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7.18亿元,比2005年净增185.5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6.2平方米,比2005年人均增加9.4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5平方米,比2005年人均增加12.6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合人数245.34万人,参合率96.5%。
(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积极推进。
全市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有机食品基地7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7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皆达到和优于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API平均为56。
木兰溪水质功能达标率为86.1%,萩芦溪水质功能达标率为75.0%,城市内河水质功能达标率为37.5%。
饮用水源地古洋水库、东圳水库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91.5%。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9%;城市污水处理率7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9%。
全市2005年至2009年人工造林面积达5310公倾,森林覆盖率达57.3%,有效地保护了莆田市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
二、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讲,我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在全省九地市中位次不断前移,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也应该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依然是以粗放型数量扩张为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等问题依然突出。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总量偏小。
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名靠后,地区生总值仅占全省总量的5.8%,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总量的3.7%,人均GDP2009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780元。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层次较低。
三次产业结构相对粗放落后,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农业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第二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都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柱产业的带动力不强,而且增加值相对虚高;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总体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商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上,现代的计算机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相对滞后。
(三)经济增长投入高,效益低。
一是主要靠投资拉动。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的拉动。
我市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70 亿元,而全市生产总值为
692.1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52.4%,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16.9个百分点;二是支柱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
对工业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行业主要是食品、服装、电子、鞋类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食品、服装、电子、鞋类的产值就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56.1%。
三是工业用地产出率低。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每亩工业用地产出为274万元/亩,远低于厦门、福州等地市。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市总体企业的规模偏小,装备与技术落后,引领企业创新、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少。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普遍存在,对外技术依存的现象突出。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4.93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53%。
创新型人才较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R&D)的人员只有2430人,仅占规模以上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
(五)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总量的迅速扩张,加上企业自身对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与治污设施建设的动力不足。
使工业污染加剧,环保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木兰溪和萩芦溪水质,畜禽养殖业污染,乡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日益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