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北大版)
(二)灵魂回忆说:
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
一. 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
1. 2. 3.
理论科学:形而上学、数学、物理学、逻辑 学 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 艺术
二.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1. 物理学的含义: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的科学,即自然科学。 “自然”指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
3.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4.在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响论和约定论。 影响论: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中的印象 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影。 约定论:认为对于像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 不是事物的本性生成的,而是人为造就的。
第三章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 智者的含义 1. 智者:原义为有智慧的人。 在此专指“职业教师”,主要 是指演说和辩论的技巧。
(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原子的存在而 言是非存在的,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 原子一样实在。
2. 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 产生,原子的分离使物体消失。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 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别。 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中。
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我 们的意志。 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 “善”,而“善”是理念追求的目的。
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即是同类事物的理 念,又是不同类型事物的理念。 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 有等级的。
(三) 关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学说
(二)阿那克西曼德
1. 2. 3.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 认为万物的生成是“无定”的分化,万物的 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消 亡。
(三)阿拉克西美尼
1. 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 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与之对
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 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第二. 对事物运动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质料因: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留存于其中的东西。
(生命离不开躯体、圆离不开弧等) 形式因: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生命不 在于躯体,而在于生命,生命的本质在灵魂。)
•动力因:指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 东西。(策划是行动的原因、父母是孩子的 原因等) •目的因:即事物要实现的目标。 以上四个原因,又可归结为两个原因: 质料因和形式因。
2. 论运动 第一. 对运动的表述: 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 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一个运动要成立,必须有三个 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 “运动三本原”。
•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 化。 •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二)“德性就是知识”
1.命题的含义:认得德性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 的技艺,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 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 德性就是知识。 2.命题的意义:无人有意作恶,如果一个知道 什么是善,他就会去实践它。具有知行合一、 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三)苏格拉底方法
1. 认为做的只是要有正当的方法。 2. 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
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 觉。
三、柏拉图的灵魂说
(一) 对灵魂的三重区分: 1.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 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 本性。
2. 灵魂的各部与各种德性相对应,是政治关系的 基础 理性——智慧——保王者 激情——勇敢——武士 欲望——节制——生产者
四、基本要求
1. 2. 3. 4.
请勿缺勤迟到早退,到课率在90%以上 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以便老师批阅计分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如有疑问及时提出
第一编 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
世纪,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把它划分 为早期自然哲学、雅典时期哲学和晚期 哲学三个阶段。这部分包括教材前六章 的内容。
这就是说,真正意义 上的智慧与 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 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具有功利 性和有用性 、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 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 但是唯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哲学家们把“智慧之爱”变成“智慧 之学”就成了他们千方百计企图实现的 梦想,这个美梦一做就是2000多年。
2. “约定说”:该学说强调人和动物、 社会和自然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 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
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有不同的 看法: 民主制度 法制 德治
3.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 怀疑注意、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我想是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 正确的,就是正确的”。
二、智者的代表人物
(一)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应把它放在智者运 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 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的话说,“事物就是对 我显现的那个样子”。
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 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 事物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 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 清晰的感觉。
(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 在体积上非常细微 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该命题被后人赋予了各种含义: 成为表现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 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 命题。
(二) 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 1. 无物存在。 2. 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3. 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三、苏格拉底
(一)“认识你自己”
命题的含义: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 途径研究自然。 命题的意义:重新激发对真理的追求; 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 人间。
1.
2.
“分有”说 “摹仿”说
二、柏拉图的知识论
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 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 主体:自由人 知识形式:低级的知识——数学 理性的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
2. 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 主体:囚徒 知识形式: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斯多德主义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 自然科学的精神 第十三章 笛卡尔的唯理论 第十四章 唯章
英国经验论 法国启蒙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 绝对唯心论 黑格尔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2. 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 其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 有启蒙意义,也有对文明的破坏。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 为适应人们对社会史上的追求。
2. 为适应希腊求其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的
需要。
(三) 智者在社会政治上的两种学说
1. “自然说”: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 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 到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 人的本性是什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其一、弱肉强食 其二、天生平等
三、爱利亚派
(一)克赛诺芬尼
1. 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2. “神”是唯一的、绝对的、普遍的和不
变的 3. “神”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
(二)巴门尼德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2.对“是者”的认识,重要的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 是”。 “能够被说的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3.论证了“是者”有如下性质: 不生不灭 连续性 完满性 4.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 力。
西方哲学简史
主讲 李明清
一.哲学是什么?
“哲学”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s和 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
“智慧”是指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 的奥秘,标志的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 的理想境界。
柏拉图说:
智慧这个词太大了, 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 人,我们人只能爱智 慧。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1. 非宗教的精神
古希腊哲学的特质:
2. 思辨精神
非宗教的精神
古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突出地表现在神话中, 古希腊神话所表现的世界观有以下特征:
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 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思辨精神
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的特点有: 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实践。
(四)赫拉克利特
1、火是世界的本原。
从外在形态看,火是万物的本原, 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从内在本性看,万物与火一样,有 着同样永恒的原则。
2、逻各斯学说
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
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 性。 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 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 才能发现它。
2. 他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 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 在元素之外,叫作“心灵”。
他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 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