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研究摘要:文章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提出了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节约保护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的总体方案,统筹安排三角洲供排水格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共管,构建人水和谐的珠江三角洲。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
1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我省最重要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1],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实施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水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实现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既是水资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2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基本情况
2.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珠江三角洲位于东、西、北三江汇合的出海地带,承接西、北、东江的过境水量平均每年约2941亿m3,而当地水资源总量为284.5亿m3,不足过境水量的10%,丰富的过境客水是该地区水资源最大的特点[2]。
据《2007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2007年东江(含东
江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5.8%,西江为1.3%,北江为10.0%。
2.2 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水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
东江流域单位gdp 水资源占有量不足西北江的2%,呈现区域经济、人口重心在东部,而水资源重心在西部的格局[3]。
二是主要依靠过境水,水资源供需形势严峻。
三是水质污染及供排水混杂使三角洲成为水质性缺水的典型地区。
另外,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交错,受外海潮汐作用,容易造成污染物回荡,极大地加剧了珠江三角洲的供水矛盾。
四是近年来三角洲河口地区枯水期咸水线呈逐渐上移的趋势,已严重危及珠江三角洲沿海城市的饮用水安全。
五是城乡一体化的供水联网体系暂未完全形成,抗风险能力较低。
六是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多以地市为单元,市与市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无法没有实现地区间水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管,水资源及环保设施布局不合理及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3 水资源一体化方案研究
3.1 “三个方面,四个层面”的一体化思路
“三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是指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体化、节约保护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
“四个层面”是按一体化的空间范畴来划分。
第一层面是各地级市内部实现一体化;第二层面为片区一体化,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实现广佛肇、深莞惠(港)及珠中江(澳)三个片区的水资源一体化;第三层面为整个珠江三
角洲地区的一体化;第四个层面是整个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一体化。
3.2 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推进水资源调蓄工程一体化。
目前东、西、北三江的水资源调蓄总体能力不强,特别是西江在省内还没有一座流域性的控制枢纽工程,通过东、西、北三江水资源骨干调蓄工程的建设,可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全面提高三角洲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保障供水安全。
二是推进水源一体化建设。
通过广州西江引水、西水东调、珠海澳门中山取水口上移、花都北江引水工程等重大跨行政区水源工程的建设,并与现已建成的东深供水、深圳东部供水等跨流域、跨行政区重大水源工程一起,构建珠江三角洲水源工程骨干网,形成珠江三角洲完善的水源一体化供水格局。
同时,推进三角洲地区江库联调工程建设,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形成区域江库联通、相互补给、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以水资源的统筹配置和水源一体化建设来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特别是抵御特枯年、咸潮、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推进供水管网一体化建设,通过供水管网的联通,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内部及城市间供水管网的互连互备,在突发事件面前共同应对,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一体化发展,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应急保障能力。
3.3 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保
推进珠江三角洲河网一体化建设。
由于河道挖沙、占滩等人类
活动及上游水沙特性的变化,目前三角洲河道水沙分配发生了明显变化,三角洲目前的水沙分配既不利于三角洲河道的自然演变规律,也不能完全适应三角洲地区的防洪、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再加上三角洲水污染严重,取排水口混杂及咸潮上溯,严重制约了三角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以保护饮用水源地为第一目标,结合岸线整治、口门整治、内河涌整治及取排水布局调整等,在三角洲地区建设水资源调控工程,促进珠江三角洲及口门健康良性发展,实现三角洲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科学合理划定三角洲主要供排水通道。
按照供排分流原则,在整个三角洲范围内对取排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划定珠江三角洲5条主要供水通道和9条主要排水通道(见表1及表2),实现互通可控的供排水格局,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的独特性,将珠江三角洲供排水通道建设成为该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特色和亮点。
3.4 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实现资源共管
建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协作平台,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共同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基础设施,促进水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共管。
以东江、西江、北江流域管理局为基础,流域管理区域管理相互协调[5],加强省内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并配合珠江水利委员会做好珠江全流域水资源管理,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水量水质一体化
监控,水文测报自动化和决策管理一体化。
推进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4 总结
文章按照新情况、新要求和新理念,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方案进行研究,按照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共享、共建、共保、共管”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节约保护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的具体方案,并科学系统地提出了三角洲河网区供排水通道的建设方案,对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保护、高效利用,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