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泥石流与滑坡

中国泥石流与滑坡

第三讲中国泥石流与滑坡
【泥石流与滑坡的概念及原因分析】
(一)滑坡
1、概念
斜坡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滑坡。

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于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质岩中。

当坚硬岩层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面时,也易于形成滑坡。

埋藏于土体或岩体中倾向与斜坡一致的层面、夹层、层间错层、断层面、裂隙面等,都易形成滑坡。

由于水的浸入,使滑动面减小了摩阻力,同时也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特别在滑动面下有泉水的地方更易形成滑坡。

2、原因:自然原因:1.岩体破碎 2.地势起伏较大 3.植被覆盖差
人为原因:山地和丘陵地区工程建设频繁
3、分布
(1)时间特点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由于诱发因素很多,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均以外界诱发因素为引发条件。

滑坡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多发。

(2)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二)泥石流
1、概念
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2、特点
往往突然爆发,山谷如雷鸣.浑浊的流体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3、形成条件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2)岩石:岩体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3)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4)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时空分布特点
(1)时间特点
爆发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山区
5、我国泥石流类型
(1)黄土高原——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2)华北和东北山地——暴雨引发泥石流
(3)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冰川泥石流
(4)川滇山地——降水泥石流
二、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分析
浙江丽水滑坡 甘肃舟曲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
(1)读材料:归纳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的时间规律
2、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山区,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成为重灾区。

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是这些地区多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原因。

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
三、灾前预兆
1、滑坡主要征兆
(1)山坡上建筑物变形、树木向一个方向倾斜。

(2)斜坡发生垮塌,并且垮塌的边界不断向上发展,局部沉陷。

(3)斜坡发生丘状隆起,出现裂缝。

(4)井水、泉水水位突然发生明显变化、水质浑浊。

2、泥石流主要征兆
(1)泥石流多发生于暴雨或连续下雨的山区。

(2)溪流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带有较多杂草、树木。

(3)沟谷发生巨大的轰鸣声或有轻微的振动感。

四、避灾措施
图示
、雨季不要在沟谷中或危岩附近长时间停留。

、不要停留在沟谷中坡度大、土层厚的低洼处
、当发现滑坡、泥石流或崩塌征兆时,应及时
不要在滑坡体及滑坡体两侧、前缘等地带建房。

沟道内建

五、我国重要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典型案例
(一)浙江丽水滑坡
1、灾害概述
新京报快讯 2015年11月13日22时50分许,浙江丽水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滑坡山体位于村子东侧,滑坡后掩埋了20多栋房屋,并一直延伸到高速公路边,塌方量30余万立方米,致27户被埋。

目前已救出8人,其中7人死亡,1人正在医院救治,仍有30人失踪。

事发前的村庄事发后的村庄
2、村庄情况介绍
卫星地图显示,发生滑坡事故的里东村,东西两侧均为山脉,村庄建于山沟之中,长深高速G25由西南往东北从村中穿过。

3、事故原因
2015年11月13日晚,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平均降雨量只有6到8毫米,但之前的降水量大,截至13日上午8点的数据显示,近24小时平均雨量36毫米,有13个站点超过50毫米。

由于降水量过多,加之山体土壤较为疏松,因此酿成此次灾害。

(二)云南镇雄山体滑坡
1、灾害概述
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发生一起山体滑坡灾害事故,总计约21万立方米的滑坡体从陡坡上倾泻而下,将赵家沟14户民房损毁掩埋,造成46人死亡2人受伤。

截止2013年1月12日4点,已发现43具遇难者遗体,5人失踪,在医院治疗的2人生命体征平稳。

2、事故原因
(1)滑坡区地形陡峻,坡度达35度到50度,地形条件不利于斜坡稳定,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效的滑移空间。

(2)滑坡区是第四纪残坡体堆积物,以粘性土为主,厚度大,自身稳定性差,是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

(3)连续雨雪天气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1988年一个月,该区域持续降雨降雪,堆积物水分渗透浸泡后达到饱和,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坡。

(4)彝良县“9·7”地震对滑坡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图 1 Google Earth上的高坡村
图 2 现场救援工作
(三)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
1、灾害概述
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

2、灾害原因
(1)地质地貌原因。

舟曲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

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

(2)“5 12”地震震松了山体。

舟曲是“5 12”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 5年时间。

(3)气象原因。

国内大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使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到强降雨,雨水容易进入山缝隙,形成地质灾害。

(4)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

由于岩体产生裂缝,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深入岩体深部,导致岩体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

(5)地质灾害自由的特征。

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难以排查出来。

(6)在舟曲泥石流受灾严重的三眼峪排洪沟上游,正在修建拦洪坝,灾害发生前,包括4座拦渣坝在内的工程尚未完工。

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工程终止;而在刚建完的4道拦洪坝中的1号坝,在其残体内部堆着石块、沙砾,稍微用些力便可徒手抽出石块。

在灾害发生时,这些工程不仅没有发生其作用,反而还产生了不利影响。

图 3 Google卫星地图显示下舟曲的位置和地形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