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表现形态

美的表现形态


3、优美的具体表现 自然景物——偏重形式
自然界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 是山清水秀、波平如镜、倒映清澈的自然美影。
社会生活: 融洽的关系和平静安 宁的生活氛围。比如纯洁 的友谊、爱情、亲情。同 时劳动成果和产品往往也 是社会生活的优美的重要 来源。 人的美。
艺术作品:优美的艺 艺术作品 术不反映具有严重社 会矛盾和斗争、具有 不可调和性的内容, 往往表现大团圆解决 的东西,而且往往生 动的体现了合目的性 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 一。
英国政治家博克更详细论证了优美的形式特征:小 的体积、光滑的表面,缓和渐次的变化,各个局部不露 棱角,彼此融为一体,娇弱纤细的结构,洁净明快的颜 色等。
优美的本质:是人类自由的社会实践与客观规律 相一致,是真与善、内容与形式的 和谐。
和谐( 2、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p167) 优美的基本特征 和谐 首先, 首先,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表现为矛盾 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 其次, 其次,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优美的事物在 优美的事物在 形式方面都具有柔媚、和谐、安静、秀雅、 形式方面都具有 轻巧等品格。 再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整体上,优 再次 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外观形式与美的 内容相互谐调。
优美在本质上是静态的,但其感性形式却不一定 是静态的,相反倒可能是动态的,活泼流动的。因为 美是流动的美,动态的美,化美为媚。比如青春少女 顾盼的眼神,飘逸的秀发,迷人的曲线,富有朝气充 满活力的动作,无不体现动态的美,这都属于优美这 一范围。所以说,静态并不是静止,它是矛盾的相对 统一,平衡的状态。 优美给人的美感是客体矛盾对立消失后的和谐, 优美给人的美感是客体矛盾对立消失后的和谐,完 满的自由感,表现为轻松、愉快、和谐、宁静, 满的自由感,表现为轻松、愉快、和谐、宁静,是审 美享受的终极的追求目标和最高境界。 美享受的终极的追求目标和最高境界。
黑格尔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型艺术联系起来。象征型 黑格尔 艺术的特点就是内容压倒形式,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 无限的理念内容,从而造成了艺术形象的变形与歪曲 更大得多, 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了崇高在自然物身上,更大得多, 更大得多 更强得多——这就是崇高的显著特点。 “一件事物较之 更强得多 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一 件东西在量上大大超过我们拿来和它相比的东西,那便是 崇高的东西;一种现象较之我们拿来的和它相比的其它现 象都强有力得多,那便是崇高的现象。 ”
5、关于人的崇高
人的崇高是崇高美中比较特殊的,与自然的崇 高有着明显的不同: 人的崇高不通过外在的形态的高大见出,而在 精神、道德、品质和性格的伟大中见出,特 别是从与困难、疾病等作斗争的过程中,体 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和勇敢精神中见出。所以, 无论是在野蛮社会还是在文明社会,最受人 崇敬的都是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战士。这 种崇敬就是崇高感。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 力学的崇高。 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是指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 超出人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 如崇山峻岭、大 海、天空。力学的崇高表现为一种力量上的无比威力, 如火山的爆发、暴风骤雨 。 他举例说:“高耸而下垂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 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 飓风逞着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 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在和他们相较量时, 我们对它们抵拒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但是假使我们发 现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 我们有吸引力。”这就是力学的崇高,他还认为崇高的 审美判断接近于道德伦理的判断。
(2)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崇高主要显示出实践主体的巨 大力量,更多地展示主体要征服和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 状态。 如革命斗争。 (3)艺术中 描写社会生活中那些感人的、艰巨曲折的重大生活 事件,描绘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表现生活中的崇高人 物的思想、品格等;同时渗透艺术家的崇高思想、感情、 理性、愿望和要求等。
1、崇高的本质 、
崇高是自然人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状态。这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又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作用的伟大的美。在崇高的 矛盾激化状态中,实践主体的精神得到了高扬。崇高是在 主客体的矛盾斗争中显示出来的性质。 崇高的根源与美的本质一样,既然美的本质来源于人 类实践,那么崇高的根源同样存在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 伟大实践当中。它表现为主体实践与客观现实的斗争过程, 即现实与实践的冲突、对立、抗争,表现为美与丑并存的 一种状态。在形式上,它呈现为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的斗 争,表现了冲突的严重痕迹,往往是粗糙的、巨大的、坚 硬的;它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剧烈激荡的,夹杂着痛感的。
2、崇高的基本特征 、 崇高就是一种庄严、伟大的美,一种惊心动 魄的美。 它的特征: (1)具有粗犷、激荡、刚劲、有力、雄伟的外 在形式特征,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和不可 阻遏的强劲气势; (2)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 (3)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崇高的审美感受——崇高感 崇高感 崇高的审美感受
一、优美
1、优美的本质
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和圆型。 中世纪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有三个要素: 完整、和谐、鲜明。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 18世纪英国画家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最美”的原则。 在他看来,人的形体直线最少,蛇形线最多,因而人体 最美。
第6章 美的表现形态
请欣赏音乐: 请欣赏音乐:
神秘园《夜曲nocturne (《田园 田园》) 神秘园《夜曲nocturne 》(《田园》)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梁祝》 《梁祝》 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 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
被 缚 的 普 罗 米 修 斯
小 孩 与 鹅
4、崇高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
(1)自然界。
自然对象的巨大的体积和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 自然对象的巨大的体积和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 都对形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的作用。 都对形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的作用。汹涌的波涛,直泻而下的 瀑布,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奔腾的长江,咆啸的黄河等;巨 大体积如无边无际的大海,黑暗朦胧的夜空,高耸入云的山峰, 陡峭的悬崖等等,这些是崇高的对象的自然特点。 自然的对象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即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活 动结合起来时,便显示出崇高的特点。当人类的实践还征服和 掌握不了这些自然对象时,这些对象作为异已的恐怖的或者崇 拜的对象而与人类相对立。而当人类的实践发展到能够征服和 而当人类的实践发展到能够征服和 改造这些对象时,它们才能够成为欣赏的崇高对象。 改造这些对象时,它们才能够成为欣赏的崇高对象。但它们还 以巨大的体积和似乎不可抗拒的力量与人类抗争, 以巨大的体积和似乎不可抗拒的力量与人类抗争,因而能引起 人们惊叹和崇敬的感情。 人们惊叹和崇敬的感情。
艺术中如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充满 了诗情画意。如墨殊《寓意》诗:“犁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韩愈:“江作青丝带,山如碧玉 簪。”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西方艺术中如古希腊的塑雕维纳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 的《蒙娜丽莎》,以及拉斐尔的《椅中圣母》,莫扎 特、舒伯特音乐中的释放轻快的音响旋律,施特劳斯 《蓝色的多瑙河》,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阿炳 《二泉映月》 等,都是优美的形象。
3、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1)优美是和谐,强调均衡与和谐,丑是不和谐、反和 谐;崇高是美与丑的对立,是和谐与反和谐的组合, 有更多的对立、严肃的因素。 (2)优美偏重于柔,更突出柔媚、宁静、含蓄、神韵; 崇高更偏重于刚,强调刚健、运动、气势、骨力。 (4)优美牢牢地守在有限、客体、感性里面;崇高更趋 于无限、主体、观念。 (5)在感性特征上,优美以圆润娇小为特征,崇高则追 求高大、方正。 (6)在美感上,优美给予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静观 的享受;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痛感与愉悦感相杂糅 的惊心动魄的美。
十六世纪初,教皇尤里 乌斯二世向往给自己修 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 的陵墓,并将著名的雕 塑家米开朗基罗招来为 他工作。 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 一个。他是犹太人中最 高的领袖。他曾亲自和 上帝接谈,受他的启示, 领导希伯来民族从埃及 迁徙到巴勒斯坦,解脱 他们的奴隶生活。《圣 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 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 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
西方最早指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时期的 古罗马时期的 朗吉努斯。他的《论崇高》, 》,主要是文章风格上的崇 朗吉努斯。他的《论崇高》,主要是文章风格上的崇 即修辞学上的宏伟。 高,即修辞学上的宏伟。 他指出,一切崇高的来源有 五个,分别是“庄严伟大的思想”、“情烈而激动的 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 “整个结探讨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有“大”这一审美形态。“大” 就是伟大的意思,也相似于崇高。孔子曾经感叹:“大哉 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不过,孔 子这里的“大”还和某种道德品质的完善掺和在一起。孟 子时“大”的含义有了变化:“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 辉之谓大。”指出美和大的分别,大是在美的基础上产生 的,而有“光辉”的气势。庄子明确区分了“美”与“大” 的含义。《天道》篇中“舜问于尧”的一段话里说:“美 则美矣,而未大也”。显然,“美”与“大”是两个概念。 “大”在庄子看来,就是天与地才具备的品格。他说: “大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 也。” 。完成了“大”的崇高观念的转变。
蒙 娜 丽 莎
拉 斐 尔 的 《椅 中 圣 母 》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 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
1、两方美学史上的悲剧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