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朦胧诗及其叙述“那一切已离我们远去:感伤的思考,痛苦的期待,还有一双双歪斜却依然有力的足印。

我们面对着一个退潮之后的沙岸,唯有未及冲刷的沉积物、杂生的海草、以及破损的的贝壳,说明昔日的喧哗留下的怅惘”。

然而,我们对朦胧诗的记忆并未消失,朦胧诗,无疑成为诗歌历史上一个永远的话题。

一、朦胧诗的“朦胧”引起的论争及其意义一个诗人或一个诗派的诗是否朦胧,在今天都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是否能够读懂或是否能够完全理解和明白这些诗的全部含义,在今天也不会再有人去批判。

但是,在20多年前,这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严重的必须进行批判的政治问题,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1、最初引起的注意。

朦胧诗的“朦胧”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是顾城在于个非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几首小诗。

苜先,在诗歌中毫无顾及地袒露心胸,流露出来的悲观的人生观;作毫无遮拦的“内心独白”;其次,“这一类新人新作”,是“个人主义的呻吟,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五四’时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回声”。

“看不懂”是“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主要是感情倾向上的问题,而不是由于“朦胧”而“看不懂”的问题。

这种诗歌环境中的人们在读到朦胧诗时有何感受,他们除了惊讶,也就只有感叹“看不懂”了。

在那个年代,朦胧就意味着“现代”,“现代”就意味着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就意味着颓废,颓废也就意味着反动。

2、“三个崛起”。

从80年开始掀起高潮一直到85年之后逐渐平息,有三篇为朦胧诗助威的著名文章:一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二是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三是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文学史以后把它们并称为“三个崛起”。

3、论争的结果。

首先,人们不但发现朦胧诗对封建思想和国民性的批判,正是“五四”新文学未完成的主题,它在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探索的创新精神两个方面,实现了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对接,其次,通过这场论争,朦胧诗由原来的自发的分散的探索性艺术创作,演变成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第三,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论争,朦胧诗不断涌现出来的创新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对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影响,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二、朦胧诗的文学史叙述1、《新时期文学六年》对朦胧诗的肯定。

最先在文学史中为朦胧诗开设“专章”的是《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在这部最先对“文革”后的文学现象进行集中描述的专著中,对朦胧诗的整体成就作出了大胆的肯定:“我们还高兴地看到一批青年诗人,在劫后的废墟上起步,以对时代生活的灵敏感应和对新诗艺术的大胆探索,迅速成长为新诗的年轻梯队。

他们的思想交织着欢乐与愤懑、昂扬与沉郁、豪放与悲愁,情感丰富、复杂,而艺术上的自由竞争与刻意探索,使他们显然高出50年代起步的前辈当初的艺术水平。

”2、“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在一九八○年,“朦胧诗派”就在文坛以一个诗歌派别的面目出现并获得命名。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一批诗人既包括早期“知青”诗人如食指、芒克、多多、北岛等人的创作,也包括舒婷、顾城、杨炼、江河等人。

从70年代起,这一批年轻诗人先后发表了大量新风格的诗。

3、创作主题第一,新诗潮诗人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纳入到了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文学传统中去,把新诗潮看作是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承接和延续,在诗歌中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自由精神;第二,新诗潮诗人已不再满足于对文化遗产的纵的继承,他们更注重于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横的借鉴,同时也开始了对几千年来文学传统的反思。

4、舒婷的艺术特征。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在70年代末认识了北岛等人,成为《今天》的撰稿者之一。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在“新诗潮”有争议的诗人中,舒婷的诗在思想艺术上的创新显得较为不足,但是她却因此拥有最多的读者,最先得到“主流诗界”的有限度承认,也最先获得出版诗集的机遇。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舒婷的诗得到了“清新的艺术之风”的美誉。

舒婷诗歌最明显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舒婷的诗不但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而且还代表着当代中国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

赏析《致橡树》和《会唱歌的鸢尾花》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5、顾城的诗。

在朦胧诗派中,顾城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关于朦胧诗看不懂而引起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顾城。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

12岁时辍学放猪。

“文革”中开始写作。

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街道做木工。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

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1980年初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人学而语系研究员。

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寓所辞世。

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缄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

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全编》。

顾城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经历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永她寻找光明”(《一代人》)的诗百场时候,很快放弃了对光明的寻找,“我把希望,融进花香/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眼睛/世界就与我无关”(《生命幻想曲》),以逃避的态度而去寻找自己眼中的童话世界,去创造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美好幻境。

赏析《一代人》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学生分析《生命幻想曲》。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他们挨的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上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1981年3月三、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朦胧诗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诗歌流派,始终是不稳定的。

1984年,朦胧诗作为一个诗歌艺术的探索运动已经解体,也有人把1986年10月由《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共同举办的“199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看作是由“朦胧诗”过渡到“新生代”的标志。

朦胧诗的真正变异和发展,应该是在受朦胧是影响的“新生代”的诗人崛起之后,“新生代”又称“后新诗潮”,是一个极其庞杂的诗人群体,他们中有的人称为“后朦胧”、“第三代”等等。

“后朦胧”诗人主要以海子、王家新、驼一禾、西川等为主。

“第三代”诗人主要指韩东、于坚、翟永明等。

1、“后朦胧”诗群。

“后朦胧”主要指在朦胧诗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校园诗人”,他们也像朦胧诗人一样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但他们更强调体现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更注重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价值和诗歌的终极意义,其作品比朦胧诗更丰厚深邃,也比朦胧诗更艰深晦涩。

他们不同于更年轻的“第三代”诗人,大多游离于各种社团和流派之外,坚持“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强调文学创作的“专业性”、“人文性”和“独立性”。

海子与他的诗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个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H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

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他凭着辉煌的才干、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平调的生活环境些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200首抒情短诗,曾和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

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屉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C种诗歌选集,但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

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海子,是一个诗歌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身上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方文化激烈冲撞中无处依傍的精神焦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