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网络传播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传播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

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传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最大地发挥网络传播的正面社会效应。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发展、正面社会效应、负面社会效应一、网络传播的涵义:什么是网络传播?所谓的网络传播就是“信息共享”,或者说是“刺激消费,增大影响力”,还可以说成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1、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流,BBS、网上聊天等是网络媒体交互性的集中表现。

2、传播速度的快捷性,版面不受空间的限制,频道更新周期短,操作简便,速度极快,可以瞬间发送信息。

例如:网络电视可以快速地传输文字、声音和图像给受众。

3、传播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例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的网络媒体,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其进行全球传播。

4、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超链接,受众能随时看到最新、最详细的信息,网络媒体也没有了种类和行业的限制,不再是只有编辑和记者才能发布新闻。

此外,信息文本的超链接使得传播在空间上,可以通过同一平面或界面,同系统内或系统外的其他信息点进行实时阅读链接;在时间上,可以实现阅读错位,文本信息形成一个无限的信息链。

5、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手段多元性,在信息形态上具有纷繁的多样性,既是新闻信息发布平台,也是生活内容服务平台,电子交易支付平台,娱乐消闲平台,涵盖了人的需求的方方面面,显示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兼容能力和变化能力,在存储空间上可以无限扩展。

三、网络传播的社会效果:信息传播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媒介,互联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由于网络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随着互联网络及信息科技的发展,无可否认,我们已进入了或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或称网络社会。

网络传播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

(一)网络传播的正面社会效应:1、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发挥网络媒介的守望功能,保证社会的安全发展,需要广大群众的监视和守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它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全体社会成员行使监控和守望的主要手段。

守望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在网络传播采集报道素材与资料时,所关注的新变化、新问题、新动态、新事实等,也就是大千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各种兆头。

网络传播媒介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它所传播的新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比如在2008年6月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这一事件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食品业的安全监视,网络传播在报道这则新闻时,也介绍了什么是三聚氰胺,以及它的“真实面目”和过量使用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等。

引导人们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并能及时提供对违法人员的处置情况。

这样就能督促其它食品业要严格按法律办事。

2、能够呼吁社会成员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虽然党中央和政府部门一直在不断地努力促进整个社会富裕起来,但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贫困差距,社会中还是存在一些生活贫困的弱势群众。

网络媒介能将那些处于生活底层的、需要社会帮助的群体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社会各界就会伸出援助之手、相互帮助,为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改变做一些努力。

在反映和揭露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报道时,能够激发人们对造成弱势群体生活的各种原因的反思,并采取措施从根本上着手,避免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

网络新闻传播能够很好地保存往期节目,有利于人们反复观看,从而比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的反复度要高,而且网络也能够将各种社会问题进行集中分类,有利于归纳总结同类问题的症结。

3、有利于受众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网络新闻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大家可以相互之间讨论交流,这样的话,看待问题的视角就会变宽,了解的东西也就会变多,另外,也可以从中得到学校甚至课本外的知识。

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得到缩短,精神层面的交流反而变得更频繁。

另外,人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新闻的渠道,将自己的故事和个人生活体验与他人分享,传播自己好的一方面,鼓励别人,另外,还能丰富别人的生活,当然,也会得到来自社会各个行业不同人士的指导,能够加深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投入。

比如,李开复开设自己的微博,通过这个平台,很多人可以得到李开复的指点和帮助,然后大家可以将李开复的意见“新闻”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并在网站论坛中交换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也能从别人的故事中学到一些经验教训。

4、传播形式更易于人们接受网络新闻的传播形式有很多种,首先,借助日常生活语言的运用,使新闻简单易懂、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这样就更易于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加速新闻的传播速度。

因为积极参与这种网络新闻,其主要受众是网民,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同地域的网民之间能够迅速互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

由于网络新闻不要求用书面语言,语法也不像传统新闻那样非常严谨,所以,只要有一定文字基础的人,都可以加入到这种网络的传播中。

这样的新闻利于普通老百姓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见解。

另外,网络所传播的新闻更具有一些表述优势,它能结合文字、色彩、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使枯燥呆板的语言变得更加具有表述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新闻传播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深广度地进行介绍,方便人们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新闻,并对反响效果好的新闻反复观看,使新闻迅速传播。

总之,先进的科学技术给网络新闻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使新闻走进日常生活中,扩大了新闻的辐射范围。

(二)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第一是缺乏严谨性。

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

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发布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萝卜快了不洗泥",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屡见网端。

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

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是缺乏深刻性。

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深心为之折服的力度。

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

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很是少见。

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同时,或许是由于网络新闻太芜杂、网络言论太散漫之故,即便有一些具力度、具深刻性的文章也易被湮没。

另外,或许一些严肃的评论家还未有在网上发表见解的习惯,甚至压根儿就不想在网上发表,以免与浅薄者为伍而自降身价,一如电视诞生之后美国那些老派评论家固守报端一样。

第三是缺乏权威性。

媒体权威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受众对你所发布新闻、发表观点的采信和认同程度。

采信度、认同度高,权威性就高;反之,权威性就低。

从媒体发展的轨迹来看,通常是老媒体高于新媒体,一般认为报纸的权威性最高。

因此,网络媒体在这方确乎存在着先天不足,特别是网络上信息和信息垃圾相伴而生、泥沙俱下的状况,更无时无刻不在消蚀其权威性。

同时,就单个网络媒体而言,权威性的高低有无又与其所依托的背景或母体相关。

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正在发布新闻的网站在严格意义上并无发布新闻的资质,这样一来,所谓权威性根本就是无本之木。

更为关键的是网络媒体自身的原因,诸如以上提到的两大不足的存在,无疑使其权威性大打折扣--试想,一旦网上发布的都是些仅供参考、姑妄听之的东西,又有什么权威性可言?没有严谨性,就难以保证真实性;没有真实性和深刻性,也就难有权威性。

网络媒体的导向功能为什么让人感觉总体上不如其它媒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权威性不够。

四、小结:网络传播是正面和负面社会效应的综合体,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负面社会效应,就完全将其否定,相反,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它的正面社会效应,并充分利用,让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注释:(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8次印刷,第280—289页。

(2)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谢新洲:《网络媒体的传播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月。

(4)【美】罗杰.菲德勒著:《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雷跃捷,《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03月。

(7)杜骏飞主编:《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