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印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领导人及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中印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得到了较大发展。
但从历年的外贸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印贸易额占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分量却不到2%,占印度的对外贸易总额分量不到6%,这反映了中印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制约因素多。
交通通道条件制约6月5日,300余名来自中国和南亚各国的商务官员、企业家和学者在云南省昆明市当前金融危机的一大机会就是开拓中国市场,吸引来自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印贸易额自2002年以来增长了10倍,2008年达518亿美元。
印度商会高级副主席维萨姆哈尔·萨兰恩表示,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中印贸易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对南亚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李丽说,中印两国虽然陆路相接,但目前两国贸易还主要是依靠穿越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运距长,时间长,大大增加交易成本。
中印间遥远的运输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两国经贸合作发展。
尽管史迪威公路得以重修,乃堆拉山口已经开放,中印陆上运输路程已大大缩短,但由于路况不好等原因,中印贸易通道建设问题还需要双方积极探讨。
同时,能大大缩短中印贸易距离的陆空线路必须经过印度的北部或东北部各邦,这些地区比较贫穷,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系统本身就不发达。
这里也是印度内部难以治理的地带,同时也恰恰又与中印边境有争议的地区接壤,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制约中印经贸陆空线路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了中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中印双方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是个经济问题,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从总体上看,中印双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够,除近年来少数互访过的官员、商人、学者外,两国广大民众对对方的国情和政策缺乏基本了解,互信程度较低。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印度人担心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合作会影响印度的安全,对中巴的密切关系依然怀有戒备心理,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发展。
其次,“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使印度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畏惧心理,对中国商品产生抵制情绪,使得中国在印度的市场缩小,中印贸易发展受挫。
另外,中印边界和西藏问题也对边境贸易的发展和贸易的便利运输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印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长期以来,中印贸易合作水平虽然不高,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国盈余有限。
然而到2006年,印度对华贸易出现赤字由2005年的八亿美元顺差变为逆差41.2亿美元。
进入2007年,印度对华贸易赤字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在印度引起了强烈反响。
印度媒体曾专门撰文建议印方采取措施,积极寻求并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种类,以缩减正在扩大的印方逆差。
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源于贸易结构的不合理。
从进出口结构分析,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和农产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机械制品、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纤维及纺织制品。
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这种进出口结构使得印度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有限,也容易产生贸易逆差。
印度方面的媒体认为,如果不解决快速增长的中印贸易赤字问题,巨大的贸易失衡将会给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障碍。
印度保守的市场准入政策也在客观上阻止了中印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尽管印度已经推行了很多年经济改革,但其内向型经济特质十分明显,整体的对外开放度并不高。
其次,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的开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关税之外,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系列的额外收费,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贸易争端立法不规范,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
近年来印度关税已陆续下调,但仍居较高水平。
高关税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商品的进入,阻碍了中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印度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多,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欠佳的国内投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印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中印贸易摩擦频贸易不平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贸易摩擦。
中印两国双边贸易虽然在各方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都不大,但两国的贸易摩擦不断。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印度针对中国玩具的禁令,以及为了控制涌向印度的中国商品,新德里对中国商品发起了14起反倾销诉讼,并对中国铝屏等产品征收保障性措施税。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自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印度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7项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涉及工业盐、钢铁、汽车零部件、煤炭产品、瓷器、纺织品和橡胶制品等,这意味着中国产品和商人蒙受了总计超过15亿美元的损失。
频繁的贸易摩擦给中印两国贸易开展造成了障碍,也阻碍了两国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消息显示,近七年以来,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年均增幅都在45%,但同时在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印度同中国的贸易增长速度也是最快。
印度中国商会首席执行官拉马仓德拉也表示,中印经济协同作用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包括双边的经济往来。
中国方面已经显示出近期的经济形势会对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合作提供良好机遇,这对双方都有利,这种态度对印度以及其他南亚国家都是一种鼓舞。
同时,中国和印度已经开展了定期的贸易对话,以便在出现贸易争端时解决矛盾。
加上由于经济交往在拉近中印关系中是建立信心的可靠措施之一,所以两国高层政治领导人在相互示好时仍将把它置于优先位置。
两国将期待扩大贸易关系,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内外建立贸易同盟,寻求在新兴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增加自身分量。
只有中国和印度寻求支持、维持和提升两国当前经济交往的层次,两国才会达成一项互利协议。
因此,有足够理由预计未来中印贸易关系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三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等,中国自印度主要进口铁矿砂、铬矿石、宝石及贵金属、植物油、纺织品等。
中印经贸关系博弈2008-12-25 10:32:52 【大中小】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印度从2005年排名第50位一跃而上升到第43位,首次在排行榜上超越了中国。
在本届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发展并列成为主要议题。
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21 世纪两个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经济实体。
近年来,两国贸易发展较快,贸易额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中印两国的经贸关系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中印贸易快速发展中印贸易开始于1951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贸易规模很小,发展缓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很快,贸易额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递增。
2005年,中印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6年是中印经贸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06年3月,中印双方高层召开了中印经贸科技联委会第七次会议,确定了落实《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的工作计划,启动了中印区域贸易安排联合可行性研究,同意建立工作机制讨论印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2006年11月,中印《联合声明》宣布,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将达到400亿美元,提出了包括“确保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巩固贸易和经济交往”等10项战略,强调“中印全面经济和贸易关系,是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2006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由2000年的29.14亿美元增至249亿美元。
目前,印度是中国第10大贸易伙伴。
从贸易总密度来看,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据印度学者分析,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塑料及橡胶、陶瓷及玻璃制品等;自印度进口的产品主要为铁矿砂、铬矿石、宝石及贵金属、植物油、纺织品等。
近年来,印度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大量私营企业积极投资,计划新建公路、桥梁、铁路、港口和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中印承包工程领域合作空间广阔。
中印投资合作也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的中国在印度投资累计金额为1700万美元。
投资领域主要有电子、通信和轻工等。
同期,印度在华非金融类投资项目256个,合同金额5.48亿美元,实际投入1.72亿美元。
此外,中印双边商务人员往来频繁,中印资源合作和技术合作均有较大发展潜力。
二、快速发展的背后伴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印经贸合作中的很多问题成为了制约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中印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凸显,印度保护本国落后制造业及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等。
1.中印双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凸显1975年,印度开始建立反倾销法律制度;1992年,印度发起了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
近年来,印度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导致其反倾销调查居世界前列,并已成为全球启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
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2006年,印度共启动反倾销调查457起,比位居第二位的美国多22.5%;保障措施15起,比位居第二位的约旦和智利多36.4%。
1994年前,印度未曾对华启动反倾销调查;而1995~2006年,印度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对来自中国的商品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救济调查,年均7.6起,远远超过美国和欧盟。
此外,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金额也逐步提高,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日益增大。
尽管随着印度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印度对华反倾销案日益受到重视,应诉率明显上升,但仍低于对美国和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应诉率。
此外,由于印度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国家”规定在形式上充满了随意性,表现在非市场经济国家定义模糊,确定正常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涉案中国企业如何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等核心问题的规定尚缺乏可操作性,“非市场经济地位”方面的问题仍是困扰中国企业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在印度反倾销调查中胜诉的几率很低。
2.印度保护本国落后的制造业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两大类型,全球的“中国制造”不仅引起了发达国家生产企业的市场恐慌,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压力。
目前,印度制造业还很落后,印度制造业在三大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足30%,工业制成品中,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不多,工业制成品的质量普遍低劣。
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显示了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力,很多印度企业声称中国产品将给印度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冲击,有些印度人甚至称之为“中国产品侵略”,一些制造业企业纷纷要求印度政府对中国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
3.印度贸易壁垒较高尽管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印度即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增长战略,大幅度削减贸易壁垒,但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目前,印度的贸易壁垒在南亚地区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