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省地毗邻北京、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有着十分有利的区位。
在北京、天津、河北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努力提高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央经济圈地区共荣的坚实基础。
虽然现阶段河北省在城镇化的发展上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进展,但是与北京和天津相比,不论是从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还是建设的质量上看,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对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牵制着环首都经济圈以及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本文以社会分工、系统工程、制度变迁、二元结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定量分析、功能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发展效率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从而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环境;城乡第1章绪论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选题背景河北省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优势,毗邻北京、天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
眼下在北京、天津、河北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努力提高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已经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央经济圈地区共荣的坚实基础。
虽然现阶段河北省在城镇化的发展上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进展,但是与北京和天津相比,不论是从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还是建设的质量上看,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对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牵制着环首都经济圈以及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1.1.2 研究意义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城乡二元体制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河北省现在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期。
其根本就是要让新型城镇化建设贯穿于其中。
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使新型城镇转型越来越顺畅。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重点示范区建设,将更有利于河北省承担北京的非资本性功能和产业转移,从而可以加深与环渤海各经济区的有效合作。
携手合作打造环渤海示范城市群,使其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加速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全省经济发展进程和建设美丽河北的进程。
还需要集中更多的现金生产要素,发现并补全城市经济的不足,帮助我省探索和打破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结构,创新城乡关系发展方式。
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试点示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内研究现状董柱认为,农村过剩的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应该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但要想实现这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必须要优先发展小型城镇的经济,从而使农村的过剩劳动力能够转移到需要的地方去,这种实践可能是一种战略偏差。
李强提出了推拉理论模型,推拉理论可以来论证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因为什么。
李强认为中国推拉理论模型与其他国家的理论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特有的户口制度是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相互流动最突出的障碍,户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对推拉理论模型产生影响,并且会让这类推拉永久失去效力,这是对我国城乡关系研究的一大阻碍。
陈金永曾提出,我国户籍制度是我国一大特色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府偏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户籍制度的改革现在还只针对农村,拥有农村户口的人可以得到一定的福利,但究其根本,我国的户籍制度的主要功效在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1.2.2 国外研究现状在2012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城镇化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城镇化集聚对消费产生的循环累积效应。
他指出,现在的消费者消费更趋于理性化,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所以作为企业,应该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大力发展规模经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联动,就会出现集聚效应,这一观点充分论证了城镇化水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正相关问题。
2014年,付吉塔和温纳勃兹有证据证明了城镇化的外部经济与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城镇化的外部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也会反作用于外部经济,他们还提出在地理上形成的居民经济活动外部经济表现也会刺激消费需求,这其中,城镇化这种形式正是经济集中的主要形式。
Henderson提出了从农业到非农业,基础经济到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对城镇工业化进程,劳动力需求以及发展城镇化所需资本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城镇的形成和转移模型,这类模型反映的数据就是城镇化集中度的提高最终将会决定消费需求的扩大。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1.3.1 研究的内容河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对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河北省综合实力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使河北省形成了合理层级,推进了城市发展与产能的高效融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格局。
首先,新型城镇化促进了河北人口的城镇化,就地吸收我省人口使其不向外流失;其次,也能为疏解京津人口做贡献。
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推动了各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形成产业振兴城镇、产业聚集人才的新型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产能与城镇化的互动,提升了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形成了先进的规划布局理念。
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整合了河北省各类土地的利用,根据各城市自己的定位,从而合理规划各类功能区。
将各地市的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统筹城市中的各类用地,聚集生产用地,提高生产效率,努力打造适宜,适度,生态美观的生活居住地。
我们所了解的新型城镇化会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更具有文化内涵,成为一座兼具生活,品位,魅力的新城市。
河北省有着文化深厚的文化遗产,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如河北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保定规模,以保定和廊坊为首都撤离河北省的中心地区,它们将会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重要承载枢纽。
并逐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中与北京、天津的核心群。
廊坊将利用京津冀走廊的区位优势,把生态环境、休闲娱乐、人工智能、商业发展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也要把握住新兴产业和高度相关背景产业的共同发展,不断努力建设新型城镇,加快创新型城镇的建成,使保定、廊坊成为首都城市群的核心区,重点城市。
廊坊市作为环渤海首都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产业的选择方面,还是重点突出环保型新型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化制药以及高精端装备的制造,大力发展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代替原始高污染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金融业与服务业的研发和设计,现代物流和云计算。
服务,旅游,养老金,贸易和其他生活服务,以及现代休闲农业,如蔬菜,家畜和水果。
1.3.2 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国内国外文献,提取所需的有效信息,用来达成研究的目的。
文献阅读及提取信息的方法在各个学科之间均得到了广泛应用,作用是为了了解研究课题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更有利于对课题进行整体的把握。
可以形成对研究课题的总体印象。
将搜集到的理论数据与调研所得到的真实数据进行对比,有助于了解课题的整体情况。
定量分析法:运用数量关系来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以及相互联系,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把握事物之间本质的,根本的关系,科学的将研究对象所展现的运动规律展现出来。
功能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社会现象常用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社会中各种现象所展现出来的功能做整合,从而满足社会生活中的各项需求,对此类功能进行分析。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征与理论基础2.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群聚,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科学发展。
集约化,高效化,功能化,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化,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以往的城镇化会过分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的扩大,而新型城镇化应将提高城市文化作为核心,将加强公共服务作为重点,打造生态宜居的高质量城镇。
地方城镇化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作为核心,而不是大兴扩建高楼大厦和公园广场。
农村人口向外的转移不出现,农业规模经济不仅不会扩大,而且内需也不会扩大。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有效扩大内需,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毫无疑问,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就是要走一条新的城市化道路,这是适合当前国情的大战略,加速整个社会经济转型。
2.2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征2.2.1 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新型城镇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新型城镇,开发新兴技术,进行有效管理的领头羊,可以有效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凌乱,小县城布局建设分散问题,工业化发展速度与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均衡的问题。
2.2.2 发展方式多样化中国幅员辽阔,各省各地情况复杂,发展不均衡。
在基本原则下,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多样的。
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并不相同。
山区和平原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地区特征也是不同的。
不能只用一种方式来统一规划各个地区,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优势做出不同的发展规划,城镇工业化的发展要根据各地的需求来做出适当调整。
2.2.3 良好的群聚效应城镇拥有产业群聚效应,它能将很多不同的产业聚集在一起,城镇同时也拥有规模经济效应,在降低平均成本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收益。
要想增加城镇数量,就需要对城镇的规模进行扩张,同时必须加强对城镇的有效管理,不能虚有其表。
然而有些城市在这方面显得非常虚假。
2.2.4更好带动周边发展利用自身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辐射,促进郊区和农村共同发展是乡镇必须承担的义务,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
问题是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思想,愿景,计划和实施。
不要搞孤立的岛屿城镇。
2.2.5城镇之间联系密切城镇化不是城市化。
它与城市化的主要区别是要把大中城镇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各个城镇之间的联系,打造一个有问题共同解决,有利益大家共同分享的经济繁荣共同体。
大中型城镇和小城镇在实质上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对其进行割裂。
2.3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2.3.1 社会分工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支持强势产业的建设和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集聚,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合理布局郊区,县城及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城市要素资源的积累并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形成基于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化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根本经济动力。
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是集群演化的内在动力。
辩证地说,城市分工提高了要素集聚的效率,产业集聚带来了规模经济向城市化的转变。
城镇化不仅体现在人口的积累和规模扩张上,而且体现在产业分工就业结构的进一步改善。
2.3.2 系统工程论从各国城镇化的总体经验看,人口流动与收益分配,城乡差距,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河北省的城镇化也存在改变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
我们必须了解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五要素是如何协调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