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在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今天,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重点。

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基础先导作用使得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也决定了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通过综述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影响因素,保障措施、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模式,对改善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各大城市交通行驶面临显著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交通需求总量快速增长;二、机动化水平快速提高;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扩大,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严重;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受到重视,但整体服务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五、环境压力大。

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实现有效的道路交通资源的高效利用。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各种交通方式中社会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总高的方式,不仅可以获得城市交通的总体效益,还能为城市的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低价格的出行选择机会[1]。

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口、资源、技术、文化等的综合概念。

它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而是基于整体、协调、优化、高效、公平、循环的持续。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居民提供迅速方便、安全经济、舒适准点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不仅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同事也是城市科学管理的需要。

毋庸置疑,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与交通设施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如何经济合理地利用交通设施,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就外部成本,根据DECD的分析资料,公交所耗能源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远低于私人小汽车等机动车辆;就客运出行方式,从各种出行方式使用道路的角度看,无疑公交所需道路面积最少。

公共交通的比重越高,道路上的车流量越少,交通矛盾就越少。

因此,世界各大城市无不把发展公共交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中国城市的基本特点是用地短缺、人口密集,任何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必须以此为约束。

因此,建立以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的城市交通体系是将来一个时期内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

2、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根据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我们认为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是:建立一种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既能提供快捷、安全、舒适的出行条件,以满足城市客运要求;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真正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使公共交通结构功能不断发挥和完善,形成公共交通系统、城市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5]。

二、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公共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城市发展、城市交通系统、土地利用、能耗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土地利用等。

1、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交通系统的支持,而良好的交通系统又可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这是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过程。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TOD模式。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二战后期美国城市无限制蔓延的问题[13]。

TOD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模式为城市提出了一红依托公共交通,使交通与土地利用耦合的模式。

传统TOD模式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以大运量公共交通(主要指铁路、轻轨等轨道交通以及巴士干线)为主导进行交通与土地联合开发;第二、提倡安全、友好的步行空间;第三、支持在公交站点周围步行允许范围内进行高强度的开发;第四、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往往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功能为一身[14]。

2、公共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西方国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形态对资源和环境污染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随着联合国环境大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城市形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称为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是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西方学者针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的弊端,提出了TOD模式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开发紧凑布局,支持公共交通;商店、住宅、公园、办公构造、公建设施分布在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服务范围以内;街道步行化,并于出行起讫点直接相连;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价格、不同容积率的混合居住区;保护自然环境,利用地形地貌建设高质量的公共空间;鼓励在建成区内沿公交走廊进行填充与改建[13]。

3、公共交通与社会生活公共交通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社会公平性和公正性。

公共交通是现代社会公益性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就要着眼于解决城市交通方面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公共交通优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市民优先”,为大多数人提供了机动化交通出行的权利,体现了城市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

公共交通优先对公共服务产品注重分配公平,体现了向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倾斜的分配原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走可持续的、集约式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健康发展,离不开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300 万左右,使城市和城镇密集区对交通的需求增长迅速。

特别是在小汽车快速增长的趋势下,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功能集聚并存。

实现城市紧凑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需要建立区域公共交通体系,以满足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的随机性活动,这是其他交通方式不能替代的。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不仅是解决城市交通的需要,而且也是优化城市布局,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4、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近几年小汽车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量占用城市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道路资源,致使许多城市出现交通拥堵。

在城镇化和汽车化的大背景下,城市交通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问题,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城市公共交通还是一种经济高效的交通方式,有利于降低社会总成本,它是全社会都可用的交通方式,尤其是解决低收入人群出行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另外公共交通污染率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环境保护,而不断增加的小轿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如环境悲化、能源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

发展公共交通对于缓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甚至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都尤为重要。

5、公共交通与城市环境资源近些年中国开始关注交通给城市带来的环境影响,倡导“绿色交通”、“可持续交通”。

中国1995 年发表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战略”是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其要求中国城市交通战略和规划要符合四项标准:经济的可行性、财政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接受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密度高,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仅仅依靠架桥修路和传统的管理方式去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不仅成本昂贵,而且效果十分有限。

据统计,每20 辆自行车或4 辆小汽车所占用的道路面积与一辆公共汽车所占用的道路面积相等,而公共汽车的载客量分别是每辆自行车、小汽车的100 倍和30-40 倍;运送同样数量的乘客,公共汽车与小汽车相比,分别节省土地资源的3/4,建筑材料的4/5,投资的5/6,空气污染是小汽车的1/10。

公共交通无疑是效率最高、最环保的交通方式。

大力发展大容量、高速度的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

三、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措施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从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线网布局模式和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线网优化方法三个方面分析。

(1)经营政策[4]目前我国公交经营普遍不是很景气,形成的原因是:票价制度背离价值规律;补贴制度不完善,经营机制不灵活。

①补贴制度:在中国,很多人认为补贴是政府财政的包袱,主张取消补贴。

其实,从公共交通的经济特性看,适度的补贴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

②票价制度:票价与补贴是互动的,制定运营费用中票价与补贴应占的比例,涉及众多的利益关系。

国际上公认的通行公交价格制定原则:票价收入必须弥补公交公司所有的运营成本。

针对我国当前的情况应采取票价改革方面的对策是:成本核算必须科学、尽量降低经营开支;逐步把票价提高到完全收回成本的水平上,加快票制、票务管理的改革试点。

(2)投资政策长期以来,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作为非生产性设施,其发展计划不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城市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因此投资比例很低。

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应当包括:第一,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发展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第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补贴制度;第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补偿制机制。

公共交通有时承担了一些社会福利和政府指令性任务;第四是要制定有利于公交优先发展的经济政策,要在税费、过路过桥费等方面给予公交企业和车辆优惠。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快立法速度,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优先发展公交提供法律保障。

(3)公共交通管理机制世界范围内公共交通有着不同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但公交系统最有成效的国家都有以下两个共同点:一、由地方政府控制和制定公交服务的范围和管理模式、票价。

二、由独立自主的商业实体负责公交运营,与政府的计划管理部门严格分离。

这里的政府管理是必要的,目的旨在平衡社会和商业目标。

我国公交面对巨大的市场,却越发不景气,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上述两个共同点,因而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公交三制改革(经营机制、体制、票制)。

[4]公交线路总是沿着客流源点逐点布设,但对于众多的客源点,如何布设公交线路走向,如何确定合适的公交线路数量,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理要求。

①公交线路布局探讨公共交通线路的布局形成原因很复杂,一般都是由当时城市的发展和经济条件、交通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形成的。

在城市内部,公交线网的布局是由每条公交线组成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大城市公交线网的布局模式不尽相同。

②国内外公交线网布局模式总结研究国内外城市公交城市公交线路的布局模式主要有:a.“客流源直接连通”模式:该种布局模式适用于中小城市,或道路网络条件特别好及城市向心特征不太明显的大城市;b.“接驳聚散”模式:该种布局模式适用于特大城市、大城市;c.“一路一线”模式;d.“穿城分流”模式;e.“一次换乘+穿城分流”模式;f.“放射线+环线”模式;g.“放射线+树型线”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