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卷1.近代一有识之士在谈到某一条约的条款时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该条款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设立使馆界的规定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朝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构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①分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3.《申报》报道说:“本月八日晨一时,驻扎丰台的日军,……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
我国当局以时在深夜不允,日军遂向驻在该地的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冯治安师吉星文团,开炮百余发挑衅,我军颇有死伤。
……此报道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八一三事变D.平型关战役4.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5.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6.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B.分封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7.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
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A.屠杀现场遗迹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C.历史文献记载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8.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B.军机处能决定军国机要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D.军机处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9.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
“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B.“东方雄狮的觉醒”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D.“4.5亿两,中国的慷慨”10.近代中国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件,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②五四运动③黄海海战④国民大革命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②④①11.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
”下面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B.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C.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12.下图为八国联军在廊坊遇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后,被迫退回距天津30多公里的杨村车站筑垒防守的画面。
你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A.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们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13.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
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学术争论提倡百花齐放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D.“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14.下图是1901年英国《PUNCH》刊物上登载的一幅《甜蜜而忧伤的离别》的漫画。
漫画中李鸿章对着手拿借据的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说:“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此漫画反映的是()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贷款B.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C.李鸿章因中国被瓜分完而感“忧伤”D.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感“甜蜜”15.“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慈禧太后、奕、李鸿章)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
”他们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高是基于()A.中国综合国力比日本差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破坏了世界和平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16.“我祖赫赫,开辟洪荒。
功化神圣,世代仰望。
”2015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代表参加了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与这段材料有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礼乐制度17.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
这反映了()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18.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反抗外来侵略B.推翻清朝统治C.掀起民主革命D.寻求救国之路19.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20.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这一变化说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21.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指的是( )A.侵华英军B.英法联军C.发动甲午战争的日军D.八国联军2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
这些机构变革反映的趋势是()A.专制皇权的强化B.中央集权的加强C.监察权力的扩大D.对农民控制的加强23.下图反映的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C.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4.“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25.左宗棠病逝后,有人评论说:“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
”左宗棠哪些行为受到人们如此称颂()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②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③举办洋务,创办军事工业④建立新疆行省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②③④26.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27.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民、提勺――官、漏斗――政府、壶――外国)。
其政治寓意是()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8.读下图,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茶叶等商品,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C.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危及清政府的统治D.英国用武力来保护鸦片贸易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2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3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
这表明(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31.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材料二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请回答:(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
材料二中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2)材料三中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
32.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甲午战争后,也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