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摘要介绍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包括园址选择、茶园规划、茶园建设等方面内容,并对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转换的方法进行分析,以为茶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茶园;建设;常规茶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29-01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无公害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加,加强生态建设,成为茶叶未来生产发展的方向[1]。

目前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土壤、空气中的污染物及人为污染是茶叶中有害成分的主要来源,目前土壤、空气中的污染物可通过选择无污染、生态环保的生产地进行解决,而人为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建设生态茶园等措施来解决。

结合近年生态茶园建设的实践,就生态茶园建设进行探讨,以为茶叶种植者生产无公害的茶叶提供借鉴。

1 生态茶园园址选择
生态茶园要求产地环境良好,无污染,植被资源丰富,水源清洁,空气清新,土壤理化性状较好,山地坡度在25°以下。

远离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以有1 km以上隔离带为佳,茶园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潜在的污染源。

2 生态茶园的规划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需对山、水、田、园、林、路进行全面科学规划,总体要求是“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

从而达到土地利用合理,田间蓄排水方便,田间操作方便,同时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3 生态茶园建设
3.1 开垦茶园
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茶园,同时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要进行科学劈山,将不妨碍种茶的部分原生树木作为茶园遮荫树,严禁烧山开垦,同时将茶园内的树根、灌丛、碎石等清除[2]。

先开路后建园开山,心土打埂,杂草及表土回定植沟,自下而上开等高梯层,外高内低呈3°~5°的内倾斜,外有土埂,内有节节沟,种植沟经1~2个月的晾晒后施足茶叶专用有机混合肥或农家肥回填表土,梯壁要尽最大可能多保留原植被。

3.2 茶园道路建设
为使茶园交通便利,要建设茶园道路。

茶园小区面积0.20~0.33 hm2设置步道,0.53~0.67 hm2设置支道,主道路、支道路、步道路基宽分别为5.0、3.0、1.5 m,使茶园各道路之间相互连接成网,若茶园坡度较大,道路修筑成“之”字形较佳。

3.3 茶园水利设施建设
茶园要建设蓄水池、排水系统,以保证茶园能够及时进行灌排水,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茶园0.33~0.67 hm2建一个
蓄水池,根据灌溉面积、水源确定蓄水池的大小。

若茶园条件较好,可以建设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提高茶园的给水能力[3-4]。

排水系统建设可根据地形地势在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在茶园上方开截洪沟,拦截山洪,引入排水沟,防止外界流水冲入茶园。

排水沟每隔15~20 m设宽、深分别为2~3、1 m的水池,以方便蓄水,减少水土流失。

3.4 优化茶园物种结构
做到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结合。

在茶园中有目的地保留部分林木植被,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遮荫树种植密度为90~150株/hm2,茶园以0.33~0.67 hm2为一个作业区,作业区之间有宽5~8 m的隔离带;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每4~5 m 种植1株,实行林、灌、草结合,以调节茶园小气候。

3.4.1 茶园内遮荫和绿化树种选择。

茶园间作树种应选择适宜当地栽种、病虫害少、与茶树无相同病虫害、不与茶树争肥水的树种。

茶园内遮荫以枝叶伸展度大、叶层薄的香椿、楝树、油柿等落叶乔木为佳;楝树、天竺桂、桂花、罗汉松、香椿、杉木、塔松等可在道路两旁、空地种植;茶园周围的隔离带、防护林可种植松树、杉树。

3.4.2 茶园间作树管理。

间作树整枝修剪是调控茶树光、热、水、气,实现合理遮荫的主要措施,间作树的分枝高度应控制在2 m 以上,在主杆不同方向的高度上留侧枝3~4个,在侧枝上留分枝2~
4个,并使侧枝、分枝合理分布,荫蔽度控制在30%~40%,保证茶树既能得到直射阳光的照射,又能得到间作树枝叶的遮荫。

3.4.3 梯壁留草种草和套种绿肥。

为提高茶园的蓄水保肥能力,保护害虫的栖息地,对开园时梯壁上没留下原植被的光秃梯壁进行种草护坡,草种可选爬地兰、百喜草、黄花菜、圆叶决明、三叶草等;茶园前3年可套种圆叶决明、平托花生、印度豇豆、花生、苕子等,通过割青埋青草物作绿肥用。

4 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的转换
若常规茶园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条件符合生态茶园要求,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管理,不使用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实行林、灌、草结合,园内适度种植遮荫树,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园内梯壁改锄草为割草,经2~3年的转换,可以从常规茶园转换为生态茶园。

5 参考文献
[1] 潘伟彬.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的农学与生态学研究[j].江西
农业学报,2009(2):65-67,70.
[2] 蒋迎.浙江茶叶农药残留与生态茶园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3] 黄天帆.强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建设生态茶园—附城乡打
造万亩有机生态茶园基地[j].中国茶叶,2012(8):8-9.
[4] 吴秋顺.绿—猪—沼—茶组合型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初探[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5):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