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主读课文。
其中分析日常锁事表现伟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及品味文中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节选自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
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活的鲁迅”作为“人之子”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
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一面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2.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味鲁迅先生克己爱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本篇文章较长,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布置如下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咳嗽筵会紊乱肋膜掠夺窘抽屉解剖遭殃阖踌躇虔诚抹杀紊乱唠叨隔三差五
2.学生上网查找关于萧红的资料。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一曲文坛佳话——感受鲁萧师徒情深
1.关于鲁迅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都不陌生,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关
于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等等。
鲁迅的作品大家记得很清楚,先生的外貌特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严厉的、尖锐的,犀利的。
那么生活中的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走进一个更为真实、更有血有肉的鲁迅。
2.关于萧红
过渡语:让我们把目光重新放到作者身上,本篇文章的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徒弟,二人师徒情深,已成为一曲文坛佳话。
正是鲁迅悉心的指导和帮助,才成就了萧红不朽的文学成就,关于萧红大家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共同分享一下搜集的资料,了解这一曲文坛佳话。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幸运的是:他们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帮助,先生指导萧红进行文学创作,使其在文坛上拥有一席之地,被称为“民国大才女”。
可以说为了培育萧红这朵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先生甘作春泥甘做人梯;先生去世后,萧红悲痛万分,三年之后才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了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中篇《马伯乐》、和长篇《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二、回眸一段生活往事——感知文本主要内容
过渡语:鲁迅先生的死,不仅使中国失去了一个最勇敢的青年领导者,
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这样“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让我们快读全文,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词、标清小节,划出好句段,当然最主要的是要然后谈一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与以前的认识有何不同!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过渡语:谁先来谈谈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印象与以前的认识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而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在先生活着的时候,对亲人、对朋友、对进步青年确是满怀慈爱的,很多热血青年都受到他的帮助,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也可以说是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
三、领略一种人格魅力——走进先生磊落心灵
过渡语:大家应该发现:这篇回忆性散文是由一些生活场景组成的,能不能给每个事件加一个小标题呢?大家来讨论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原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开始吧。
1.撷取生活花絮具体步骤: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己见,拓展思维;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教师整合集体智慧,归纳总结,以幻灯片的形式提供参考。
(以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
成果展示:
2.展现人物性格
问题:萧红写的都是先生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中却彰显着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
具体步骤: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己见,拓展思维;
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教师整合集体智慧,归纳总结,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四、学习一种表达风格——鉴赏萧红高超的语言艺术
过渡语:大家看,处处都有让人感动的细节,处处都能体会到先生平凡生活中的伟大人格魅力;看似写得漫不经心、不动声色,却又字字含情、句句千钧,这就是语言艺术,这就是语言魅力!
下面,我们找几个语段,从修辞、炼字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共同探讨一下。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对幻灯片出示的语段,进行批注。
方法指导: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阅读时的即时感受,也可以从炼字、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多角度地分析语段的写作技巧。
活动步骤:
·首先学生在文中圈划出相关语句,并写下批注;
·然后,请学生在集体中自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营造一个良好的探讨氛围。
教师适时对学生回答给予相应点评。
·最后,评选“最佳小小批注家”!
语段一: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这段写什么?笑!谈谈看法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开篇的直接描写其实是神来之笔,让大家直接打破以往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拉近伟人与我们的距离;“拿不住、咳嗽”更是说明笑得发自内心,是从心里的喜欢。
语段二: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
◆学生1: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用汽车的有
声衬托夜晚的宁静,以窗户和灯泡的光衬托鲁迅乌黑色的背影。
◆学生2:“轻一点走,轻一点走”,用人们的动衬托鲁迅的静。
◆教师补充:用周围的动衬托先生的静,可以看出先生忘我,笔耕不辍,尤其是“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这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一个“才”字透露了玄机。
语段三: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教师点评:
这是本篇中比较少见的景物的描写。
景色朴实平常而又十分温馨和谐,成为鲁迅先生的“睡”的背景和衬托。
从本文“回忆和悼念”的特点看,这样的景物描写其实就是在暗示着在奋斗终身的鲁迅先生的身后,我们一定会有明亮亮的世界,是一定会有明亮亮的未来!
句段分析小结:
总的来说:作者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细节,用钱买、平实的语言塑造人物,没有奇闻轶事,没有高超的的写作技巧,都是生活的真实记录,却真挚感人!
五、本文主旨
教师总结: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接人待物、读书、写作、养病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出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
怀念之情,如实地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感人、可敬可亲的鲁迅形象。
六、布置作业
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选择你身边最熟悉的人,写一篇表现亲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