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钻研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这样安排,虽然可以按四则运算进行归类,但是对运算定律的类比推理不利。

教学时,可以根据运算定律的类比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更加有效。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

“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

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

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 9600÷25÷4 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尤其对a-(b+c)=a-b-c 和
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

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9厘米
21厘米
9厘米
例2.学校合唱团99个学生,每人一套报装185元,后来再加上同等价格的指挥服装一套。

一共需要多少元?
例3. 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羽毛球12个,每筒羽毛球32元。

又买了8个篮球。

1。

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
25×12
=25×4×3
2。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元?
32×25
=8×4×25
3。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元?
330÷5÷2
五、加强错例分析,促进有效教学
例1:25×32×125 例2: 32×125
=25×4+8×125 =4×(8×125)
=4×8×4×125
例3:463-82+18 例4:9600÷25×4 例5:25×(400+4) =463-(82+18) =9600÷(25×4) =25×4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