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需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在当今改革洪流奔腾向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期,创造力愈显重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当今时代人们所需要的重要素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幼儿园的孩子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对于他以后能否适应未来社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有关专家论述,创造力等同于创造性、创造精神。

而它们又包含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幼儿创造力是指幼儿对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

因此,它包含创新意识(敢说)、创新思维(敢想)和创新行为(敢做)几个方面。

我认为培养创造力必须从幼儿开始抓起,因为每个幼儿都潜藏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幼儿期创造力的培养有三个优势条件:一是幼儿大脑可塑性强;二是幼儿受习惯的束缚少;三是幼儿想象活跃而大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敢于让儿童实践摸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创新因素并给以扶持培养。

幼儿创新精神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成人的创新往往从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方面去评价,更多的强调创新的结果(即“产品”)强调创新产品的社会价值。

这里的创新等同于发明。

幼儿创新精神是成人创新的基础,是动态的、发展的。

因此,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应更多的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而不是社会价值。

幼儿创新中的“新”只是相对幼儿自身而言,而非相对社会而言。

具体地讲,幼儿的创新精神具有如下基本特点:①启蒙性。

幼儿的创新是浅意识的,是成人创新的基础。

我们不要对幼儿的创新要求太高。

②普遍性。

幼儿创新的启蒙性使幼儿的创新存在普遍性的特点。

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属于每一个幼儿,而不是少数幼儿的专利。

我们应给每个幼儿创造的机会。

③经验性。

幼儿创造的源泉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创造的产品反映的内容也是幼儿的生活。

我们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④过程性。

幼儿创造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重在过程的价值,在过程中让幼儿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发展,而不在于幼儿创造的结果;二是指幼儿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

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对幼儿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能搞短期培训。

⑤个别性。

指幼儿的创造相对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独特性。

我们不应该随便否定幼儿的创新表现。

幼儿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游戏、绘画、搭积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

如:玩打仗的游戏,幼儿用积木搭成不同形状的“大炮”、“飞机”、“大桥”,用废旧物品制作“电话”、“望远镜”等,他们在游戏中使用的“军用武器”都是假的,但他们玩起来却像是真的一样,一会儿站岗放哨,一会儿开飞机开大炮,嘴里还念念有词,时常用身体动作表现游戏中的人物形象。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无拘无束地反映现实生活,充分发挥着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为教师,对幼儿的创造力是扶持培养还是反对限制,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

一些人认为活泼好动的孩子难管,鬼点子多,像小猴似的。

因此,总是想方设法把他们“管起来”,要求孩子的言行举止都看教师的眼色,听从教师的指挥。

如:一味要求坐直,两腿并拢,双手放背后等,长此以往,表面看起来纪律常规很好,个个都很听话,然而,幼儿的创造力却在这一过程中被毁灭了。

问起话来一问三不知或一个模式回答,不善于动脑筋,不愿尝试新事物,不爱与人交往,做事有始无终,胆小怕事。

像这样的孩子将来怎能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呢?孩子一些大胆的设想,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实际上是其创造性思维活跃的突出反映,对待孩子的这种表现,应该给予支持、鼓励,千万不要把他看成是不起眼的小事,或瞎说、撒谎而不以为然,因为创造力作为一种潜质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但由于这方面的培养往往被成人忽略,以至得不到鼓励,强化、训练,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也最容易被挫伤、压抑、退化直至消失。

其次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幼儿园的孩子(2---6岁)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记得一次故事课,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了,也知道了青蛙的整个生长过程(从卵—蝌蚪—青蛙)。

但他们还是很好奇地问:“老师,最早的那只青蛙也就是第一只青蛙是怎么变来的”?老师一时回答不上来,就说:“老师现在也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等你们长大了就会知道了”。

爱提问是幼儿求知、探索精神的体现,而孩子问的问题是各式各样的,有些问题似乎很“傻”。

作为老师要鼓励、引导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并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需要老师、家长讲解时,要耐心地多启发、多开导,而不要一下告诉他答案,不能因为孩子的追问而产生厌倦、不耐烦、不理睬,甚至说:“滚开、吵死了、讨厌”等,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求知欲望,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爱护孩的好奇心,支持、鼓励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探索行为,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和先导,而富于好奇心与想象力正是幼儿天然的心理特征。

记得一次语言课,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抓蝴蝶,要求动脑筋想办法,并且想的办法要与别人的不一样。

孩子积极思考,充分表现自己的想象,有的说:“到公园里去捉,到乡下田野去捉,做一个很大的网去捉,很多人围起来一起捉等”,其中有一个男孩就说:“我穿一件五颜六色的花衣服,头上再戴一个花环,我就静静地到公园的花园里蹲下来,蝴蝶要到花园里采花粉,以为我是鲜花,就会停在我的身上,这样我就很容易捉住它了”,这一回答多么生动有趣,显示出惊人的想象力。

教师或家长要鼓励更多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管孩子的想象力是很离奇、很古怪,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对孩子想象出来的东西,创作出来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记得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在炎热的夏天画了一幅有大树、小草和花的风景画,却把太阳涂成绿色的,老师不解地问:“太阳怎么是绿色的?画错了吧?”孩子说:“红太阳太热了,晒得很难受,会把小花、小草晒死的,我要爱护小花草,就把它画成绿色的了。

”这不仅反映出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表明他有一颗美好的爱心。

另外一次是画意愿画,一位幼儿边画画边看着老师笑,而且双手遮住画,很神秘不想让别人看的样子。

当老师笑着走到身边,问他:“画什么这么开心,能让老师看看吗”?他还是笑着不肯让人看,老师又说:“不管你画什么老师都喜欢”,结果他亮出画面,并告诉老师说:“我画的是你”。

原来当时老师怀孕了挺着大肚子,他觉得特别好奇,就把大肚子的老师画下来,这幅画后来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第三,要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有研究表明,教师多偏爱和自己心理类型相同的学生,并且极力用自己的心理类型塑造学生,创造型教师当然欣赏学生的创造性,并极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创造型学生不但不会受到压抑,反而会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美国著名创造专家托兰斯发现:儿童在具有旺盛求知欲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活动会很多,反之,教师缺乏创造性,则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就很少,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产生潜移墨化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根据需要不断转换角色,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要全面了解幼儿、研究幼儿、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突然在教室出现的小动物;外出游玩时有使幼儿着迷的各种现象等,都应抓住机会随机进行教育。

创造力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一个人的知识贫乏,掌握信息量少,是不可能有多少创造力的。

所以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应不断增进孩子的知识,为孩子提供适合的读物和视听材料,提供各种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的机会,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爬山、涉水、进入神秘的森林、山洞,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嬉戏,去采摘野花,捕捉昆虫,仰望蓝天变幻多端、漂亮浮动的白云,欣赏美丽的夕阳、晚霞……这既能促进孩子求知欲望、好奇心、想象力,又能丰富孩子的知识,从而萌发孩子的创造性。

第四,要创设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受教育观念支配的,创造型教师自然具有创造教育观点,喜欢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环境氛围,实施创造性教育。

这样的环境与教育正好适合创造型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学生如鱼得水。

因此,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要做到不随意干涉孩子玩,不强制性地让孩子学这学那,随意性地斥责孩子的多端性思考。

在物质方面,应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时间,独立的空间和一些基本材料,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组合、拆装、创造,以此激发其创造力。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时间和空间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决定,不能以大人的意愿决定。

如:强制性的让孩子学这学那“学钢琴,学舞蹈”关在房间练几个小时等,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

曾经有一男孩用斧头把钢琴炸掉,他认为钢琴坏了就可以不要弹琴了,练琴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我们很多东西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成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大人需要的东西就希望在孩子身上体现。

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如:有一天,一位外国夫人要去参观上海一所幼儿园,正巧那天下起了大雨,幼儿园事先准备好的欢迎队伍冒雨站成两排,这位夫人进了幼儿园,看到这种情形非常生气地掉头就走了,说:“这种幼儿园这么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看了”!教育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一个系统工作,单方面教育永远是不够的。

在提供儿童玩具方面要有目的性,不要认为就一个孩子,家里有条件,要什么给什么,要注意培养孩子动口动手动脑等。

玩具不在于多,要注意引导孩子玩,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条小手帕就可以变出好几种花样来。

在精神方面,应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使孩子勇于自由的想象和决定。

当幼儿表现出任何创造行为时,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赞赏、鼓励,要经常微笑、经常伸出大拇指,让孩子感到安全、温暖、自由、愉快。

另一方面要接纳幼儿的错误,幼儿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难免会“闯祸”,或出现差错,我们要予以宽厚的谅解,不要过分责备。

如:一位幼儿将牛奶倒进金鱼缸里造成金鱼死亡;“三、八”节到了,采几朵鲜花送给妈妈等,他们的动机是好的,只是没有生活经验,需要大人引导,以后就会明白道理。

创造力是可贵的,幼儿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善于引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式方法,就一定能把祖国的下一代培养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