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 1.1 地质灾害类治理 1.2 含水层破坏类治理 1.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治理


1.1地质灾害类治理
1. 崩塌、滑坡治理 2. 泥石流治理 3. 地面塌陷治理 4. 地面沉陷治理 5. 地裂缝治理
%;也可采用矿山废渣、废石、弃土,填土材料应碾压或夯实,压实度要求为:0~80 cm的表层达到≥93%,80 cm以下>90%。

1.1.2泥石流治理
主要由矿山废渣、废石、弃土为物源的泥石流,包括沟谷形泥石流和坡面泥石流二
类。
沟谷形泥石流的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清理废渣、废石、
的规定确定,一、二、三级防治工程按设计荷载计算的稳定安全系数分别要达到1.35、 1.25和1.15,按校核荷载计算的稳定安全系数分别要达到1.30、1.20和1.10,危害极 其严重的,其稳定安全系数可增大0.5,没有危及到人员生命安全的,可减小0.5。
土石压脚的填土材料宜采用碎石土,土中的碎石粒径小于8 cm, 碎石含量为30%~80

1.2.4水质恶化的治理
可采用防渗帷幕措施封堵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
水层,防治受污染或不良水质的含水层与主要供 水含水层串通。 可采用防渗辅垫方法防治采矿产生的有毒有害矿 坑水、选矿尾水(含尾矿库溢流水)以及废石、 废渣堆场、尾砂库区的淋滤水渗入主要供水含水 层。 有毒有害矿坑水、选矿尾水(含尾矿库溢流水) 以及废石、废渣堆场、尾砂库区的淋滤水和有毒 有害废石、废渣、尾砂的治理和处置和管理应符 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和要求。
中2.2.2、2.3.2的规定,但对于没有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四级安全等级工程稳定安全 系数可降低0.2。
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的防治和管理应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和要求

1.1.3地面塌陷治理
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导致的地面塌陷对居民的
居住环境、耕地、地面基础设施造成危害或影 响的,可采取土地平整、固结灌浆、挖沟排水、 植被恢复等措施控制塌陷的发展,减少危害。
矿山地面塌陷治理恢复后,应恢复河流、水渠、
地表水体功能,不影响居民的居住安全和铁路、 公路等交通安全。

1.1.4地面沉陷治理
未达到稳沉状态的,宜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
除安全隐患。 达到稳沉状态的,可采取土地平整、固结灌浆、挖沟排水、 植被恢复或改造成鱼塘、景观池、蓄水池等综合治理措施。 因采空区地面沉陷变形受损的建筑物(构)、道路管线等地 面基础设施进行了加固、修复,在规定监测期限内(在停止 开采或达到充分采动后,采深小于100 m的持续监测期一年 以上,采深100 m~200 m的持续监测期两年以上,采深200 m~300 m的持续监测期三年以上)累计变形不应大于10 mm。

1.1.5地裂缝治理
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可采取土石填充并
夯实,防渗处理等措施治理。 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土石填充并 夯实、固结灌浆等工程措施治理。 暂不宜治理的地质灾害的处理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又不宜治理的地质灾 害,要落实搬迁避让和预警预防措施。

1.2含水层破坏类治理

1.1.1崩塌、滑坡治理
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采用的主要治理工程有支挡工程(抗滑桩、挡土墙)、加固
工程(锚索、锚杆)、削方压脚工程,同时配合排水工程、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 等次要工程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关参数、设计计算地质剖面应与实际相吻合。 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荷载一般为:自重+其它上覆荷载。 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校核荷载一般为:自重+地震力+暴雨+其它上覆荷载。 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按DZ/T 021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2.5供水困难的处理
含水层破坏暂不宜治理恢复,或治理恢复达
不到目的的,应采取有效的供水工程措施, 保障当地群众的用水需求。

1.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治理
1. 山体治理类 2. 场地整治类

1.3.1山体治理类
1. 主要的治理工程 ○ 削方(坡)工程 ○ 边坡加固工程 ○ 护坡工程 2. 次要Hale Waihona Puke 程 ○ 排水工程 ○ 和植被恢复工程
1. 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 2. 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 3. 水质恶化

1.2.1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
可采用防渗帷幕工程措施封堵含水层顶底板
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避免含水层地下水的 流失,治理恢复其隔水层功能。 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按EL/T 5148的有关规 定。 含水层顶底板破坏修复后主要含水层枯季平 均地下水位埋深应不低于破坏前同期的25%。

1.3.1.1削方(坡)工程
阶梯形边坡:高度在30 m左右的边坡,可采用小平台阶梯状削坡工程。每一阶小平 台的密度和平台间距,根据当地岩土质情况以及地质条件确定。一般小 平台宽1.5 m~3.0 m,台间距6 m~12 m。 大平台形边坡:大平台一般沿坡向20 m~30 m间距开设,平台宽度一般3 m~4 m, 大平台的间距与宽度可参照《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研究确定。大平台 尺寸基本确定后,需对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 直线形边坡:边坡高度小于15 m,结构紧密均质边坡可采取直线形削坡工程。从上 而下,削成同一坡度,达到稳定坡度;对有松散夹层地段,对其应采取 加固措施。 折线形边坡:边坡高度小于20 m,上部岩体因风化或其它原因强度比下部低的边坡, 可采取上部缓下部陡的折线形削坡工程。 台阶修建工程:将破损山坡削坡后修整为阶梯状地势,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 害发生时,山石、洪水、泥砂等物质从山顶向山下运动的冲击力,减小 灾害损失。原则上边坡高度超过20 m时每6 m~12 m高处应设置有3 m左 右的宽平台,土质边坡和坡下有耕地、建筑物的,要求台阶微向内倾斜, 沿内侧边线挖排水沟排水,无威胁物的岩质台阶的台面可微向外倾,向 坡下自然散水
弃土,和植被恢复,排水、拦挡,排导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坡面泥石流的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内清理废渣、废石、弃土、修筑坡面排水、
植被恢复、拦挡和护坡工程。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设计参数应与经审批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相
吻合。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的划分和主体工程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DZ/T 0239

1.2.3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 干)的治理
可采用防渗帷幕拦截主要导水通道和对自然溢水井口封堵等堵截


工程措施治理,减少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溢出,减少疏干排水量。 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见5.2.2.2。 井口封堵主要是对水平井和斜井的封堵。 井口封堵段宜为井口向内的20 m长度段。 井口封堵段里外侧各砌1 m厚的浆砌片石墻。 井口封堵段充填材料可用一般的废弃土石、但当需要作防渗和治 溢水作用时,宜用粘土或粉质粘土。 工程措施治理后主要含水层枯季平均地下水位埋深应不低于破坏 前同期的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