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七章 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


19:46
3.缩胆囊素
缩胆囊素由小肠上部壁内的内分泌细胞产生。 主要作用: ①促进胆囊收缩、胆汁分泌 ②促进胰腺腺细胞分泌胰酶 ③促进胃酸、小肠液分泌。
19:46
4.抑胃肽
抑胃肽由小肠上部壁内的内分泌细胞产生。 主要作用: ①抑制胃酸的分泌和胃的运动 ②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可防止进食后葡萄糖被 吸收、血糖升得过高而从尿中丢失。
19:46
2.胰的微细结构
(1)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2)内分泌部(胰岛) A细胞: 高血糖素 B细胞: 胰岛素 D细胞:
19:46
第二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消化:
消化的方式分两种:
①机械性消化
②化学性消化
19:46
一、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由唾液腺分泌产生,是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其主 要成份是水,含有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无机物等 物质。 (二)咀嚼 通过咀嚼肌和牙齿的作用将食物切割、磨碎,通过舌的 搅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三)吞咽 是指食团由口腔进入胃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因是吸收时间。 ②小肠粘膜表面积大。腔面有环行皱襞、小肠绒毛、 微绒毛三级结构,使小肠粘膜吸收面积可达200m2 左右。 ③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 毛活动,可促进血液和淋巴液流动,有助于吸收。 ④食物在小肠内巳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19:46
二、 消


(一 )肝 1.肝的形态
上面:肝左叶、肝右叶。 两面 下面:肝左叶、肝右叶、方叶、尾状叶。
前、后缘两缘。
19:46
2.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
肝的上界与膈一致,右侧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的 交点,左侧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隙的交点。肝的下 界,右侧与右肋弓一致,不超过右肋弓下缘,中部可达剑突 下约3cm,左侧被左肋弓遮盖。
②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可聚合成微胶粒,与脂肪的分解 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有利于脂肪的吸收。 ③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同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A、D、E、K)的吸收。
19:46
(三)小肠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主要作用有: ①十二指肠腺分泌的碱性液体,主要中和胃酸,保护十 二指肠粘膜不被胃酸侵蚀。 ②小肠腺分泌量大,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降 低其渗透压,有利于吸收的进行。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口腔
咽 食管 消化管 胃 十二指肠 上消化道
小肠 空肠 回肠 大肠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下消化道
19:46
一、 消 化 管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粘膜 上皮 固有层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
肌层:内环外纵
外膜
19:46
(二)口腔
1. 口腔的境界和结构
前壁:为上、下唇, 借口裂通外界 侧壁:为颊 上壁:为腭 下壁:为口腔底 后界:经咽峡与咽相通 咽峡:由腭垂、两侧的腭舌 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 腔和咽的分界.
阑尾根部体表投影: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麦氏点。
19:46
3. 结肠
结肠起自盲肠上端,至第3骶椎平面移行为直肠,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4部分。
19:46
4.直肠
矢状面上两个弯曲: 骶曲:骶曲凸向后
会阴曲:会阴曲凸向前
19:46
5.肛管
上为盆膈平面,下止于肛门,长约4cm,平时 处于收缩状态。 肛柱: 肛瓣: 齿状线: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两缘 上缘称胃小弯,最低点处称角切迹 。 下缘称胃大弯。
贲门
形 两口 入口:贲门 出口:幽门 态 两壁:前壁和后壁。
19:46
贲门部 胃底
贲门
分部
胃体 幽门部
幽门窦
幽门管
19:46
2.胃壁粘膜的结构特点
上皮 :分泌粘液 粘膜 固有层:含胃腺 粘膜肌层: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胃底腺 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 胃底腺 贲门腺 幽门腺
19:46
二、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1.盐酸
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
胃酸的主要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
杀灭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
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 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形成酸性环境有利于铁、钙在小肠的吸收
19:46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由胃腺主细胞分泌,在胃腔内盐酸的作用下 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胃蛋 白酶作用的最适pH值为2.0~3.5,当pH>5时便失活。
3.粘液
粘液由胃表面的上皮细胞和颈粘液细胞等分泌,覆 盖于胃粘膜表面,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参与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4.内因子
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与食物中的维生 素B12结合,促进B12的吸收,供红细胞生成所需。
19:46
(二)胃的运动 1. 胃的主要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容受性舒张
19:46
(七)大肠
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 结肠和盲肠的形态特征: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19:46
1. 盲肠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
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
19:46
2. 阑尾
位于右髂窝内,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 三条结肠带的汇合处,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标志。
喉咽
19:46
(四) 食 管
1.食管的形态与位置
食管是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 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起于咽,经 胸廓上口入胸腔,穿膈的食管 裂孔入腹腔,续于胃的贲门 。
19:46
2. 食管的狭窄:
第一个狭窄部:距中切牙15cm
第二个狭窄部:距中切牙25cm
第三个狭窄部:距中切牙40cm
19:46
(五)胃 1.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19:46
第七章 消化系统
何世洪
19:46
学习目标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2. 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与作用。 3. 熟悉胃、小肠、肝、胰的微细结构,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4. 了解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了解口腔内消化与消化器官活动 的调节。
19:46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③小肠液中的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19:46
(四)小肠的运动 1.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3)蠕动
2.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19:46
四、大肠内消化
1.大肠液的作用 2.大肠的运动
(1)袋状往返运动 (2)蠕动
3.排便
4.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19:46
第三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19:46
19:46
19:46
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糖的吸收 (二)蛋白质的吸收 (三)脂肪的吸收
19:46
(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1. 水的吸收 2.钠的吸收
3.铁的吸收
4.钙的吸收
19:46
第四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内在神经
(二)外来神经
19:46
二、体液调节 1.胃泌素
右 上 颌 恒牙: 第第第第第尖侧中 三二一二一 切切 磨磨磨前前牙牙牙 牙牙牙磨磨 牙牙
12345678 左 下 颌
恒牙
19:46
(2)牙的形态和构造
牙冠:
形态
牙颈:
牙根: 牙质
构造
釉质 牙骨质 牙 髓
19:46
4.大唾液腺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19:46
(三) 咽
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至颅底,下在第六颈 椎下缘续食管,向前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 鼻咽:咽鼓管咽口 口咽
19:46
(六)小肠
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19:46
1.十二指肠
上部
降部: 十二指肠纵襞 十二指肠大乳头 水平部 升部
19:46
2.空肠和回肠
空肠上端起自十二 指肠,回肠下端连于盲肠, 二者借小肠系膜固定于腹 后壁,蟠曲于腹腔中、下 部,没有明显分界。空肠 主要位于左上腹,管径较 粗,管壁较厚;回肠主要 位于右下腹,管径较细, 管壁较薄。
19:46
3.肝的微细结构
(1)肝小叶 中央静脉 肝板(肝索) 肝血窦 胆小管 窦周隙
19:46
小叶间动脉 (2)肝门管区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19:46
(3)肝的血液循环
门V
小叶间V 肝血窦 中央V 小叶下V 肝V 下腔V
肝固有A
小叶 间A
19:46
4.胆囊和输胆管道
(1)胆囊 胆囊底: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 交点处。 胆囊体:
19:46
2.舌的形态
上面:
舌体:占舌前2/3 舌根:占舌后1/3 舌尖:舌的前端
19:46
下面: 舌系带: 舌下阜: 舌下襞:
19:46
3.牙
(1)牙的名称和排列 ⅤⅣⅢⅡⅠ 乳牙: 右 下 颌 左 乳 中 切 牙 上 颌
乳 乳 第 第 侧 尖 一 二 切 牙 乳 乳 牙 磨 磨 牙 牙
19:46
(3)蠕动
2.胃排空
3.呕吐
19:46
三、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1.蛋白水解酶
2.胰淀粉酶 3.胰脂肪酶 4.碳酸氢盐
19:46
(二)胆汁的分泌及其作用 1.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2.胆汁的成分与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