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通则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通则


A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N
养分元素
B
元素盈亏量/[kg/(hm2.a)]
200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N P K Ca Mg Fe Mn Si 两熟 三熟
P
K
Ca Mg Fe 养分元素
Mn
Si
图6-2 各养分元素在两种施肥条件下的平衡图(A.常规施肥;B.施用有机肥)
16
第三部分 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土壤生产力
1、稳定库容,提高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
无机化肥的优点:能快速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 缺点:高浓度易溶性养分可能由于固定、汽化、渗漏等因素 造成损失;造成土壤紧实,通透性差。
有机肥的优点:含有作物需要的大部分养分;能稳定库容;提高
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改善土壤结构和透气性(土壤大孔隙增多, 容重变轻,收缩率和破碎系数变小);养分作用周期长、损失少。
8
三、养分平衡状况
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状况以输入量与输出量之差表示,即:
Bk=∑Ii- ∑Oj
i=1 j=1 式中,Ii为某输入途径的养分输入量; Oj为某输出途径的养分输出量; m和n分别表示输入、输出途径数; Bk为养分平衡数值。
m
n

9
250
2 元素盈亏量/[kg/(hm .a)]
两熟
三熟
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2
生物小循环:指营养元素在土壤—生物体间的循环 过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物质在一定区域内乃至整个
生物圈内的传递和转化过程,即化学元素沿着土壤
圈—水圈—大气圈之间的循环过程。 养分循环:是界于生物小循环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之间的循环过程。
3
二、养分循环的库与流
养分库:土壤生态系统中储存或固定养分的场所。
缺点:养分释放慢,难以很快见效。
因此,必须合理调整有机无机肥的比例结构。
17
2、调节输入输出平衡,维持养分循环持续性
基础地力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特定的土壤本身对作物的供肥能力, 是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它受土壤本身属性和地形、 水热状况及其他环境要素、养分库的输入输出平衡的影响。
18
3、调节养分比例平衡
养分流:养分库之间营养元素的迁移途径,又称养分通道。
大气库 养 分 库
植被库
土壤库
土壤活动库 生物固定库 土壤固定库 有机无机复合体 固定库
4
土壤活动库 根 系 土壤固定库
土壤环境 (地表水、地下 水、大气等)
图6-1 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土壤库组成示意图
5
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在三个库和几个通道间循环
第六讲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通则
第一部分 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第二部分 稻田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特点 第三部分 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土壤生产力
1
第一部分 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一、什么是养分循环?
物质循环:土壤生态系统中,以能量传递为驱动力, 物质沿着土壤—生物—大气进行循环传递的过程。 包括营养元素的循环、水循环和与之相关的部分元
最小限制因子定理:指当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效养分
含量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而又缺乏有效人为补充时, 作物的生物量、经济产量往往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
营养元素,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 该种生物பைடு நூலகம்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9
4、合理的管理措施
耕作方式通过影响土壤水、热、气环境因素作用于养分循环,
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生产力,而豆科作物的混、套、间作则通过 增加生物固氮来提高土壤库氮素含量。
在作物肥料运筹上,必须注意:
(1) 适时、适量; (2) 合理调整好基肥、追肥的比例; (3)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间养分的调节。
20
5、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生态环境
施入土壤的养分,以产品形式输出的仅仅是一部分,大部 分通过径流、渗漏和气体挥发形式进入地表水和大气,不但造 成养分损失,而且带来诸多环境问题。最典型的两个问题是: (1)农业施肥引起的面源污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2)温室气体CH4和氮氧化物(N2O)的释放造成了全球变暖。
7
二、养分输出
表6-3 作物收获(茎秆和籽粒)从土壤生态系统中带出的养分量(引自:同上) 熟制和施肥 常规施肥 有机肥 熟制 两熟 三熟 两熟 三熟 N 192.0 264.0 163.5 208.5 P 36.3 48.6 35.9 44.3 K 163.5 192.0 159.0 198.0 Ca 55.1 67.8 48.2 59.9 Mg 27.5 37.1 24.3 34.2 Fe 4.4 8.0 3.4 5.8 Mn 6.1 12.5 5.5 11.4 Si 384.0 480.0 366.0 430.5
10
(一)不完全的养分平衡状况(如上) 以上养分平衡由于研究目的及研究手段的限制,只考虑
了主要养分流,还有一些重要途径没能得到反映。
11
(二)完全的养分平衡状况
1、输入途径(在不完全的养分平衡基础上)还包括:
A、生物固氮
B、大气干湿沉降和灌溉水带入
12
13
14
15
2、输出途径(在不完全的养分平衡基础上)还需考虑 三种损失: A、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 B、渗漏损失 C、气态损失
1、植物-土壤
土壤 植物:植物养分吸收; 植物 土壤:凋落物、残体、根系分泌物、种子、秧苗。
2、植物-大气
大气 植物:植物固氮及植物对其他来自大气营养物质的吸收; 植物 大气:气态物质挥发,水分蒸腾、植物呼吸。
3、大气-土壤
大气 土壤:微生物固氮、大气干湿沉降; 土壤 大气:土壤中物质挥发及气化。
4、土壤生态系统-环境
表6-2 两种耕作制度及在两种施肥方式下施入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量(引自:同上) 熟制和施肥 常规化肥 有机肥 熟制 两熟 三熟 两熟 三熟 N 412.5 534.0 316.5 384.0 P 102.8 95.9 252.0 309.0 K 64.1 61.4 208.5 264.0 Ca 143.9 137.6 183.0 232.5 Mg 37.5 36.2 116.7 141.9 Fe 24.2 24.3 68.6 93.9 Mn 4.0 3.8 16.7 15.0 Si 448.5 426.0 1390.5 1686.0
6
第二部分 稻田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特点
一、养分输入
表6-1 种子或秧苗带入系统的养分平均量 (引自:刘元昌,1999) 耕作制度 两熟制 三熟制 N 9.53 29.6 P 1.37 4.74 K 5.93 22.70 Ca 2.16 6.23 Mg 1.28 4.35 Fe 1.68 6.38 Mn 0.24 1.28 Si 14.1 56.1
21
面源污染引起蓝藻水华暴发
22
全球变暖引起雪山退缩
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