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五个环节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上册后半学段,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形式与现在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学生查资料。
三、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字词、加小标题。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是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画像,揭示一半题目,简介鲁迅。
了解鲁迅生平,再揭示题目的另一半“我的伯父”明确作者与鲁迅的关系。
我们为作者有这样伟大的伯父而自豪,让我们为他自豪的高喊一声——学生读题。
【设计意图是“以题统文”说的是读文如能以题意提挈则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应当以审题解题为契机,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过程中探究强化初读的目标意识。
】
(二)字词处理
检查学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出示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词语。
教师及时点拨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设计意图: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并进行整理,对后文的学习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整体感知
1、概括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按照课文写了几件事的方法来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2、归纳小标题
周晔在伯父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文中字里行间均饱含她对伯父的无限怀念与敬佩。
周晔于文中主要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情,分几段?师生共同提炼小标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以顺利且轻松进入文本重点内容学习。
】
(四)提出问题,设计方法
1、在这个环节,教师提出统领全篇的大问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时可以提出不懂得问题,
2、解决方法:
对于叙事写人的文章,我们阅读时首先就要抓住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阶段的哪些事,再就是抓住文章是如何写人和如何叙事的。
一句话,就是要通过阅读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
【设计意图:都说“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
已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加之教师的任务驱动,相信学生能读好、学好,这样课堂上就可节省许多时间,为研读重点部分留有时间与空间】
(五)品析文本,落实目标
学习第一段:学生读文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六)、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
从全文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
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七)、拓展应用,生成创新
1、认真读课文,质疑,写下来;
2、收集鲁迅的名言:1、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2、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向开放的生活要内容】
(八)板书设计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
字形:囫囵
小标题:一、深切的怀念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计意图:为一体,简洁形象,脉络清晰,能帮助学生学习文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桥山街道办中心小学王爱萍这次我有幸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收获良多。
听了她们中肯而精辟的评课意见,静心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总结本课教学得与失如下。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
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
首先是结构的安排。
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
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
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
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
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
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
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
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
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
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