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方法2008-05-08 14:17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方法
一、总体思路
首先,对成岩作用的产物进行研究,包括系统地对储层岩心进行详细观察(宏观和薄片两方面)和分析测试,特别注意储层孔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此获得较准确的岩性资料、各种成岩现象和孔隙变化的特征,推测可能经历的成岩作用过程。
其次,根据孔隙流体温度和压力等成岩参数,从物理化学和热化学等角度探讨成岩反应的机理。
最后,结合盆地的地层、构造、沉积等资料、建立储层成岩模式,寻找出孔隙的演化规律。
二、常用研究方法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需要应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性分析。
除了岩石学中详细论述过的常规研究方法外,还涉及许多先进的测试技术。
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可分为岩石矿物学方法和非岩石学方法两类,现分别简述如下:
·岩石矿物学方法
在对露头或岩心进行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用仪器作进一步分析测试。
主要目的是获得岩性参数和温度参数,观察发生过的各种成岩现象。
除了常规的偏光显微镜法外,还涉及以下技术。
(1)孔隙铸体研究对岩石结构、孔隙结构进行观察
(2)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它是研究矿物成分、胶结世代、岩石结构和构造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一般显微镜难以解决的钙质及硅质胶结现象和某些重结晶现象等有较大的作用。
(3)扫描电镜观察由于放大倍数高,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的东西,如粘土矿物、微孔隙等。
扫描电镜对矿物鉴定的基本根据是形貌和晶形,对于晶貌相似的矿物,效果较差。
现在普遍把扫描电镜配上能谱仪,这就把形貌分析和成分分析结合在一起。
(4)X-射线衍射分析它能进行粘土矿物的定性定量分析,计算混层比,自生矿物的鉴定和全岩定量分析等。
(5)电子探针分析其特点是灵敏度高,不破坏样品,分析元素范围大。
主要对岩石和矿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6)气液包裹体显微镜分析主要获得古地温和古盐度参数。
·非岩石学方法
包括地化法、水力学法等。
主要获取流体、古地温资料及孔隙度、渗透率资料,常用的方法如下:
(1)毛细管压力法分析储层的孔隙结构
(2)流体分析分析孔隙流体的化学成分
(3)水动力分析分析盆地古水动力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4)有机质成分和成熟度分析获取有机-无机组分及反应的资料和古地温数据
(5)同位素分析获取古地温、自生矿物形成顺序等资料
(6)试井分析对试井所获得的油、气、水、温度和压力等资料分析
(7)其它方法利用测井资料研究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流体成分,利用地震波研究成岩作用等。
对成岩产物进行的系列分析和测试都是为了确定成岩过程和成岩参数,最终目的是建立成岩模式,预测有利储集带。
次生孔隙的识别标志2008-05-08 15:14次生孔隙识别标志
根据我国各油田储层铸体薄片的观察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次生孔隙。
(1)岩石的机械压实作用较强,颗粒之间接触紧密,但局部孔隙发育,而且在岩心上孔隙的分布具有方向性,如沿微裂缝或层间缝分布;
(2)孔隙分布很不均匀,形状不规则,孔隙大小相差悬殊,喉道的大小及形状也有较大的变化,有的孔径很大而喉道很小;
(3)石英等碎屑颗粒边缘被溶蚀,形状不规则(有的呈锯齿状)。
颗粒边缘不规则究竟是溶蚀还是次生加大的结果,就需要用阴极发光显微镜来区分。
因为加大的石英一般不发光或有棕色发光,而碎屑石英则是发光的;
(4)在粒间孔隙中常见到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残余;
(5)胶结物局部溶解;
(6)长石等碎屑颗粒的溶解;
(7)铸模孔隙;
(8)岩石颗粒破碎形成的裂隙。
除以上微观标志外,还有一些宏观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全井的孔隙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确立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