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0-2018年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调查报告

2000-2018年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调查报告

2000-2018年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调查报告摘要】财务造假问题,一直以来是众多学者以及财会方面人员研究的重点。

华北地区在我国是经济繁华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程度首屈一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存在较多的财务造假事例。

本文调查了18年来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状况,并通过图表辅助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以解释造假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从而能够探索出这些上市公司一个总体特征,并且也能够侧面解释当地的监管部门或者事务所之类的审查机构存在漏洞,提出一些适当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财务造假华北地区调查报告上市公司中图分类号:DF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5-074-05一、绪论(一)研究目的随着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经济发展日益繁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常有发生,对市场环境、投资者以及企业自身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执行者网络技术以及财务知识学得好,能够为这些企业达到"欲盖弥彰"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收益匪浅",但是同时也是一把"双利剑",用得好为企业带来无限"好处";用的不好就是"粉身碎骨"。

如19年初的康得新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也是让人咋舌,不仅公司冠冕堂皇的进行财务造假,而且连国内八大事务所之一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也是没查出丝毫问题。

究竟是康得新手段高明,还是事务所草草简单地进行审计,没有尽职,我想两者都脱不开关系。

再如北京神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虚增货币资产式财务造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为了企业利益,避免企业走向滑坡,从而用不正当的手段来避免风险的例子,而这种手段在诸多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

本文就是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分析那些在财务上造假的上市公司造假的原因,以及公司造假前后的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等分析比较,归纳财务造假的预防建议。

(二)研究意义财务造假问题,一直以来是众多学者以及财会方面人员研究的重点。

华北地区在我国是经济繁华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更是发展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调查了18年来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状况,并通过图表辅助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以解释造假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并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提出相合理应的治理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Fanyi Li,QiJie Jiang,Fan Ke(2017)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企业经营现状无法满足权力机构的需求和预估目的的公司,公司管理层会担心自己的职位会因为自己差的业绩而被权力机构罢免,为了保全自己的职位,向权力机构和投资者呈现公司优良业绩的虚假现象,管理层往往会因此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Yeonkook J (2016)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利益最大化是造成财务造假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企业高管经常会因为己私从而实施财务造假,他们会根据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或漏洞,来选用相应的手段实现财务造假。

COSO(1999)的研究报告就对当时企业财务造假所用的手段进行总结梳理,认为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手段无外乎是虚构收入或篡改收入,虚增资产以及转移成本费用这几种手段。

贝尔和卡赛罗(2000)使用逻辑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证明了大多数的财务造假公司都存在治理结构不合理、处于高速成长期、过于注重盈利等特征。

2、国内研究现状陈凌(2005)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推出上市公司是否有财务造假行为。

黄世忠(2006)对当时所发生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2000年以前财务造假的手段多是虚构或篡改收入、资产,转移费用,调节应收应付款项来进行财务造假。

李金津(2018)在研究中认为上市公司之所以用财务造假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经营效绩,大多数是为了获取高额的银行贷款、降低税金,而致使企业财务造假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治理制度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3、研究现状述评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财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而这些专家学者所总结研究出来的方法,大致都是虚增收入、资产,虚减费用等,而这些所总结出来的造假手段,对我们了解企业财务造假的行为有很好地帮助。

本文的调查报告虽然不能够从一些细节上分析某个企业情况,但是却能够很好地分析其通性诟病,进行概括总结并且能够得到很好的成果。

二、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调查对象概览近十九年以来(2000-2018),华北地区共有将近150家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据不完全调查国证监会公告,以及今融道和东方财富的数据资料,在这些华北地区上市公司中,共调查到有16家公司财务造假。

表1 华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概览在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例中,不法公司不仅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告,甚至有的为了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存立于竞争市场,人为编造出原始凭证出具极具欺骗性的财务会计报告来欺骗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等。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0年到2018年间,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共有16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造假者如此猖狂和肆无忌惮,究其原因还是违法成本太低以及惩戒力度不够大,即便是被查获,证监会对公司罚款也不超过58万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罚款不超过29万元,这相比财务造假动辄获利成千上亿元而言,可谓"小巫见大巫"。

2018年中,虽然监管层推出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加强了上市公司造假惩罚力度,但在利益驱使下,依然有很多上市公司或机构合谋,有意或无意中去造假。

所以在此等环境下就更加需要监管部门严格把关,对造假公司绝不姑息养奸,也更需要我们投资者能在发现企业猫腻的同时,积极反馈给监管部门。

18年来,16家上市公司的分布情况,例图1:图1 2000-2018年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数(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从2000年到2018年,这18年以来,华北上市公司造假的个数虽然每年不多,但对于经济发展繁荣、监管力度大的华北地区来说,也时常会冒出造假公司,究其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三、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分析(一)内部控制结构失衡根据调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华北地区共有2家公司,因内控失调,从而产生数据造假,而内部控制结构不合理化现象是致使公司财务造假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河环保就是这样的例子,因内部股东,财务决策者的滥用,导致内部控制逐渐形同虚设,各大中小股东看似对公司的重要事项有着一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公司的各中小股东只是一个摆设,他们只能够获得一些企业利益所得,比如自己投资股利的获取,以及一些红利的小额度分配,而在公司的重要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完全没有提议的权力。

(二)中小企业出于税收的考虑中小企业一般资金流受限比较大,且资金不够充足,然后又因为企业的规模不是很大,市场上竞争又大,难免会碰到亏损比较严重的情况,之后资金会受限阻,于是企业的第一负责人为了能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难免会从税收上做手脚,为了能够将利润留下来,于是就为了避税、逃税,就实行账外账的方法。

北京城建集团进行财务造假和骗贷得到的利益,其中一部分就是出于税收考虑,最后谎报利润,达到一定程度的减少税收。

(三)企业实现成功上市融资的需要我国华北地区的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企业本身存在先天不足,甚至其上市目的纯粹只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声望,从而获取更高额的利润。

由于自身企业资金的问题,为了成功上市,想尽各种办法通过造假以达到上市要求。

之前的"北京嘉寓门窗幕"、"北京三聚环保"融资贷款会计造假,再到近年被查处通过虚构收入、虚增企业资产等手段上市的天津磁卡内部控制财务造假等等,他们都是为了将企业推上市场,让企业能获取更多利益成功上市,而进行造假。

华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比例,如表2表2 动因比例(数据来源:今融道)由上图可知,在华北地区,造假动因中"维持经营业绩及市场地位"排行最高,已经超过90%,而"税收考虑"只有20%,所占比例最低。

对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经营业绩及市场地位,也就决定着公司未来的走向,正所谓"现金流是企业的命脉",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如何能向公共大众展现出自身企业的魅力,让企业在现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获取最大利益,不会倒闭?那就是将维持经营业绩,让自身公司的市场地位不会出现一落千丈的绝境。

而税收考虑,基本是属于公司资金较少的企业所考虑财务造假的手段,毕竟每次的税收,也是一笔可观的数量,这些有歪想法的公司必然会从税收上下手,使企业能够获取"不必要"流失的钱财。

剩下其他的内部控制40%、上市融资将近60%的高比例,也是企业冒险走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还有外部监督的45%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

四、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分析根据不完全调查显示,一般来说,在华北地区的上市公司造假主要为:收入类造假、成本费用类造假、资产类造假和关联交易造假四大类。

这四类已经成为造假手段的"鳌头",绝大多数企业造假都是采用此些方法。

(一)收入类造假收入类造假主要有虚构或篡改收入、提前、推迟确认收入两类。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1、虚构或篡改收入虚构或篡改收入是华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中最常用的一种造假手段。

所谓虚构,就是从无到有,凭空捏造未有的事物,只有虚名未有实质性的东西。

所调查的16家公司中共有八家公司是虚构收入,增加资产。

可以所见,收入类造假乃是诸多上市公司造假的共点,也是造假中最为严重的手段。

虚构收入的主要手段有对开发票、虚开发票等。

这些都是公司内控不健全的表现。

尤其是较小型的公司,常使用这些方法来逃避税负。

2、提前、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和推迟确认收入都是财务报告编制者利用跨期这个会计确认特点进行操纵的行为。

在调查的公司中,共有4家公司进行提前、推迟确认收入造假。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司从2010年4月份上市以来,六年间,收入暴增41倍,净利润暴增28倍,股价实现了5年30倍涨幅。

王亚伟持股近四年,收益暴涨10倍,此等惊人的现象不禁让人咋舌,此等"荣耀"的背后,在证监会等官方的检查暴露下,才得知,三聚环保之所以有此等巨大收入,正是采取了不正当的提前确认收入,将预收账款作为销售收入,才使得企业有如此景象。

在调查的造假公司中,收入类造假比例,可谓是一个"常态",而收入确是衡量一个企业繁荣与否的重要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