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风向标,大打感情牌
——分析《楚天都市报》的定位顾名思义,从标题中可以提取出关键字“市民”“情感”,本文开门见山地想提出,对于《楚天都市报》(下文简称“都市报”)的定位,“市民化”“情感化”几个字个字就可以笼统概括。
“都市报”是一份面向湖北全省发行的市民生活报,1997年1月1日创刊,目前日发行量稳居百万份以上,已成长为楚天文化品牌。
“都市报在近几年更是发行量猛增,在国内异军突起,有和《扬子晚报》、《南方都市报》等高发行量,高知名度的都市报想媲美的趋势。
“都市报”涉及的主要版面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大特写、文化新闻、国内、国际新闻及汽车、房地产、通讯、电脑、家电、时尚等专刊和各类副刊。
本文想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认为“市民化”“情感化”是该报的主要定位呢?首先,我想说,理念虽然是抽象的,但是它对一份报纸来说是核心,也是立足之本。
报纸想要做大做强,自身特色和锁定目标受众,从而形成独到的办报风格。
以《南方周末》来说,以“深度”风行,逐渐将目标受众锁定在文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城市市民,知识分子,现已成为全国周报中的姣姣者。
从“都市报”的市民化来看,当然“市井小民”,学生工作者,老人小孩,“都市报”可以说是广受喜爱。
除了进入千家万户,还大量进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形成了一个文化程度高、决策能力和消费能力强的庞大读者群。
综合、经济、文化、国际新闻及汽车、房地产、通讯、电脑、家电、时尚等,满足了各种受众的口味和喜好。
兼具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的特点,满足个性受众的个性需要,适应了受众多元化的追求,针对性强。
内容关注民生,设计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亲民化,不深奥,不尖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由于其在武汉地区发行,所以地方特色也尤为明显。
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大量运用了武汉话的趣味和地方特色,所以很多武汉当地读者评价:“楚天都市报,不仅有新闻,还有地方文化内涵。
”
从“情感化”上分析该报,本文用几个事例来分析。
从点滴记录到“感动中国”,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件,始发站,挖掘者都是“都市报”。
它善于发掘人们内心的感动,触动心灵,引发共鸣,从而新闻效应波及全国。
2010年,“用年轻生命播下爱的种子的武大女生赵小亭”的故事一经报道,在全国范围影响深远,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还有另一位感动中国的人物“暴走妈妈”的事迹,最先也是由“都市报”最先深入挖掘并报道。
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也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共鸣,从而报纸的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楚天都市报》的成功,与其明确的办报风格,和市场受众定位是分不开的。
这些,需要良好的媒介经营理念,以及发展方向。
这里只是简单从个人角度去分析,内容有失偏颇,还待后期更多的了解和完善。
王晨晨学号:1008811016 广电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