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

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

第4讲中西小说比较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一)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文化因素,即文化词和三个类型的文化含义词在翻译中语际转换时一般的处理方式。

本讲将结合小说翻译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小文化,及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

1.童养媳在西方社会是没有这种现象的,因此在英语中也没有与它对等的词。

请看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几个“童养媳”的处理方式。

(1)……有个老李带来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因为没有吃的,愿意把姑娘送给人家逃个活命。

二诸葛……就替小二黑收作童养媳。

(2)村里谁不知道小二黑不承认他的童养媳。

(3)二诸葛家里除了童养媳之外,三个人谁也没有睡。

(4)问:“你给小二黑收了个童养媳?”(5)回去吧!童养媳没处退就算成你的闺女!译文:(略)以上种种处理,都是“little girl”为基本词,在根据上下文加些适当的词语加以解释,“童养媳”的文化含义必须通过整个句子才能给以传达。

2.媳妇“媳妇”这个词在汉语中可以指“儿子的妻子”,“晚辈亲属的妻子”,也可指“妻子”。

“新媳妇”也可指新婚的儿子的妻子或妻子或新娘子,概念差一代。

在汉译英时,往往要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的处理。

(1)于富的娘早死了,只有个爹,父子两个一上了地,家里只留下新媳妇一个人。

(于富的妻子)(《小二黑结婚》)(2)于富他爹看见不像个样子,有一天发了脾气,大妈一顿,虽然把外人挡住了,新媳妇却跟他闹起来了。

……哭了一天一夜。

(是于富他爹的儿媳妇)(《小二黑结婚》)(3)林妹妹早就知道了,他如今要做新媳妇了。

自然害羞,不肯见你的。

(新娘)(《红楼梦》)(4)你如今做媳妇了,我才告诉你:这如今你林妹妹没了两三天了。

(妻子)(《红楼梦》)(5)老太太和姑妈打量是那里的笑话儿?就是咋们家的那二位姑爷新媳妇啊!(新郎新娘)(红楼梦)译文:(略)3.亲属词亲属词(kinship term),我们在第2和第3讲也已介绍过。

它属于A类文化含义词。

这也是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一般采用替代、释义(定义)、换一个角度说明的办法来处理。

(1)宝玉……拉着手哭道:“我问你:宝姐姐怎么来着?我记得老爷给我娶了林妹妹过来,怎么叫宝姐姐赶出去了?……”(《红楼梦》)译文:(略)(2)凤姐姐说道:“刚才我到宝兄弟屋里,我听见好几个人笑。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

宝兄弟拉着宝妹妹的袖子,口口声声只叫:‘宝姐姐!你为什么不说话?’”译文1:(略)译文2:(略)英语中brother、sisiter两个词长幼之分,而汉语中姐姐、妹妹、哥哥、弟弟分得很清。

《红楼梦》中不断出现大量的宝哥哥、宝兄弟、宝姐姐、宝妹妹、林妹妹,如果都要认真地分清长幼,西方读者肯定会不胜负担。

但一概说brother, sister有可能分不清谁是谁。

两种译文都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替代办法,就是用cousin加个姓,或加个名来区别他们,尽管有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都是cousin,如熙凤与宝玉并非cousin,而是in-law。

(3)袭人握了自己的嘴,笑的说不出话来,半日才说道:“那是新娶的二奶奶。

”……宝玉道:“好糊涂!你说的‘二奶奶’,到底是谁?”袭人道:“宝姑娘。

”(同上)译文1:(略)译文2:(略)袭人是个丫头,低人一等,所以称宝玉的妻子为“二奶奶”。

如果仿译为The Second Granny (或grandmother), 译语读者不了解这个风俗习惯会感到十分惊讶,不解其意。

这里只有用替代和解释的办法才行。

(4)行者道:“嫂嫂修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又把头往上一顶。

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饶命!”行者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西游记)译文1:(略)译文2:(略)按照我们的风俗习惯,对丈夫的兄弟,妻子要称“叔叔”以显示尊敬。

如果译成uncle 也同样会使西方人迷惑不解,因此也只能用brother或brother-in-law来替代。

(5)贾母……说:“你替我告诉他(指林黛玉)的阴谋:‘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了个亲疏。

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

’”(《红楼梦》)译文1:(略)译文2:(略)由于汉人的习俗,孙子辈有内外之分,父系为内,母系为外。

内亲和外亲在一般场合用一个grandson或granddaughter都可以指代了,不必细分。

但在这段文字中,贾母要严格区分亲疏,区别孙子与外孙的不同,所以在译文中一定要清楚交代这一层关系。

在译文1中对外孙女做了定义性的解释:daughter’s daughter,但究竟问什么宝玉比黛玉更亲,没有交代清楚。

在译文2中,译者深怕西方读者仍然不动其中的理由,顾又加了一句:“Bao-yu is a jia”以显示其直系性。

(6)凤姐说,“明儿宝玉圆了房儿,亲家太太抱了外孙子,那时候儿不是更笑话了么?”(同上)译文1:His-feng said, “Soon Pao-yu will have consummated his marriage, and then Aunt Hsueh will have a grandson to dandle—won’t that be a still better joke?” (杨宪益等)译文2:“Soon there will be no lack of them,”replied XI-feng. “When their marriage is consummated, and Bao-yu presents his mother-in-law with a grandchild…” (John Mindford) 英语中没有与“亲家”对等或近似的词。

在译文1中用Aunt Hsueh来替代,译文2中换了个角度解释宝玉的mother-in-law。

(7)他本想早给小芹找个婆家推出门去,… (《小二黑结婚》)She had long intended to find a husband for Little Qin and thus get rid of her.“婆家”英语中也无对等的词和近似的词,只能换个角度解释称to find a husband。

4.乐器的处理方法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 (《青春之歌》)译文:Before long the attention of quite a few was caught by some unusual luggage: a small bedding-roll to which were tied a fiddle, a bamboo pipe and a flute, each wrapped in fine white silk. Nearby was a balloon guitar, a moon-guitar and a small reed-organ. …Some passengers surmised that these must belong to dealer in musical instrument.文中提到的六件乐器都是中国特有的乐器。

处理的方法:(1)用西方相似的乐器名替代:南胡—fiddle(提琴),笛—flute(西方交响乐中的横笛);(2)以形状描述加相似的乐器名:琵琶—balloon guitar(气球形状,椭圆状吉他);(3)以制作材料加相似的乐器名:箫—bamboo pipe,竹笙—small reed organ;(4)仿译:月琴—moon-guitar (guitar也是替代)。

5.服装,各民族各具特色,处理起来也是方法多样(1)夏天,他穿着纺绸大褂或者竹布大褂、千层底布鞋;冬天是绸子棉袍外面套上一件蓝布大褂,头上是一顶宽边礼帽,脚底下竟穿起了又肥又厚像小船一样的“老头靴”。

(《青春之歌》)译文:(略)这些服装都歌剧民族特色,用近似词替代和描述解释定义的办法处理。

如大褂、袍子都用gown,替代再加以描述;千层底—thick-soled cloth slippers可以说是定义;老头靴—boots usually worn by elderly men就是释义了。

(2)他穿着一件灰布中山装,戴着半旧的灰呢帽。

(《青春之歌》)译文:(略)(3) 身上是谈青色的印花的华尔纱长旗袍,深黄色绸的里子,开叉极高。

(《子夜》)译文:(略)(4) 这女学生穿着白羊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

(《青春之歌》)译文:(略)“旗袍”是中国特有的服装。

在上面两句的译文中都用了相似词来替代。

句(3)用dress,句(4)用gown。

(5)所以他便赶紧拔起四个萝卜,拧下青叶,兜在大襟里。

(《阿Q正传》)译文:(略)“大襟”是指上衣和袍子的前面部分,这里用jacket替代,实际上想去深远。

但是因这个句子中并非十分必要说清“大襟”是什么样的衣服的什么部分,用jacket文字简洁,也是比较可行的。

(6)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

(《阿Q正传》)译文:(略)(7) 现在虽然明知道啊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Q有些两样了。

(同上)译文:(略)同样是“夹袄”,并在同一段文字里,而在译文里用了两个替代词jacket和coat。

(8)许多长衫和短衫人物,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

(同上)译文:(略)6.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而引发与包涵的文化含义,是语际转换时最难处理的难点。

一般只能用音译、替代和解释来处理,有时可以同时加注以帮助读者了解其含义。

(1)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 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做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福,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

(《阿Q正传》)译文:(略)汉字“桂”与“贵”同音,究竟是阿桂还是阿贵,涉及到这两个字的含义以及有关的风俗习惯。

译者用音译加注释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为什么“桂”与“月亭”、与“八月”相联系。

“贵”又与“富”相联系,这层文化含义译文中并没有交代。

(2)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为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乎“癞”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译文:(略)这段文字中有两点要处理好。

一个是“癞”与“赖”同音词,译者用了any words that sounded anything like it做了解释;第二个是为什么“癞”与“光”、“亮”、“灯”、“烛”扯到一起,这是因为民间把发亮的癞疮疤戏谑地比作发亮的灯的缘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