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国维介绍

王国维介绍


《人间词话》,王国 维著。作于 1908~1909 年,最初发表于《国 粹学报》。王国维根 据其文艺观,把多种 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 为。
"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
成就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 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 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 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 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 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 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 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 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 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 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 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 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 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 光辉”。
THANKS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62种。眷随儿
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
实,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 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 王国维引以为奇耻大辱,愤而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 约投金水河殉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 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留下了最具悲剧 色彩的‘迷案’。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 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种境界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 恶劣,但在乱世之中,也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楼,居高 临下高瞻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 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 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 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三 境界。
他人评价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 人。” ——梁启超 “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 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 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
垣)先生两人。”——伯希和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 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 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
第二种境界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 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 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 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 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 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 我地奋斗。
第三重境界
问题。"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
我驱遣,"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能与花鸟共忧乐",客
观的真实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王国维人生的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 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世代清寒,有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 遂于戊戌变法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 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 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 结实支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 本游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其间,著《人间词话》《宋元 戏曲史》等名著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的结束人,
‘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拓者’
--王国维
C
0 1 0 3
目 ONTENTS 录
王国维的生平 王国维的成就
0 2
王国维的作品 他人的评价
0 4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 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 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 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 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 宁人。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 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美学 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 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在 教育、美学、史学学等方面 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 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 的学术遗产。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 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 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 屈不饶,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 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 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 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 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 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 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 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 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这 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 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 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