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摘要】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转化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

这一问题不断凸显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异反映出高校竞争力水平的不同。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就业能力培养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对策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概述就业能力可以从多方面解释:是从事某向职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实在个体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能充分展示自己所具备素质的能力,是个人就业理念指导下的择业能力,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策划能力,归纳理解为:就业能力是个人正确分析就业环境与个人心理特征,合理选择职业现场竞聘并出色的从事工作及创业的综合能力。

1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把就业能力概括为: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大学毕业生数量也不断攀升,而与此相伴的是就业率持续走低。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突出问题。

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212万人上升到495万人,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就业岗位。

2008年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每年未就业人数逐年飙升。

据统计,2004、2005年大学毕业生中分别有67.5万、91.26万人不能就业,2005年本科学生初次就业率跌至70%。

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年《经济蓝皮书》预计到2008 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逾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

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面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的分析1.供应方面。

高校扩招十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应届毕业生之间,往届和应届毕业生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使很多应届毕业生不能找到工作,从择业到待业,从就业到失业,再从失业到择业,没有真正的降低毕业求职者的数量,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

另外,当前金融危机致使一些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的中高层管理者和下岗职工群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大学毕业强有力的竞争者。

2.需求方面。

我国的就业岗位从总量上严重不足,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企业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

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

有的企业压缩用人成本、削减用人计划,压缩了岗位数量;有的企业加紧人才储备、1杜志敏.就业行为策划[J].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谋划人才升级,提高了岗位要求。

大学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一技之长,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这种现象加剧了就业压力,激化了供需矛盾。

3.毕业生方面。

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就业观念陈旧。

大学毕业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的地域观念没有明显改变。

“既要好地方,又要好单位,既要好待遇,又要专业对口”的“四保一族”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中并不少见。

(2)专业技能欠缺。

虽然大学教育中包括实习环节的教育,但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要求来说,大学生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不能够直接上岗工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

(3)社会实践不足。

社会实践经验只能从工作中不断积累,这或许是应届毕业生最大的欠缺和无法改变的现状。

(4)岗位选择单一。

高薪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成为众多毕业生追逐的热点。

毕业生限制了择业的宽度和领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自己喜欢的工作。

4.学校方面。

在这十年间,国家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量增设专业。

有的学校在设置新专业的时候,没有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没有进行合理的市场调研,没有把技能就业作为专业设置的核心,使供给需求严重失衡,学生毕业后岗位稀少,难有用武之地。

许多学校争先设置国家紧缺的热门专业,但是当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的时候,共同进行就业竞争,使得原来的热门专业又成了冷门,导致“多个学校专业相同,相同专业没有就业”现象的发生。

另外,高校往往只是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培养,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5.中间环节方面。

“学生到处跑,简历漫天飞”。

无论是企业进校园的就业宣讲会、学校组织的就业洽谈会,还是人才中心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毕业生求职的迫切需求都使得招聘现场人满为患,场面异常火热。

在各地举办的大大小小规模的招聘会上,各地的毕业生纷至沓来,在人山人海的就业现场,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达成就业协议。

人才招聘会作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中间环节,效率低下,致使供需链条断裂,求职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延误了就业时机,因此,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第一,名牌效应首先,名校与一般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名校学生给予自己就读学校的牌子,基于自己心理优势和面子问题,许多人有傲气甚至霸气,期望值很高,缺乏“下嫁”心态,就业理性也不够。

一般院校学生自感没有明显优势,甚至于有些自卑,期望值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主要差别体现在对地区选择、工资要求、行业选择、工种选择和跳槽选择等方面。

用人单位方面:厚“名牌”轻“一般”近年来,受人才高消费的影响,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学历和“出身”,动辄非名牌大学生面谈,“宁要名牌大学的草,不要一般院校的苗”。

在他们的心目中,名牌大学生代表高水平、高质量。

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学历,是否来自名校,情况就大不一样,甚至有天渊之别。

在一些人看来,凡是名校的学生能力必然强,因为他们享受较好的教学条件,有好的学习气氛,他们再进入高校时的基础就好,因此这些出身于名门的“望族”发展潜力就比较大,那么将来为单位带来的收益就大。

3而对一般院校的本科生十分冷淡,对专科生、高职生更是不屑一顾。

3谢维和、王洪才著:《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第216页,第218页。

很多大学生为了投身名牌不惜复读一次两次,有的选择进大学再考名校,选择考研的道路,还有的花费人力物力进行高考移民……对名牌院校的追捧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贫困大学生是中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交不起学杂费,生活费也很低,按现在一般标准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

其中月生活费低于9-元者为特困生。

他们主要来源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城市低收入者家庭、城市中体制外无技能家庭和残疾人或长期患病者家庭。

《改革时报》便以《大学上得起吗?》贫困生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早在1994年9月3日,为题发表文章。

该文开头便惊呼:“大学的门槛越来越高了。

”作者举出湖北、南京两地先后有女生因无力缴纳学费而服毒自杀的惨剧,以此向全社会发出令人心颤的警告。

贫困大学生不光生活成问题,心理问题也很值得关注。

他们在特定环境成长,以往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心理定势,一旦进入新环境,并且遭遇挫折后,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起心理素质的缺陷变会表现出来。

如性格内向、沉郁压抑、过于自卑、不善与人交往等心理特征在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这些因素与青春期大学生内在矛盾一旦交织在一起并且激化,就会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这也是贫困大学生心理疾病高于其他大学生的其他原因之一。

那么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是怎么样的呢?贫困生上学难,就业又遇到困难。

高校大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求职,再穷不能穷包装。

”大学生求职包装越精美,各种费用连年看涨,过高的求职成本不单单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有的毕业生甚至为了求职面试去整容,这些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对于大学生,尤其贫困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堪重负的,而对于这个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来说,考研更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里水乡”,。

第三,女大学生——传统歧视的延续为什么说女大学生是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呢?首先,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在大学生找工作这个问题上仍然有所体现。

台湾学者李美枝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形象,认为一个典型的男性形象是刚强、独立、胆大、冒险、智慧、理性,而刻板印象中女性则是温柔、内向、仔细、体贴、情感细腻、胆小、依赖。

不仅如此,男女职业刻板印象中在某些方面也设立了规范,他鼓励男性走出家庭,从事社会性的劳动,赋予男性从事可以尽力发挥他们才能的职业,而规定女星必须为家庭服务,并以此为天职。

而现在的女性,我们这里特指女大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她们和男生一样进入了高等院校进行深造。

她们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他们热切希望毕业后和男生一样走向社会,报效祖国。

但他们又是女性,妇女就业的种种问题必然在他们身上有所反映。

有学者在2002年5月22日至28日对天津南开大学98级本科毕业生及99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其中,在被问到“在应聘过程中你是否曾因性别、身高、容貌等原因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这个问题时,回答“有的”占总体的19.2%,其中女生因以上原因遭拒绝的共有82人,占女生总数的31.3%,男生有42人,占男生总数的10.9%,即,男生中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为身高等原因遭到拒绝,而女生则每3个人中就会有一个因为自己的容貌或者性别遭到拒绝。

4社会上的偏见和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在考研和就业中做选择时,不少人选择了牵着,于是形成了女本科生就业难就考硕士,女硕士生就业难就考博士,女博士就业更难这样一个怪圈。

第四,高学历崇拜症4王小波,《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实证分析》,2002年第9期。

近年来,我国的高学历崇拜症愈演愈烈,许多用人单位为学历是瞻,已经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学历高”的地步了。

几年前,中专生、专科生还能从容就业,现在他们连招聘会的大门也难以迈进;二本科生的就业道路也坎坷了许多。

“高学历崇拜症”的传染性是极强的,教育领域,特别恨死高校时中感染区,表现的特别明显。

一流大学强调教师博士化,没有博士学位根本不能迈过这座高门槛,三四流高校在引进教师时也强调博士优先,特殊专业可招硕士,本科生免谈。

也就是说,没有博士学位,要进入高校从事教学难度越来愈大,而已在高校工作的教师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这样,许多高等院校的老师成为考博热的一股最重要的力量。

这个问题不止存在在教育领域。

如今世界第一考——中国高考都取消了各种条条框框比如年龄,结婚限制等,司法考试却提高了考试门槛,非本科毕业不得报考,有的人尽管拿到了本科文凭,但有关部门认为不“正宗”,还是不得参加考试,就算通过了,也难获得“通行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