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构造示意图岩层形态地表形态
实践意义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褶皱背

中心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顶部受受张力被
侵蚀成为谷地
良好的油气构造,开凿隧道
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
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中心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
侵蚀反成山岭
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地

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
块相对下降
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工程建设遇断层要避开,以
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
坍塌等地质灾害。



中间岩块下降,两侧岩
块相对上升
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陕西
的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

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

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

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边界类型对地貌的影响举例
张裂生长边界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
洋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海沟、岛弧和
海岸山脉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

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外力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侵蚀作用风蚀沟谷瀑布、峡谷
风蚀洼地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云贵高云的喀斯特地貌
沉积作用沙丘河流流出山口处——冲积扇
沙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黄土高原河流入海口——河口三角洲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②
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岩浆
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